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让青少年学会孝敬的故事(青少年素质养成必读故事)
2990800000006

第6章 理解父母的无私与付出(2)

工作在富丽堂皇的政府大楼里,出入觥筹交错的外交场合,回到家里有娇美贤淑的妻子相伴,杰米幸福之际常举手抚摸着耳朵,他真想当面好好感谢那位神秘的捐献人,正是因为这双耳朵,重新给了他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他才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

“我必须得知道!”他急切地催问着爸爸,“是谁给了我如此慷慨的捐助?”“孩子,根据约定你不可以知道……至少现在还不行。”

无数的岁月静静地流过,深埋着他们的秘密。虽然他也私下里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但仍然没能找到这位神秘的捐献人。然而,揭示谜底的那一天终于到来了。那是杰米一生中经历的可能最黑暗的一天。他和爸爸一起站在妈妈的棺材跟前。慢慢地,轻轻地,爸爸向前伸出一只手,撩开妈妈那浓密、灰白的头发……他惊讶地发现安卧在那里的妈妈居然没有耳朵,他一下子什么都明白了。

“我终于知道了妈妈为什么说她很高兴自己永远都不用剪头发。”早已泪流满面的杰米对爸爸低语道,“没有人觉得妈妈不如从前美丽,是吗?”

勇敢的妈妈

我是纽约的消防队员。作为一名消防队员,目睹他人的事业或家园被大火摧毁是一件非常无奈和痛心的事。太多的痛苦、死亡,开始令我感到恐怖,甚至一度厌恶这个职业——直到那天我发现“深红”。

那是一个星期五,我们接到布鲁克林的一起火警报告迅速赶到了现场——一座熊熊燃烧的停车场。我在穿戴消防装备时隐约听到几声猫叫,但是我没有时间也不可能靠近,我决定等火势控制住了再过去查看。停车场的火势异常凶猛,除了我们还有其他消防部门也加入了战斗。报告说建筑物里的所有人都已经安全撤离。但愿如此——整个停车场浓烟滚滚,新的火苗不断地从各个角落蹿出来,想冲进现场救人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人困在火里,任何营救的努力也是徒劳。最后,经过无数消防队员近一个小时的奋力扑救,漫天的火势总算被控制住了。我终于腾出空去寻找那几只可怜的猫咪,从我站的地方仍然可以听到它们的叫声。烧毁的建筑物冒着滚滚的浓烟,一阵阵热浪扑面而来。我的眼睛基本看不清什么,循着“喵喵”的叫声,我来到距人行道边、大约离停车场五步远的地方。在那里,三只吓坏了的小猫正紧紧地挤在一起,不停地叫着。之后我又发现另外两只,一只在人行道中间,一只在道的另一边。它们肯定是从火场里出来的,因为它们的毛都或轻或重地被火烤焦了。好心的同伴为它们找来一个纸盒儿,我把盛着小猫的纸盒抱到一个安全的位置,开始寻找猫妈妈。

很显然,猫妈妈冲进了停车场,从火场里一个一个地把小猫救了出来。一连五次返身冲进肆虐的大火、滚滚的浓烟中——即使对于我这个经过特种训练的消防队员来说,也是无法想象的,更何况是天生怕火的动物。猫妈妈试图把宝宝们带到人行道另一边的安全地带,但是她没有完成心愿,她现在在哪?怎么样了?

有人说好像在停车场边上的空地上看见一只猫,那里离我找到最后一只小猫的位置很近。不错,她的确在那儿,躺在地上,无力地呜呜叫着。她的眼睛由于烧伤根本睁不开,四脚被烧得发黑,全身的毛都被烧焦了。透过烧煳的绒毛我甚至可以看到她深红的皮肉。她已经累得不能动了,估计她不是家猫,不习惯同人接近,我尽量轻轻地靠近,温和地对她说着话。当我把她抱起来时,她疼得叫了一声但并没有反抗。可怜的家伙浑身散发着皮肉烧焦的臭味,她精疲力竭地看了我一眼,然后信任地在我的怀里躺下来。

我把她抱回放小猫的地方,这只失明的猫妈妈在盒子里焦急地巡视了一圈,用鼻子碰了碰每只猫宝宝,一个接一个,直到确定它们都在,都安全,这才放心地躺下了。看着这一幕,我的喉咙发紧,目光模糊了。我决心尽力救护这只勇敢的猫妈妈和她的全家。

六只猫咪显然需要立即治疗。我想起长岛的一家动物救护中心,十一年前我曾经把一只严重烧伤的牧羊犬送到他们医院。我给救护中心打电话。告诉他们一只烧伤的猫妈妈和她的小猫急需治疗。然后仍然穿着烟熏火燎的消防服,开着卡车以最快的速度赶到那儿。当我的消防车开进停车场时,一组兽医和技术人员已经等在那了。他们飞速地把猫咪们接进急救室,一队兽医在一张手术台上抢救小猫们,旁边的手术台上是另一队人马救护猫妈妈。

