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学(历代经典文丛)
2994100000004

第4章 金口才是一堂人生必修课(3)

双关

说话时,使用的每一个词或每一句话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有时这种含义却并不表现在这个词或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上,而是隐含在这个词或这句话的背后。而说话的人要表达的意思恰好隐含在这个词或句子背后。这便是双关技巧。

唐朝有一个叫做汪伦的人,住在安徽泾县桃花潭边的万村小镇。他十分仰慕大诗人李白,又无缘相识,所以一直想寻找机会亲眼目睹“诗仙”的不凡风采,并与之结交。

有一次,李白游历名山大川时,来到了皖南。汪伦暗自揣想有什么妙法可以结识到李白。突然他想到李白一爱喝酒,二爱桃花,于是灵机一动,便给李白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

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信后,欣然赶往桃花潭去见汪伦。两人寒暄一番,李白说:

“我是特地来欣赏十里桃花,并想到万家酒店畅饮一番。”汪伦这时才告诉李白:“十里桃花,说的是十里之外的桃花潭;万家酒店是指桃花潭西边,一个姓万的人家所开的酒店。”李白听了之后才知道自己上当了。

这里,汪伦成功地运用一语双关,把李白引诱到万村,得以结识这位“诗仙”。李白虽知上当,但对汪伦表现出来的机智和友情仍然十分感激,因此作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成了千古佳句,汪伦和李白的友情也成为诗坛佳话。

对比

鲁迅在《战士和苍蝇》一文中这样说过:“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再完美的苍蝇也不过是苍蝇。”这里鲁迅把“战士”和“苍蝇”拿来比较,犀利地讽刺了那些诬蔑革命者的所谓正人君子,以坚定的决心支持着那些投身革命的勇敢战士。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面貌放在一起相互比较,通过比较,可使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等更加突显,并且鲜明地表现出说话人的立场和观点,这就是对比。

反语

《晏子春秋》里记载,一次,齐景公一匹心爱的马突然死了,齐景公大怒,就下令把养马的人抓来肢解。这时晏子在场,左右武士正想动手,晏子上来制止,对齐景公说:“杀人总得有个方法,请问尧舜肢解人的时候,从身体的什么部分开始?”尧舜是传说中的仁君,不会因为一匹马而杀人,自然也没有杀人肢解之法,齐景公知道晏子的意思,就说:“那就不肢解,把他交给狱官处死算了。”晏子又对齐景公说:“这个人的确该死,但是他还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请让我说说他的罪状,让他知道,然后死个明白,您说好吗?”齐景公说:“好啊,那你就说吧!”晏婴就开始数说他的罪状:“你犯了三条大罪,国君让你养马你却把马养死,这是第一大死罪;所死之马又是国君最喜爱的,这是第二大死罪;因为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百姓听说之后一定会怨他,诸侯听说之后一定轻视我国,你养死了国君之马,使百姓生出怨恨,使邻国轻视我们,这是第三大死罪。今天把你送到监狱,你知罪吗?”齐景公听后,喟然而叹说:“请您把他放了吧!放了吧!不要伤了我的仁爱之名。”

晏子就是利用反语,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借代

“目不识丁”中,借“丁”字代全部文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鸡犬”代鸡犬之声,因鸡犬之声属鸡犬所有;“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兵革”代战争,因兵器皮甲是战争所凭借的物质条件。上述例子中,借用与代表的词语之间,或以某种特征相关联,或以某一象征意义相关联,或具有某典型性的代表意义,或具有部分与全体的关系,或具有所属、凭借关系。

这种不直接说出该人或该事物,而借与要说的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手法叫做借代。

说话中灵活运用借代这种技巧,会使说话人的话语更生动,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这不但说到了某人或某物,而且还把与某人或某物有密切关联的东西也说出来或暗示出来了,所以这样的话更能吸引听众去联想。

引用

战国时期的苏秦为了使秦惠王采纳他主张称霸天下的观点,使用了旁征博引的说理方法。

他先详尽地向秦惠王分析了秦国优越的政治、经济条件和强大的军事力量等国情,以此作为可进行征战的证明,但秦惠王不为所动,漠视他的建议。

苏秦又列举了历史上的“三皇”、“五帝”等事迹,最后秦惠王终于采纳了他的建议,这就说明事例既要广博,又要不背离中心主题。

一个人如果在口才中巧妙地引用典故,也可以达到叙事论理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戏剧性效果。当然,这也显示了说话者的见多识广。

