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博弈学(历代经典文丛)
2993500000041

第41章 边际效应——历史中的加减法(3)

孔子在处于人生的紧要关头,及时作出选择,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在治学上,开创了儒家学派,后来他的门人终于以儒家学说打动了皇帝,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长达两千年的统治思想,孔子的成就不可谓不大,他在人生攸关时刻的转型也可谓十分成功。所以孔夫子与时代的博弈,我们也可以用下面的矩阵图来表示,从图中我们就可看出韩非子之流是多么可惜了: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于谦在一首诗中写到:两袖清风朝风去,免得阊阎话短长。从此“两袖清风”便成了清官司的代名词。清官是什么,清官就是一个人对官僚体制的博弈。这种博弈,对清官个人来说,显得太崇高了,但对整个特定时期的官僚体制,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并不能起到根本的促进和改善作用。

这里我们可以拿明代清官的典型人物海瑞来探讨一下中国的清官文化。海瑞是广东琼山人,他从小死了父亲,靠母亲抚养长大,家里生活十分贫苦。二十多岁他中了举人后,做过县里的学堂教谕,不久,就被派遣到浙江淳安做知县。海瑞到了淳安,认真审理积案。不管什么疑难案件,到了海瑞手里,都一件件调查得水落石出,从不冤枉好人。当地百姓都称他是“青天”。在淳安,海瑞做了两件让人侧目的事情。

海瑞当知县的时期。正是嘉靖的宠臣严嵩当权时期,严嵩权倾天下,孝子贤孙满地都是,海瑞的顶头上司浙江总督胡宗宪,是严嵩的同党,仗着他有后台,到处敲榨勒索,谁敢不顺他心,就该谁倒霉。有一次,胡宗宪的儿子带了一大批随从经过淳安,住在县里的官驿里。在淳安县,海瑞立下一条规矩,不管大官贵戚,一律按普通客人招待。胡公子平时养尊处优惯了,看到驿吏送上来的饭菜,认为是有意怠慢他,气得掀了饭桌子,喝令随从,把驿吏捆绑起来,倒吊在梁上。驿里的差役赶快报告海瑞。海瑞知道胡公子招摇过境,本来已经感到厌烦,现在竟吊打起驿吏来,就觉得非管不可了。海瑞听完差役的报告,装做镇静地说:“总督是个清廉的大臣。他早有吩咐,要各县招待过往官吏,不得铺张浪费。现在来的那个花花公子,排场阔绰,态度骄横,不会是胡大人的公子。一定是什么地方的坏人冒充公子,到本县来招摇撞骗的。”说着,他立刻带了一大批差役赶到驿馆,把胡宗宪的儿子和他的随从统统抓了起来,带回县衙审讯。一开始,那个胡公子仗着父亲的官势,暴跳如雷,但海瑞一口咬定他是假冒公子,还说要把他重办,他才泄了气。海瑞又从他的行装里,搜出几千两银子,统统没收充公,还把他狠狠地教训一顿,撵出县境。等胡公子回到杭州向他父亲哭诉的时候,海瑞的报告也已经送到巡抚衙门,说有人冒充公子,非法吊打驿吏。胡宗宪明知道他儿子吃了大亏,但是海瑞信里没牵连到他,如果把这件事声张出去,反而失了自己的体面,就只好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咽了。

在这件审讯上司“假公子”的事件中,海瑞掌握了博弈的主动权,由于我们的“胡公子”把事情闹得太大,已经伤了知县太爷的面子,到了非处理不可的地步。因此,在海瑞是处理还是睁只眼闭只眼的选择中,海知县只能是处理。好在他机智地把握了一个前提,就是一口咬定,上司是好人,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此人招摇撞骗,绝非上司公子。这实际上也是设计了一个两难选择让上司往火坑里跳:承认他是自己的少爷,损伤自己的威严。

不承认他是自己的少爷,伤害了儿子的利益。好在这位胡总督是一位丢车保帅的高手,两相权衡,反正海瑞已经该打的打了,该没收的没收了,儿子的利益已经受到损害,也就假戏真做,把真公子当假少爷给处理了。可以说,海青天把握了官场上文人“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即贪污归贪污,表面文章还得做的心理,在与上司的这场博弈中,选择了点到为止,双方都能接受的均衡点,因此,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过了不久,又有个叫鄢懋卿的人被派到浙江视察。鄢懋卿是严嵩的干儿子,敲榨勒索的手段更狠。但是鄢懋卿做了婊子,还要立牌坊,偏要装出一副奉公守法的样子,通知各地一切从简,这可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海瑞却是假戏真做,给鄢懋卿送了一封信去,信里说:“我们接到通知,要我们招待从简。可是据我们得知,您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大摆筵席,花天酒地。这就叫我们为难啦!要按通知办事,就怕怠慢了您;要是像别的地方一样铺张,只怕违背您的意思。请问该怎么办才好?”这仍是一个两难选择:按照要求办事,与你的表现不合,怕委屈你;不按要求办事,又和你的要求不符,没有尊重上司的意见。

鄢懋卿恨得咬牙切齿,但对于这个两难问题只能是避而不谈,绕过淳安。到别处去了,但最终海瑞被撤了淳安知县的职务。这两场博弈最终还是以海瑞的失利而告终。我们可以用矩阵图表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海瑞的对手选择了不同的策略,海瑞的结局就不一样。胡宗宪的忍让与鄢懋卿的事后报复,海瑞的得失是不一样的,到严嵩倒了台,海瑞恢复了官职,后来又被调到京城。海瑞做了京甘后最著名的事情就是骂皇帝。