极度疲惫的我站在急救室外,猫咪们生还的可能性不大,但我不想离开。我对它们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几小时之后一位大夫终于走出急救室,她的脸上挂着微笑,对我伸出一个大拇指:六只猫咪都得救了!猫妈妈的眼睛也有希望复原,一位技师还给她起了个名字——“深红”——因为她被火烤红的皮肤。

恢复室里,刚刚苏醒的猫妈妈又一次查点自己的孩子,她用鼻子碰了碰每只小猫的鼻子。她一连五次冒着生命危险冲进大火,她的牺牲没有白费,它的孩子们个个都平安无事。

作为消防队员,我见过很多英雄,但“深红”的勇气是最不可思议的,只有最无私的母爱才会激发出这种勇气!

满墙的母爱

跳槽到报社做记者以后,我又新租了一间房子。当房东打开房门的时候,满墙的涂鸦之作以逼人的气势侵略性地进入我的视野。

我惊问:“这墙怎么涂得这么吓人?”房东说:“我也没办法。这样吧,你找几个民工用石灰浆涂抹一下,我免你一个月的房租。”这是一宗很划算的买卖,我立刻点头答应。

大概一个星期后,我叫来两个民工刷墙。还没开工,一个女人把民工师傅拦住,双手坚定地比画着,嘴里咿咿呀呀地叫。她是个哑巴。我跟她解释:“这房子是我租的,墙上太脏了,刷干净点好看一些。”女人横在那里,毫不退缩。我没有办法,只好叫房东来解围。

房东说:“小陈,她以前就租住在这儿,这些东西是她画的。她肯定是舍不得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刷掉。她很蛮横,你还是让着她吧。”我让民工师傅先回去,把女人留下来,和她笔谈,再经过房东的补充,渐渐地,我明白了女人凄苦的身世,以及她对女儿深深的思念。女人怀孕的时候,丈夫在一场车祸中丧生。多少亲戚朋友劝她流产,再寻别的男人,她怎么也听不进,固执地要把孩子生下来。就在女人临产前夕,丈夫单位要收回房子,将她扫地出门。她强忍着,租下了这间小房子。不久以后,她在这间出租屋里生下了一个女孩。

女人没有生活来源就沿街捡破烂,靠那点可怜的收入养家糊口。女人倾注了全部心血在女儿身上,教她识字看画,教她唱歌跳舞。小女儿变得天真活泼,人见人爱。

女儿三岁那年,女人生了一场大病。医好之后,她成了哑巴,与人交流只有通过纸和笔了。为了女儿的前程,女人把她送给别人,自己一个人过孤独的日子。

女人隔三差五就去幼儿园看女儿。女儿学了“a、o、e”之类的拼音,她回来就在墙上写上“a、o、e”,女儿学了一首儿歌,她回来之后,就在墙上写下儿歌的名字。没过几年,四面墙被涂抹得满满当当。刚开始,房东叫她不要在墙上乱画,但听到清晰地咿咿呀呀的叫唤之中透着凄苦的苍凉,便由着性子让她去。突然有一天,女人边抹眼泪边进屋,关上门后,整整哭了一宿。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在墙上写下一个字。房东猜想,她女儿可能是随养父母迁走了,也可能是女儿不认这个哑巴母亲。在我租这间屋之前,女人在这整整租住了十五年。

听到女人的这个故事,我的心莫名地感伤起来,我对女人说:“这墙我不会涂的,你什么时候想看它,就来看它好了。”女人走后,我从采访包里取出照相机,把墙上那密密麻麻地拍了下来,准备把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她。我觉得作为母亲,她确实不容易。

第二天,我接到异地采访任务,离开了这座城市。一个星期后,我结束采访,回到租住屋里,不禁大吃一惊。字墙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光洁照人的墙面!房东告诉我,我走后,她叫人把字墙给弄掉了。望着四面白墙,我突然感到空落落的,像是丢失了一件心爱的宝贝。

现在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尽快把字墙的照片洗好,这成了我的责任和使命。照片洗好了,我等待着哑女的出现。可惜,很长时间过去了,她一直都没有踪影。

活过儿童节

一个年轻的母亲因患白血病久卧病榻,身心越来越疲惫。她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就趁医生、护士不注意的时候拼命为女儿编织了一件毛衣。毛衣织完藏在枕头下,人也从此进入半昏迷状态,后来她隐约听见护士的议论,知道自己不出三日将远离亲人,心里倒也十分镇定。