点化

在引用典故格言的时候,并不是每次都能那么恰当,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把引用的句子稍加改变,使它更符合自己的需要。我们把这种引用称为点化。

孙山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起去考举人,孙山考中了最后一名。孙山回家以后,这个同乡就问孙山,他的儿子考中没有。孙山不直截了当地回答,而是仿照欧阳修《踏莎行》中“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句子,念了这样两句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孙山的意思是说:你的儿子没有考中。从此以后,人们就把榜上无名称作是“名落孙山”。

孙山的回答就使用了“点化”这种修辞方法,他把欧阳修词中的句子巧妙地加以改造,委婉而风趣地说出了真实的情况。所谓点化法,就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对别人的话或诗词、格言、谚语、寓言、典故等进行加工改造,从而翻出新意,灵活运用。

在交际中,点化法是一种常用修辞格。它对名句的改造一般采取触类旁通的方法。这种方式是指不改变原句的文字逻辑,而进行类推式的仿拟。

模糊

模糊是指说话的人在说话时,那种机智巧妙地回避问题焦点,或者说是一种讲究策略性的说话方法。

日本影星中野良子35岁尚未结婚,一次在上海进行艺术活动时,有人问及她什么时候结婚的问题,这位日本影星回答说:“如果我结婚,就到中国来度蜜月。”这个回答既巧妙地回避了中野良子不想正面回答的问题,又友善地表达出中野良子对中国民众的喜爱。如果中野良子直接用“无可奉告”、“我还不打算结婚”这类话来回答,将会使对方感到尴尬,也冲淡了当时谈话的和谐气氛。

在人际交往中,基于某种原因不愿意或不便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对方时,就可以用模糊语言来应对,可使你渡过难关,并获得不伤和气的效果。

作为这种口才技巧中模糊的特点,有时还常在运用一些不确定的词句上表现出来,诸如“可能”、“也许”、“我想”、“仿佛”等。这些词的运用会使对方认为你的措辞并不武断和盛气凌人,而是以一种商讨的口气跟自己说话。但模糊的语言绝不等同于“含混其词”。前者是策略,后者是语不达意。

还要注意,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在需要说话人表明立场、观点、态度时,特别是在作重大决定时,绝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所以,模糊这种方法只能当做一时的缓兵之计,可不能经常使用,否则所有的问题永远会停留在那儿,剪不断,理还乱!

综上所述,运用修辞手法可使你的表达锦上添花,但是言辞“着色”必须有一定分寸,失去分寸就会产生极大的消极作用。

例如同事之间开玩笑,要避免使用“着色”较浓的言辞,否则会使玩笑开得太过分。在朋友之间,也要避免使用“着色”过浓的言辞,否则会造成隔阂。在较为正式的场合,更是不能轻易使用感情性言辞。

感情性言辞具有一种感染力,因此它往往可以迎合听众的心理,鼓动听众的情绪。任何使用语言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遇到言辞“着色”的问题。因此,在了解它的正面作用的同时,要特别防止负面效果的产生,这是提升语言交谈能力的重要认知。

身体是重要的语言工具

姿态,就是人的整个身体的姿势样态。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个“相”就是姿态。每一个人,几乎每时每刻都以某种姿态存在着,通俗一点儿说,就是每个人都时刻表现着这样或那样的姿态。在演讲中,演讲者同样要表现出一定的姿态。

一般说来,人的精神状态不同,其姿态往往也相应的有所不同。一个人演讲或谈话时,若是挺胸抬头、脚踏实地地站着,这种姿态说明他精神饱满、神气十足;若是“耷拉着脑袋弯着腰”,那就说明他精神倦怠、心情不佳。而演讲者、谈话者的精神状态如何,势必会对听的人造成心理上的影响。讲者精神好,则听众随之好:讲者精神差,听众往往也随之差。听众的心情又直接影响着其是否乐于听,以及是否乐于理解和接受。

从生理学和心理学上讲,人体的某一部位的运动状态如何,总是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其他部位的运动。在演讲活动中,演讲者的头是否抬起,胸是否挺直,足是否立稳,无疑会影响到他做各种手势;而前两者的情况如何,还会对他的说话产生影Ⅱ向,即影响到他发出的声音。而声音和手势运用得怎样,将直接涉及演讲效果。

