书城童书让青少年学会孝敬的故事(青少年素质养成必读故事)
2990800000031

第31章 理解父母表现在行动中(1)

愿望

有一对年轻夫妻,丈夫在一次意外的车祸中丧命,妻子为了不使公婆忍受老年丧子的痛苦,坚持每月给乡下的二老寄钱,并模仿丈夫的笔体与口气往回写信。这一寄一写就是30年。

30年中发生了很多变故。女人一个人忍受过失去爱人的疼痛、经历过再婚的挫折、遭遇过病疼、失去过工作,但是,这个女人从未放弃过对前夫父母的关怀。后来,女人的事过被新闻媒体披露出来,一家大报记者采访她时问道:“你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孝敬二老,是不是缘于爱情的力量?”女人望着坐在旁边的现在的丈夫,红着脸吸嘴半晌才说出一句话,而这一句话却使记者感动得热泪长流,她说:“开始是,后来就成了愿望,就像父母希望子女永远快乐一样,我愿意看到一对快乐的老人。”

爱的抉择

媳妇说:“煮淡一点你就嫌没有味道,现在煮咸一点你却说咽不下,你究竟怎么样?”母亲一见儿子回来,二话不说便把饭菜往嘴里送。她怒瞪他一眼。他试了一口,马上吐出来,儿子说:“我不是说过了吗,妈有病不能吃太咸!”

“那好!妈是你的,以后由你来煮!”媳妇怒气冲冲地回房。儿子无奈地轻叹一声,然后对母亲说:“妈,别吃了,我去煮个面给你。”“仔,你是不是有话想跟妈说,是就说好了,别憋在心里!”

“妈,公司下个月升我职,我会很忙,至于老婆,她说很想出来工作,所以……”母亲马上意识到儿子的意思:“仔,不要送妈去老人院。”声音似乎在哀求。儿子沉默片刻,他是在寻找更好的理由。

“妈,其实老人院并没有什么不好,你知道老婆一旦工作,一定没有时间好好服侍你。老人院有吃有住有人服侍看顾,不是比在家里好得多吗?”“可是阿财叔他……”

洗了澡,草草吃了一碗方便面,儿子便到书房去。他茫然地伫立于窗前,有些犹豫不决。母亲年轻便守寡,含辛茹苦将他抚养成人,供他出国读书。但她从不用年轻时的牺牲当作要挟他孝顺的筹码,反而是妻子以婚姻要挟他!真的让母亲住老人院吗?他问自己,他有些不忍。

“可以陪你下半世的人是你老婆,难道是你妈吗?”阿财叔的儿子总是这样提醒他。“你妈都这么老了,好命的话可以活多几年,为何不趁这几年好好孝顺她呢?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啊!”亲戚总是这样劝他。

儿子不敢再想下去,深怕自己真的会改变初衷。傍晚,太阳收敛起灼热的金光,躲在山后憩息。一间建在郊外山岗的一座贵族老人院。

是的,钱用得越多,儿子才心安理得。当儿子领着母亲步入大厅时,崭新的电视机,42英寸的荧幕正播放着一部喜剧,但观众一点笑声也没有。

几个衣着一样、发型一样的老妪歪歪斜斜地坐在发沙上,神情呆滞而落寞。有个老人在自言自语,有个正缓缓弯下腰,想去捡起掉在地上的一块饼干。

儿子知道母亲喜欢光亮,所以为她选了一间阳光充足的房间。从窗口望出去,树荫下,一片芳草如茵。几名护士推着坐在轮椅的老者在夕阳下散步,四周悄然寂静得令人心酸。纵有夕阳无限好,毕竟已到了黄昏,他心中低低叹息。

“妈,我……我要走了!”母亲只能点头。他走时,母亲频频挥手,她张着没有牙的嘴,苍白干燥的嘴唇在嗫嚅着,一副欲语还休的样子。儿子这才注意到母亲银灰色的头发,深陷的眼窝以及打着细褶的皱脸。母亲,真的老了!

他霍然记起一则儿时旧事。那年他才6岁,母亲有事回乡,不便携他同行,于是把他寄住在阿财叔家几天。母亲临走时,他惊恐地抱着母亲的腿不肯放,伤心大声号哭道:“妈妈不要丢下我!妈妈不要走!”

最后母亲没有丢下他。他连忙离开房间,顺手把门关上,不敢回头,深恐那记忆像鬼魅似地追缠而来。

他回到家,妻子与岳母正疯狂的把母亲房里的一切扔个不亦乐乎。身高90厘米的奖杯──那是他小学作文比赛“我的母亲”第1名的胜利品!华英字典──那是母亲整个月省吃省用所买给他的第一份生日礼物!还有母亲临睡前要擦的风湿油,没有他为她擦,带去老人院又有什么意义呢?

“够了,别再扔了!”儿子怒吼道。

“这么多垃圾,不把它扔掉,怎么放得下我的东西。”岳母没好气地说。

“就是嘛!你赶快把你妈那张烂床给抬出去,我明天要为我妈添张新的!”

