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世界经典名著导读(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
2993900000040

第40章 《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安娜·卡列尼娜》写于19世纪70年代。当时俄国农奴制改革已过了10年,新的资本主义秩序刚刚建立,新旧交替,导致了原先建筑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家庭、婚姻、伦理道德、宗教信念等一系列观念的混乱、动摇和崩溃。托尔斯泰怀着焦急的心情探索着俄国社会的出路问题,《安娜·卡列尼娜》即是对俄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自身的思想探索迅速而真实的反映。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独具风采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安娜是一位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她充满活力,渴望自由幸福,却受到封建的传统观念、道德规范、法律条文、宗教教义的束缚与压制。她对真正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虽然失败,但她却是一个勇敢的叛逆者。她的死是对黑暗社会的一个有力的反抗,这种叛逆和反抗是正义的,并且在人类的进步中赢得了广泛的共鸣。安娜的形象已经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典范。安娜·卡列尼娜出身贵族,容貌美丽,很有气质,是彼得堡社交界著名的美人。她16岁时由姑母介绍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卡列宁。卡列宁在政府部门担任要职,热衷于功名,整天忙于公务,是一架十足的官僚机器。他生性古板,毫无生活情趣。年轻、热情、生气勃勃的安娜与卡列宁结婚8年多,在死气沉沉的家庭里备受压抑,只有儿子谢廖沙能给她一点儿快乐和慰藉。

安娜的哥哥司忒潘住在莫斯科,由于与家庭女教师关系暧昧,与妻子杜丽关系闹得很紧张。安娜为调解兄嫂矛盾,从彼得堡赶到莫斯科。在莫斯科火车站,安娜与“彼得堡的花花公子”弗伦斯基相遇。两人不自觉地同时看了对方一眼,就在这短促的一瞥中,弗伦斯基已经发现了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浮现在她的脸上,从她那闪亮的眼睛和微翘的嘴唇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违反她的意志,不自然地流露出来。她越是想掩盖,越是不住地流露。

当时,弗伦斯基正在向杜丽的妹妹基蒂献殷勤。另一个贵族地主列文也爱着基蒂。基蒂迷恋于弗伦斯基,她拒绝了列文而满心期待着弗伦斯基的求婚。然而,弗伦斯基自从看见安娜,便把基蒂抛在脑后了。在舞会上,他不顾在等着他跳舞的基蒂,而去邀请安娜对跳,把基蒂撇在一旁,使基蒂蒙受了羞辱,为此大病一场。

对于弗伦斯基的疯狂追求,安娜一开始并没有答应,可渐渐地,她被弗伦斯基打动了,最终接受了他。爱情并非总是那么甜蜜,不久,安娜就怀上了弗伦斯基的孩子。弗伦斯基出于男人的责任感,要求她立刻与丈夫离婚,和自己结婚,可是安娜却因为舍不得离开儿子谢廖沙,怎么也下不了决心。一次,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赛马,当她看到弗伦斯基不慎失足落马的时候,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丈夫见此,不禁怀疑起来。在回家的途中,安娜索性向丈夫坦白了一切,并表示愿意接受一切惩罚。可是卡列宁因为怕这件事情影响自己的前程,并不敢去法庭公开离婚;又因为胆小,他也不敢和弗伦斯基决斗。为了表面的虚荣,他竟然认可了安娜和弗伦斯基偷情的事实,他对安娜提出的唯一要求只是让她尽量维持住表面的家庭关系。

因为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基蒂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听从医生的建议,她的父母带她去了德国的温泉休养,准备等她彻底康复之后再回俄国。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静养之后,基蒂终于小心翼翼地舔舐干净了自己的伤口。而列文在被基蒂拒绝后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他郁郁寡欢地回到乡下,虽然表面上专心于农事,可是心里却总是感到非常寂寞空虚。为了解决农业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他特意赴欧洲考察,回来时在莫斯科稍作停留,没想到碰巧在奥布朗斯基的家里再一次遇见基蒂。直到再次见到基蒂,他这才发觉,自己对她的爱非但没有减退,反而变得越发强烈;而基蒂也在一直为自己当初的无礼深感愧疚。就这样,两人在各自经受了一次挫折之后,对对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感情得到了升华。列文再一次向基蒂求婚,并得到了她的应允,两人很快就在大家的祝福声中缔结了百年之好,并回到了列文在乡下的家。

