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从故事中学会自立自强(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2992500000042

第42章 永远向前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在香港华商中,霍英东的起点可能是最低的。他本是船民之子,当许多人已腰缠万贯时,他每天还在为吃饭问题苦苦挣扎。

他上中三时,日本侵华,时局动荡,他辍学加入了苦力行业,从事了各种不同的苦力工作,虽然他表现不错,但无奈收入太微薄,看看出头无望,于是他自动辞职了。

日本投降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渐渐平息,人们生活趋于稳定,各行各业也渐次走上了发展轨道。霍母以其生意人的眼光,看准了运输业务急剧发展的前景,便放弃了杂货店经营,把股权卖了8000元,租下了海边的一块地皮,再次经营起驳运生意。

霍英东替母亲管账,代她去收佣金,工作十分勤奋。母亲虽然精明稳健,是一家之主,但妇道人家仅以小生意为满足。霍英东却不然,他不满足于现状,一心想做成一番大事业,在这方面正好可以弥补母亲的不足。他领悟到这样下去很难有太大的发展,便开始留心观察,等待机会。

1948年,霍英东得知日本商人以高价收购可制胃药的海草,他知道这种海草生在海底,而且是在太平洋柏拉斯岛周围才有。于是他马上买来一艘61英尺长的摩托艇,并联络到10多个想赚钱的渔民,一同驶向柏拉斯岛。

他的判断没错,但海草全部卖完结算时,他们在海上6个月的含辛茹苦的所得竟然只够开销,等于一无所获。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从这年10月起,中国数十万志愿军从丹东、集安相继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打响了历时4年之久的抗美援朝战争。战争当然意味着破坏,也意味着巨大的伤亡,是拼储备、拼资源的重大武装冲突,但对于商家来说,却意味着商机。

朝鲜战争使当时的香港成了中国的对外物资中转港,大量的军用物资堆积在码头上,在这里处理的剩余物资也无法估计。出生于驳船世家的霍英东自知这个机会的宝贵,迅速紧紧抓住,在香港展开了驳运经营。

由于牢牢抓住了机会,生意搞得十分顺利,他的拖船也很快由1条、2条变成了10条、数十条,成倍增加。这次创业他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抗美援朝历时4年,而在这4年当中,霍英东崛起的速度几乎可以说是一夜之间,他一举成为香港业界新贵。

1954年,霍英东创建了立信建筑置业有限公司,放手从事地产业的投资经营。当时香港从事房地产投资的人很多,因为这是一个赚钱又多又快的行当,但真正在地产生意中获得成功的人却是有限的。从买进第一宗房地产起,几年内,立信建筑置业有限公司所建的楼在香港已到处可见,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名下有30多家公司,大部分经营房地产。

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经营房地产的同时兼做“淘沙生意”。20世纪60年代初,香港房地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楼宇、码头建设兴盛,对河沙的需求量猛增,霍英东本人也在经营房地产的过程中为建筑材料的紧缺伤透了脑筋。也许正是因为他出身于水上人家,有着与其他房地产商不一样的参考系,他非常具有远见,想到了另一条财路:海底淘沙。

海底淘沙是一种费工多、收获少的行当,商人们不仅不愿问津,甚至视之为畏途。但霍英东却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从海底淘沙,不仅可以获得大量建筑用沙,而且可以挖深海床,治海造地,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事业。只不过要想在海底淘沙中赚大钱,靠一般方式不行,需要加以改革,运用现代化的设备。

为了实现海底淘沙的设想,霍英东派人到欧洲订购了一批先进的淘沙机船,用现代化手段取代落后的人力方式。凭着为人所不敢为的果敢精神,霍英东从香港商界的视野盲点找到并挖到了宝,创出了奇迹。与此同时,霍英东奇招独出,又与港府有关部门订立了长期合同,专门由他负责供应各种建筑工程所用的海沙,这无疑是享有了淘沙生意的垄断权,成为香港淘沙业中的王者。此后,香港各区的大厦建筑、各处码头的建筑,以及填海工程,均由霍英东的“有荣公司”负责供应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