第二天突然听到病房外有鼓乐声,问床前守护的丈夫,丈夫只得告诉她,再过两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学生们在操练。年轻的母亲咬咬牙说:“我一定要活过儿童节,我不能死在6月1号。不然,每到儿童节,女儿想起这天失去母亲,她能高兴吗?”果然,这个年轻的母亲在半昏迷状态下与死神周旋,时不时微睁开眼睛问,什么时候了?终于坚持到6月2日,她松了一口气:“好了,我要同你们说再见了。”说完指指枕头下,含笑而去。

母亲节的由来

贾维斯夫人是一个有着十个子女的母亲,是当时美国格拉夫顿城教会主日学校的总监。在美国的南北战争结束后,她在学校里负责讲述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贾维斯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女人。她讲述着战争中那一个个为正义捐躯的英雄的故事,望着台下那一张张充满稚气的孩子们的脸,一个想法猛然涌上心头:为祖国贡献了这么多英勇战士,保证了战争胜利的,不就是那一个个含辛茹苦地抚育着子女的母亲们吗?她们的儿子血染疆场,承受了最大的痛苦和牺牲的,不也是这些默默无闻的母亲吗?因此,她提出应该设立一个纪念日或母亲节,给这些平凡的女人一些慰藉,表达儿女们对母亲的孝思。可惜的是,这个良好的愿望还没有实现,贾维斯夫人便与世长辞了。

贾维斯的女儿安娜·贾维斯目睹母亲抚养自己和兄弟姐妹成人的辛劳,深感母亲的提议是符合天理人心的。因此,她写出了几十封信,发给美国国会、地方州长和妇女组织等,提议创立母亲节。在她的一再呼吁下,这一提议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响应和支持。

1914年,美国总统威尔逊郑重宣布,把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也就是贾维斯夫人的忌日,定为母亲节。美国政府还规定,母亲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以表示对母亲的尊敬。由于贾维斯夫人生前喜爱康乃馨花,这种花也就成了母亲节的象征。

母亲节是个充满人间温情的节日,这一天,家里的男成员要把全部家务活都包下来,儿女们每人都要做一件让母亲高兴的事,以尽孝道。即使远在异地的孩子,也要打电话向母亲表示祝贺。这一天,美国人民都要在胸前佩上一朵花。母亲健在的,戴一朵有色的花,表示欢愉;母亲逝世的,戴一朵白花,表达哀思。

母亲节创立后,也得到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安娜·贾维斯在世时,设立母亲节的国家已达四十三个。时至今日,欢庆这个节日的国家就更多了。母亲节,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节日。

父亲节的由来

1909年,住在美国华盛顿州士波肯市的杜德夫人,当她参加完教会举办的母亲节主日崇拜之后,杜德夫人的心里有了很深的感触,她心里想着:“为什么这个世界没有一个纪念父亲的节日呢?”

杜德夫人的母亲在她十三岁那一年时去世,遗留下六名子女。杜德夫人的父亲威廉斯马特先生,在美国华盛顿州东部的一个乡下农场中,独自一人、父兼母职抚养六名子女长大成人。斯马特先生参与过美国南北战争,功勋卓著,他在妻子过世后立志不再续弦,全心带大六名儿女。

杜德夫人排行老二,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女性的细心特质,让她更能体会父亲的辛劳。斯马特先生白天辛劳地工作,晚上回家还要照料家务与每一个孩子的生活。经过几十年的辛苦,儿女们终于长大成人,当子女们盼望能让斯马特先生好好安享晚年之际,斯马特先生却因为经年累月的过度劳累而病倒辞世。

1909年,正好是斯马先生辞世之年,当杜德夫人参加完教会的母亲节感恩礼拜后,她特别地想念父亲;直到那时,杜德夫人才明白,她的父亲在养育儿女过程中所付出的爱心与努力,并不亚于任何一个母亲的辛苦。

杜德夫人将她的感受告诉教会的瑞马士牧师,她希望能有一个特别的日子,向伟大的斯马特先生致敬,并能以此纪念全天下伟大的父亲。

瑞马士牧师听了斯马特先生的故事后,深深地为斯马特先生的精神与爱心所感动,他赞许且支持杜德夫人想推动“父亲节”的努力。于是杜德夫人在1910年春天开始推动成立父亲节的运动,不久得到各教会组织的支持;她随即写信向市长与州政府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提议,在杜德夫人的奔走努力下,士波肯市市长与华盛顿州州长公开表示赞成,于是美国华盛顿州便在1910年6月19日举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亲节聚会。

1924年,美国总统科立芝支持父亲节成为全美国的节日;1966年,美国总统詹森宣布当年六月第三个星期日,也就是斯马特先生的生日月份为美国父亲节;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正式文件,将每年的六月第三个主日,订为全美国的父亲节,并成为美国永久性的国定纪念日。

影子里的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