当时当政的是明世宗嘉靖,这位是明朝皇帝中最好丹药的帝王,那时明世宗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上朝,他躲在官里一个劲儿地跟一些道士们鬼混。明史《海瑞传》记载,他骂嘉靖最厉害的几句话是:陛下迫切礼佛,一天比一天厉害,弄得每家每户家里光光的,这十几年来闹到极点。

天下人民就用你改元后的年号“嘉靖”,取这两个字的谐音说,嘉靖就是家家皆净,没有财用了。这是明朝的清官与明朝最大的腐败分子——皇帝的一次直接博弈。

海瑞把这道奏章送上去以后,自己估计会触犯明世宗,可能保不住性命。在回家的路上,他顺道买了一口棺材,并且把他死后的事一件件交代好,把家里的仆人也都打发走了,准备随时被捕处死。

当期望收益过大,而且需要付出的成本过高的时候,应该如何选择?是坚持到底还是改弦更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但在博弈论中,以局势的关键点作为策略选择的基础,是最重要的。

果然,嘉靖看了,大怒,把奏本丢到地下,叫左右立刻逮捕,不要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旁边说:“听说这人自知活不了,已和妻子告别,托人准备后事,家里的用人都跑光了。此人秉性刚直,名声很大,居官清廉,不取官家一丝一粟,是个好官呢!”嘉靖一听海瑞不怕死,倒迟疑起来了,又把奏本捡起来,一面读,一面叹气,自言自语地说:“这人真比得上比干,不过我还不是纣王。”

他叫海瑞是畜生,想起来就发脾气,拍桌子骂人。有一天发怒打宫婢,宫婢私下哭着说:“皇帝挨了海瑞的骂,却拿我们来出气。”后来,明世宗还是下令把海瑞抓了起来,刑部论处海瑞死刑。嘉靖也不批复。直到明世宗死去,海瑞才得到释放。

在这场与皇权直接交锋的博弈中,海瑞自认为是清官,清官就要做他该做的事情,他上书劝谏皇帝处理朝政,事实上也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劝骂也好,不劝骂也好,并不能改变事情的发展,而海瑞不怕死,所谓“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对他来说已经作了最坏的打算。这也是海瑞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表现,抬棺进谏。表明自己不怕死的底线。但对于明世宗而言就犯难了,不处理海瑞,还显得他不是一个昏庸透顶的糊涂蛋,但心里愤恨难平;处理海瑞,骂都被骂了,还会更加遭受天下的责难。当然,前提是皇帝还不至愚昧到了一句忠言都听不进的地步。所以,嘉靖对海瑞的种种表现,实际上就是进退两难矛盾心理的反映。

但海瑞骂了皇帝,结果又怎样呢?不理政还是不理政,国事依旧败坏下去。

在明世宗死后,海瑞因与那些碌碌无为的同僚不和,遭受排挤,坐了十五年的冷板凳。1585年,海瑞被重新起用,这时,海瑞向万历提出了一个反贪建议:重典治吏,效法太祖当皇帝时的严刑峻法,凡贪赃在八十贯以上的官员都要处以剥皮实草的极刑。

这一建议无异于向全体官僚宣战,因为贪赃八十贯处死,可以说,除了海瑞外,其他官员没有不达标的。所以,海瑞此后遭遇同僚的参劾也就不足为怪了。参劾的结果,万历皇帝给海瑞下的评语中有这样一段:虽当局任事,恐非所长,而用以镇雅俗、励颓风,未为无补,会令本官照旧供职。看来,在皇帝心目中,海瑞的作用无非是个道德模范官僚,成事不足,但却不会败事的。最后给他一个闲职,死于任上。去世时,同僚去照顾海瑞,只见用葛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有些是贫寒的文人也不愿使用的,家中仅有十一两白银,靠同僚凑钱为海瑞办理丧事。海瑞真正做到了两袖清风的地步。

海瑞一生与上级博弈,与皇帝博弈,最后提出的重典治吏,这无异于将自己放在了与全体同僚博弈的对立面。表面上看,同僚为之侧目,连皇帝也让他三分,对他无可奈何;但事实上,所谓“过尤不及”,他正直得过头了,反而树立了太多的敌人。

他被同僚群起而攻之,大部分时间他都处于无事可做的地步。皇帝都把他当做一面旗帜,当做一块遮盖吏治腐败、国是无法收拾的遮羞布。他的政治理想在那个体制不健全的社会只能寄希望于皇帝,正如他在给嘉靖上书的最后一段话所言:天下的治与不治,只在圣人之道德有没有得到贯彻。

人的精神决定一切,天下治乱,只在皇帝一念之间。只要皇帝振作起来,按圣人之言去处理每一件事,那么天下很快就变成传说中的大同盛世,百姓很快就会安居乐业,皇帝也自然成为尧舜那样的伟大帝王。而事实证明,不论任何社会,如果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明君或一两个清官身上,这个社会是不正常的。在这种社会做清官肯定是失败的,因为他的博弈对象是体制,是他根本上无法改变的博弈规则,所以他成了输家。海瑞下的最大赌注我们也可以用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