人的姿态,就讲话和演讲活动来看,可分为三种:头部的姿态,躯干的姿态,足的姿态。

头部的姿态。

人的头部可以有各种姿态,用以表示各种意思。例如,昂头表示勇敢、高傲,抬头表示安稳、坚定,低头表示卑微、愁苦,歪头表示软弱、戏谑,后仰表示失望,前倾表示惊奇,微低表示思考,倾斜表示献媚,点头表示同意和鼓励,摇头表示否定和轻视,等等。

在演讲活动中,演讲者一般应采取抬头的姿态,这除了能表达安稳、坚定的情态,还便于讲话(发出声音),以及容易让听众看到自己。

躯干的姿态。

躯干包括前胸、后背、腰、腿等部位。躯干能突出地表现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有较强的表情达意作用。一般说来,躯干正直,则表明精神饱满、勇敢坚定;躯干弯曲,则表明精神委靡、意志消沉;躯干微向前倾,则表示关注、谦逊;躯干前后左右轻微转动,则表示热烈、激扬,等等。躯干的这些姿态,在演讲中都可以适当地加以运用。

人的躯干虽然不像身体其他部位那样动作频繁,但它却是身体的“主轴”,直接影响着其他部位的运动。若是躯干不灵活,其他部位的运动也会不自然。因此,躯干必须和身体的其他部位相互协调。例如,站着演讲时,躯干应端正,胸脯挺起,两肩垂平,腰直腿直,保持一种自然站立的状态,若需动作,也以缓慢为宜,不能过快过大。应当注意的是,胸部挺起时不能过于挺出,即不能像军人立正那样,假如那样,胸部肌肉将会拉紧,腹腔部呼吸就不方便了。同时,两腿直立时应保持相互间有一定距离,而不可并拢,这样既显得灵活自然,也易于松弛筋骨,减轻疲劳。

足的姿态。

足是全身的根,它的站立形状和位置对全身运动都会产生影响。足的表情达意,常常表现在思想感情的激烈变化之时。例如,向前迈步,表示勇敢、爱戴等一些亲近的情意;向后退步,表示恐怖、厌恶等一些疏远、避让的态度;左右移动,表示事物的运动方向和状态,等等。足的位置可以有种种站法,从而表示种种意思。例如,两足并拢,可表示恭敬、谦让和服从的意思:

两足分开距离过大,就会显得粗俗、愚笨,等等。

演讲中足的正确姿态应是这样的:两足一稍前一稍后,构成45度角。

足距不要太远,较肩宽稍窄为宜,即两腿间构成10度夹角。足跟应立定,两腿轻微弯曲。身体重量主要放在后足,以保持身体的平衡与稳定。这种姿态有三个优点:一是看上去自然、美观,二是身体不吃力,三是易于肢体活动。时间站得久了,不妨将两足位置调换一下,使之分别休息,同时也可以使两足的角度稍做改变,以避免一种单调的站姿。

若变换站立的状态,应在说话的时候并配合说话的内容进行,而不能在讲话停顿的时候进行。变动的速度不能太快、幅度不宜太大,而应从容徐缓。

只有这样,才会使听众感到自然,而不致使他们感觉不适,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动作也是一种雄辩力。其实,姿态也是如此,只不过它是一种相对静止的动作。然而,并非所有的任意发出的动作都有如此的效力,只有那种符合姿态的表情达意规律的姿态,那种具有美的特性的姿态,才能在演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具体说来,对演讲的姿态应提出哪些要求呢?

其一要优美。优美是对姿态的最基本的要求。头、躯干与足的姿势样态,以及三者的相互配合,都应以优美为标准,令听众看上去感到舒适、愉悦。

一般说来,头正、胸挺、腰直、腿轻轻弯曲、足间保持正常距离的姿态,就具有优美的特性。

其二要自然。自然就是不做作。演讲者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姿态,都应是自然的,不是强做的。即使姿态表面看来较为优美,但如果是有意装出来的,那也会让人感到别扭,感到不快,没有美感。自然的姿态应该是身体各个部位自然协调,肌肉既不绷得很紧,又不过于松弛,而是适中。这样的姿态不仅让听众看上去感到舒适,而且也使演讲者自己不易产生疲劳。

其三要变化。无论姿态多么优美,多么自然,但是如果在较长的说话时间里,总是摆出一两种姿态,那就显得单调、呆板,同时也使演讲者自己感到疲劳。因此,姿态应是变化的,特别是演讲时间较长时,更应有多样性的变化。怎样变化,当以演讲内容为根据。变化的次数也不是没有限制的,一般以3~5分钟变化一次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