一堆童年的照片展现在儿子眼前,那是母亲带他到动物园和游乐园拍的照片。“它们是我妈的财产,一件也不能丢!”

“你这算什么态度?对我妈这么大声,我要你向我妈道歉!”

“我娶你就要爱你的母亲,为什么么你嫁给我就不能爱我的母亲?”

雨后的黑夜分外冷寂,街道萧瑟,行人车辆格外稀少。一辆宝马在路上飞驰,频频闯红灯,陷黄格,呼一声又飞驰而过。那辆轿车一路奔往山岗上的那间老人院,停车飞奔上楼,推开母亲卧房的门。他幽灵似地站着,母亲正抚摸着风湿痛的双腿低泣。

她见到儿子手中正拿着那瓶风湿油,显然感到安慰的说:“妈忘了带,幸好你拿来!”他走到母亲身边,跪了下来。

“很晚了,妈自己擦可以了,你明天还要上班,回去吧!”

他嗫嚅片刻,终于忍不住啜泣道:“妈,对不起,请原谅我!我们回家去吧!”

男孩和树

一个小男孩,他从小就在一棵大树旁边玩儿。他特别喜欢这棵树。这是一棵大苹果树,长得很高,又漂亮,又有很多甜美的果子。

这孩子天天围着树,有时候爬到树上摘果子吃,有时候在树底下睡觉,有时候捡树叶,有时候他也拿着刀片、瓦片在树身上乱刻乱划。这大树特别爱这孩子,从来也不埋怨他,就天天陪他玩儿。

玩着玩着,孩子长大了。有一段时间他就不来了。大树很想他。过了很久,他再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少年了。大树问孩子:“你怎么不跟我玩儿了?”这孩子有点不耐烦,说:“我已经长大了,不想跟你玩儿,我现在需要很多高级的玩具,我还要念书,还得要交学费呢。”

大树说:“真对不起,你看我也变不出玩具,这样吧,你可以把我所有的果子都摘去卖了,你就有玩具,有学上了。”这孩子一听就高兴了,把果子都摘了,欢欢喜喜地走了。

就这样,每年他就是在摘果子的时候匆匆忙忙来,平时都没有时间来玩儿。等到他读书以后,又有很长时间不来了。再过一些年,这孩子已经长成一个青年,他再来到树下的时候大树更老了。

大树说:“哎呀,你这么长时间不来,你愿意在这儿玩会儿吗?”孩子说:“我现在要成家立业了,我哪儿有心思玩啊?我连安家的房子还没有呢,我也没有钱盖房子呀。”

大树说:“孩子,你千万不要不高兴,你把我所有的树枝都砍了就够你盖房子了。”这孩子高兴起来了,把树枝都砍了,就去成家了。

这样又过了很多年,这孩子再来的时候,已经是中年人了,这大树已经没有果子也没有树枝了。孩子还是不高兴,一个人心事重重地徘徊在树下。

这孩子说:“我现在成长了,念完书,也成家了,我得在世界上做大事。这世界上的海洋这么浩瀚,我要去远方,可我连只船都没有,我能去哪儿啊?”

大树说:“孩子,你别着急,你把我的树干砍了你就可以做船了。”这孩子一听很高兴,砍了树干,做了一条大船出海去了。

又过了很多年,这个大树只剩下一个快要枯死的树根了。这时候,这个孩子回来了。他的年纪也大了。

他回到这棵树边的时候,大树跟他说:“孩子啊,真对不起,你看我现在没有果子给你吃了,也没有树干给你爬了,你就更不愿意在这儿跟我玩了。”

这孩子跟大树说:“其实我现在也老了,有果子我也啃不动了,有树干我也不能爬了,我从外面回来了,我现在就是想找个树根守着歇一歇,我累了,我回来就是跟你玩的。”

这个老树根很高兴,他又看见孩子小时候的样子了。

这个故事,其实说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我们自己的一生。

尽孝要趁早

父亲入土为安的那一刻,泪水再次模糊了我的双眼。此刻,我清楚地意识到,父亲离我远去了。我的父亲死于一次意外。那天晚上,父亲不小心从平房上栽下来,不省人事。在县医院抢救了3天,父亲偶尔清醒时总是交代:“咱回家吧!”俭朴了一生的父亲从来都不舍得多花一分钱,包括治病。但最后回到家时,父亲已经什么都不知道了……

我的父亲是个标准的中国农民,勤劳本分,沉默务实。父亲一辈子与土地为伴,田间地头,春耕秋收,用双手从土地里刨出一家人的生计。在我的印象里,父亲一直是起早贪黑,忙进忙出。但是父亲身上所表现出的这些传统美德,开始并没有让我感觉到他的伟大。相反,我总认为父亲没有脾气,没有个性,所以,我从小就不害怕父亲,甚至心里有点轻视父亲。小时候,我家里人多地多,好像总有忙不完的农活儿。有时为了抢收抢种,父亲也派给我们姐弟几个一些杂活,如剥玉米棒,刨红薯。从小任性,我极不情愿干农活,但又不得不干。为此,我把当时所有的厌烦、恼恨全都集中在父亲一个人身上。虽然当面还不敢说,但背地里我总是嘟囔父亲。