而在安娜一方,虽然她已经向丈夫做了坦白,可是卡列宁碍于面子,迟迟不肯答应离婚的请求。安娜无奈,只能长期处于这种非正常的偷情状态之中。不久之后,她生了一个女儿,感染了严重的产褥热,卡列宁因此深受感动,答应原谅安娜的所有过失。而弗伦斯基因为过度绝望,遂开枪自杀,结果没死却受了重伤。待身体复原后,他就将被派往别处。临行前,他委托表姐贝特西找安娜,希望见她最后一面,亲自向她告别。谁知等他们真的见面后,却再也无法抵制彼此的热情,弗伦斯基舍弃了工作,而安娜也舍弃了儿子谢廖沙,两人没有等到卡列宁有关离婚的答复便跑到欧洲游玩去了。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他们才重新回到俄国,可是出人意料的是,社交界的人士居然一直到现在还不肯接纳他们。没有办法,他们只好回到弗伦斯基的领地过起了乡村生活。渐渐地,弗伦斯基凭借着自己的贵族身份和地位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去,不自觉地冷落了家庭和安娜。对此时的安娜来说,弗伦斯基已经成为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所要做的只是死死地把弗伦斯基握在自己的手心里,对弗伦斯基更加依赖。而弗伦斯基虽然和以前一样深爱着安娜,可是因为她对自己管的过严,有时不免觉得她是个很大的负担。当安娜得知弗伦斯基的母亲为了使儿子过上正常的生活,重新踏上社交界而正在积极筹划着一门亲事时,她对周围的世界绝望了,精神支柱彻底崩溃,不禁愤怒地控诉道:“一切都是虚伪的、罪恶的、撒谎的、欺骗的!”然后卧轨自杀。弗伦斯基由于良心上受到谴责,便以志愿兵的身份去了塞尔维亚前线,准备用死亡的方式来洗刷自己的屈辱与内心承受的痛苦。

基蒂顺利地产下了一名男婴,列文在欣喜之余,对自己的精神信仰却越来越困惑起来。最后,他皈依了上帝,以“爱人如己”的思想支撑起了自己的人生,幸福地生活下去。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马克·吐温(美国)马克·吐温(1835—1910),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原名塞缪尔·朗荷恩·克莱门斯,出生于密苏里州佛罗里达村,父亲是一名乡村律师。他十二岁丧父后即投身社会,独立生活,曾先后担任过印刷所学徒、送报工、排字工、领航员、矿工等工作。1862年底左右,他成为弗吉尼亚市《企业报》的记者,业余时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864年成为旧金山市《晨报》的记者。马克·吐温的小说抨击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对美国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代表作有小说《竞选州长》、《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王子与贫儿》、《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傻瓜威尔逊》、《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等。

长篇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通过哈克和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追求自由公道的生活的故事,表现了反对种族歧视和压迫的主题,并充分揭露了当时美国生活中的许多阴暗面。同时,小说还形象地传达了普通人民在创业中前进的热情。小说中善良勇敢、向往自由的黑人吉姆的形象,已经没有了斯陀(—作斯托)夫人笔下的汤姆叔叔那种逆来顺受的奴性,这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收获。白人小孩哈克蔑视资产阶级的传统、教养,一心寻求无拘无束的生活,并以敢“下地狱”的勇气帮助黑人逃亡,也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大量运用了美国南方方言,文字清新,风趣幽默。不同凡响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创造性使小说成为一部杰作。哈克贝利·费恩和汤姆·索亚这对小伙伴由于找到了强盗藏在山洞里的一笔钱,每人分到了六千个金币,放到法官那里让他负责给生利息。哈克被寡妇道格拉斯收为干儿子,可是他对家里那种讲究“体面”和“规矩”的生活方式非常不习惯,对学校的刻板教育更是感到厌恶,一心只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哈克的父亲是一个酒鬼和无赖,生活放荡。他知道哈克发了大财,便逼迫他把钱如数上交,还不准他去上学和信教。道格拉斯和法官要求法庭判决哈克父子脱离关系,哈克的父亲赶忙做了悔过自新的保证,可随后他便把哈克锁在树林里的一间木屋里。酒醉之后他经常对哈克拳打脚踢,哈克忍无可忍,决心摆脱父亲的纠缠。他伪造现场,造成自己已经被人谋杀的错觉,然后乘上捡到的一只独木船,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

他在甲克森岛上遇到了道格拉斯的妹妹华森小姐家的黑奴吉姆。吉姆不愿意忍受当奴隶的命运,渴望成为一名自由人。为了不被主人卖到南方去,他决定偷偷地从华森小姐家逃走。他想先逃到废奴州,等赚了钱再把老婆孩子赎出来,过自由幸福的生活。

