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从故事中学会遵纪守法(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2993400000054

第54章 魏征直谏劝太宗

立法非难,守法为难;听谏非难,乐谏为难。

——张廷玉

唐朝宰相魏征,辅佐唐太宗李世民17年,对于成就唐初“贞观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历史上直言善谏,励精图治,居安思危,节俭爱民的一代贤相。

李世民也不是生来就会当皇上,一开始,他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很好地治理国家。他想,我应该找一些好帮手,让他们来辅助我。魏征本来是农民起义军的一个头头,李世民发现魏征很有才能,于是,便任命他担任了谏议大夫。可是,魏征这个人脾气很犟,看到做得不对的事就会不顾性命地仗义执言,绝不像其他大臣那样看风使舵,阿谀奉承,照皇上的眼色行事。李世民手下有个宰相叫封德彝,这个人昏庸无能却好出馊主意。当时刚刚建立的国家兵源不足,急需大批的青壮年男人去当兵。由于长年战乱,许多青壮年男人都死在战争中,连农村的土地都大片地荒废,很难马上去召集这么多人。于是封德彝便向皇上建议说:“陛下,如果把征兵的年龄降低几岁,那么就会有许多人被征召,这样不就解决了兵源不足的问题吗?”李世民听了这个建议,心里也知道这样会削弱农村的劳动力,但眼下缺少兵源怎么解决呢?不如就按封德彝的建议办吧!

魏征听说了这件事,他觉得封德彝的建议表面上看是为国家着想,可实际上会大大损害国家的实力,这是一种鼠目寸光的愚蠢做法。按照传统的看法,16岁到18岁的男子只是“中男”,这个年龄的青年尚处在发育阶段,身高和体力都还欠缺,只有到了18岁才成为“壮丁”。魏征认为,李世民的扩大征兵法令,不仅会引起民众的反感,失去民心,而且会损坏国家的长远利益,因此便毫不妥协地据理力争,这样一连顶了几次。

封德彝一看没办法,就把魏征抵制扩大征兵的事告到李世民那里,李世民心里很不高兴,又一连几次下令,却都被魏征顶住。最后,李世民非常恼火,把魏征找去当面训斥。魏征并没有因为皇上发火而退缩,而是平静又自信地对李世民说:“陛下,您的做法好比把湖水抽干来打鱼,又好比把森林烧光来捕获野兽,虽说暂时可以多捕到一些鱼和野兽,可是明年就再也没有鱼可抓,也没有野兽可捕了。”魏征又进一步对李世民劝谏说:“用兵关键在于得法,兵不在多而在精。您不久前曾宣布过,要以诚信治理天下,使官吏和百姓都不欺诈,都能言而有信。现在可好,您刚即位不久,就有好几件事失信于民了,这还怎么取信于天下呢?”听魏征这么一说,李世民更下不了台了。本来他想责问训斥魏征一顿,没想到却反过来被魏征数落了一番,不仅说自己改变规定,扩大征兵范围做得不对,而且还说“有好几件事失信于民”。于是李世民阴沉着脸气呼呼地追问道:“你有什么理由说我失信于民?”魏征不急不慢地说:“您刚即位的时候曾下过诏书,明文规定凡是过去拖欠国家的赋税一律免除,可是下层官吏根本没有执行这个规定,仍然催要过去的拖欠。您还下令说,已经服役、交纳租税的,从明年起开始免除,可是现在不但不能免除,还要扩大征兵范围。这些事怎么能说是以诚信治天下呢?”

魏征与李世民争辩,其他的文武大臣都为他捏着一把汗,尤其是看到李世民怒气冲冲地斥责魏征,而魏征还毫不退让,许多大臣都低下了头,他们真怕李世民一气之下,严惩魏征。好在李世民是个明白人,最后他终于同意停止扩大征兵,而且赞扬魏征说:“用铜镜可以整理衣帽;以古事为镜,可以了解历史兴衰;以他人为镜,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魏征就是我的镜子啊!”

廉正与刚直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刚直不阿,敢于仗义执言才是名副其实的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