长大后,我虽然对父亲的了解多了起来,可是我仍只是简单地根据自己的好恶来评价父亲,眼里只看到了父亲身上的所谓的缺点,一味地认为父亲老实无能。以前,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都养牛耕地。因此,人们衡量一个男人有没有本事,就看他能不能使得一手好犁耙,否则,他会被人笑话的。而我的父亲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力,一个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人,竟然不会用牛耕地(家里的20多亩地都是爷爷用牛耕种的),这难免被人议论。为此,我从心里怨恨父亲,不愿在别人面前提起父亲,甚至还开始责怪父亲。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那次呵斥父亲的情景。那天,我和别人一起玩,不知因为什么他们都自豪地夸起了自己的父亲。我在一旁却无言以对。正在我自感狼狈的时候恰好父亲来喊我。“别管我,我不让你管!”我不耐烦地对父亲呵斥起来。父亲脸一红,朝我举起了手。可一会儿,父亲又默默地把手放下,并转身离开了。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我不但没有丝毫的自责,反而生出一种胜利的窃喜。

进入高中以后,我对父亲的态度并没有改变,还自以为有了点知识而清高,更苛刻地挑剔起父亲。小到走路说话,大到为人处世,我总自觉不自觉地干涉父亲。对父亲的责备后来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有时自以为是地朝父亲大发脾气,有时又毫不顾忌地斥责父亲……就这样,在我的责备声中,父亲更加沉默了。尤其是只有我们两个人的时候,父亲越来越怕和我说话。由于我的一意孤行,父子间的隔膜一天天加深,我对父亲的伤害也一天天加深。

天有不测风云。在我升入师专后,50多岁的父亲因眼疾双目失明。(其实,如果早些治疗,父亲的眼睛大概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了省钱,父亲一直偷偷地瞒着自己的病情。)父亲不能下地干活时,我才渐渐地意识到,原来沉默寡言的父亲一直都是家里不可缺少的顶梁柱。但是,坏的习惯一旦养成想改掉是那样的难。况且,我还没有强烈地意识到长久以来自己对父亲的伤害之深。直到有一天,我从母亲口中真正了解了父亲的一片苦心。那时,为了供应我、弟弟和妹妹上学,失明后的父亲也不愿闲着,开始摸索着在家里养猪。少则三五头,多则十来头,卖的钱的确给家里添了很大一笔收入。母亲要在地里忙也很少能帮父亲。因此,配料喂食等等,一切都是父亲自己摸着一点点干的。可是,我依旧不理解父亲,还因嫌父亲整天脏兮兮的样子而发火。那天学校放假,我走进家门恰巧碰上父亲从猪圈里出来。看着父亲脏兮兮的样子,没有思索,我便责备道:“歇着吧,瞎忙啥哩!”父亲听出是我的声音,忙招呼了两声:“回来了?回来了!”然后,他便摸着一条凳子坐在一边,局促得一句话也不再说。晚上我正看电视,母亲心事重重地坐在我身边,向我说起了父亲,讲起了父亲的过去。最后,母亲语重心长地说:“建业,以后别再责怪你爸了,他多难呀,昨天你爸还对我说,‘我眼瞎了,更没本事了,就想多喂几头猪赚点钱让建亭早点毕业’。”(那一年,我的弟弟建亭考上了本科院校。)我静静地听着母亲的话,浓浓的悲哀在心中滋长,是啊,我何时体谅过父亲,又替父亲做过什么呢?

“子欲养而亲不待”,等我彻底醒悟过来时,父亲已经不再给我忏悔的机会:操劳了一生的父亲,带着未了的心愿静静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家。都说养儿为防老,可我的父亲还没有享到儿子的福呢!每日里再忆起父亲,我都只能以泪洗面:父亲啊,您何时能再听儿一声责备……

父亲走了,给我留下了一生的自责和遗憾。

给母亲洗澡

母亲从不去澡堂洗澡,说是闻不怪澡堂里的那股子怪味。所以从小到大我从未和母亲一同洗过澡,更别说帮母亲洗澡了。

已病入膏肓的母亲,虚弱的已无力自已活动了。那天吃过晌午饭,突然发现母亲头发那么的蓬松凌乱,我看着母亲那双深陷的已失去往日光泽的大眼睛,说:“妈,我想帮您洗洗澡。”母亲盯着我看了一会儿,摇了摇头。我知道母亲心里在想什么,她是怕我看见她骨瘦如柴的躯体伤心难过。我执意要帮她洗,母亲没有再坚持,就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