于是,两人结为伙伴,准备一同逃走。可这时吉姆却被蛇咬伤,足足躺了四天四夜才好起来。在这期间,哈克一直悉心地照顾着他。

吉姆准备在开罗上岸,由此登陆到北方自由州去。哈克虽然一直在帮着吉姆逃跑,可在内心深处却感到不安,总觉得这是一种卑贱下流的犯罪行为。他想上岸告发吉姆,可吉姆的真诚感谢却使他动摇了。不幸的是,他们不仅错过了在开罗上岸的机会,船也被一艘大轮船撞翻,哈克和吉姆落入水中失散了。

哈克游上岸来,被退休的上校甘洁佛绅士收留。甘洁佛与在附近村子里住的绅士薛福生是一对仇家,两家人经常因为一些琐事发生斗殴和流血事件。在甘洁佛父子三人被薛福生家族枪杀后,伤心的哈克离开了这个野蛮的地方。没想到,他又遇到了吉姆,便和他一起乘坐木筏继续沿着密西西比河北行。

他们在途中搭救了两名被人追赶的江湖骗子,年老的一个自称是准备改邪归正、感化同伙的海盗,得到了人们的同情心,骗到了很多钱。两个骗子非常高兴,准备在阿堪索州的一个小镇上故伎重演。他们以上演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理查三世》为名,在镇上大肆张贴广告,招徕观众。可是没想到,等到最后上演的时候,总共才到了十一二个观众。两个骗子非常生气,咒骂镇上的人只知道低级趣味的滑稽剧,根本就欣赏不了莎士比亚的名剧。他们改变了策略,又在镇上贴出海报,说要上演《皇帝的麒麟》,还使用了“妇女幼童恕不招待”这样的诱惑性字眼。他们的海报收到了预期的广告效应,镇上的人纷纷前来买票看戏。当人们看到他们两个只会光着身子跳舞时,纷纷大呼上当。他们准备在第二场演出时好好报复一番,谁知两个骗子还没等开幕,便带着票钱溜走了。

木筏又来到一处田庄。当两个骗子听说一个叫彼得·尔克的富人刚刚去世,他的两个兄弟哈卫和威廉获得了一袋金币的遗产并将马上从英国赶回来奔丧后,便动了邪念,化装成哈卫和威廉的模样,企图到田庄上去蒙骗钱财。他们伪装得十分成功,彼得的三个女儿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亲叔叔。哈克不想看到骗子的诡计得逞,便找出那袋金币,准备把它埋在地下,等自己离开后再写信告知彼得的家人。因为大门锁上了,他出不了门,匆忙之间把金币藏在了死者的棺材里。

贪得无厌的两个骗子准备以亲叔叔的身份拍卖彼得的家产和黑人,哈克忍无可忍,将两个骗子的行径偷偷通知了彼得的大女儿,并让她们躲起来。就在这时,真正的哈卫和威廉从英国赶了回来。两个骗子故作镇静地和他们对质,可是他们却说不出彼得的身体特征。为了验明真伪,村人决定开棺验尸。人们挖开坟后,发现了里面的金币,非常惊讶。两个骗子知道事情即将败露,急忙趁着人群骚动逃了出来。

木筏靠近一处村镇后,两个骗子骗吉姆上岸,把他卖给了菲力浦当奴隶。哈克非常气愤,他观察了地形,做好了计划,准备将吉姆偷出来。

这时,他碰巧在镇上遇到了来萨莱姨妈家做客的汤姆·索亚,汤姆非常支持他的计划,决定和他一起来实现这个计划。汤姆按照在书中看到过的方式,伙同哈克挖了一条地道,一直挖到关押吉姆的地方。一切进行得非常顺利,吉姆被他们成功地解救了出来,只是汤姆被随后追上来的庄稼人打伤了大腿。他们驾船划到河中一个小岛上藏了起来。

哈克回到镇上去请医生,谁知萨莱姨父却错把哈克当做汤姆,拉回家关了起来。紧接着,人们在小岛上找到了汤姆和吉姆,把他们押回了村子。吉姆被打得半死不说,还被钉上了脚镣手铐。就在这紧急关头,得到消息说华森小姐已经去世,她在遗嘱中宣布给吉姆以自由。吉姆得救了。

其实汤姆早就知道了华森小姐的遗嘱和内容,可是为了寻求刺激,他却迟迟没有将之公布于众,这才演出了这场闹剧。

哈克的父亲死了。临终前,他把哈克存放在法官那里的钱花了个干干净净。萨莱姨妈想收哈克做干儿子,把他抚养成人,可是哈克却过惯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他谢绝了萨莱姨妈的好意,准备继续自己的流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