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风水学(历代经典文丛)
2994900000017

第17章 风水常识解读(10)

星宿带动天的气,山川带动地的气,万物依赖天地的气才能生存。因此天地的气,因形体而止,留而下去,与万物合而为一。万物变化生存皆因有气可纳,因而形气合一。人死后之魂魄亦因和后天的气脉有感应而合一,福德亦应之而来,故此人要和天地之气混为一体,才可以得到福泽,这就是造化的机缘。

生煞的判断规则宇宙在混沌未开时,是无极(后化成太极)的世界,空无万物。混沌初开时,太极生两仪,两仪化四象,四象变八卦,八卦而变成六十四卦,于是产生了万事万物。理气是寄托在气象之中,而形体的凝聚产生气象。日月星辰的刚阳之气向上腾升,山川草木的阴柔之气向下凝集。阳气因太极而昌旺,阴气因太极而成就。太极在阳德中是形象,在阴德中是方位,地有四种形势。气从八方而流动,地因气的流动而成形。气在大地积聚造化万物,因形止而气蓄,万物得以生生不息。

阳气从风而行,乘势四散;阴气从水而行,因受到山的限制而停止。人用五行的形态定万物的形象;用八卦的兴旺断方位的吉凶;用六十甲子的纪年批命运;以八个方位的气之背合,审查气数;以六十甲子的虚盈,推定岁运吉凶;用六气的新陈代谢审查时令,人类依此顺应大地五德,循环不息。圣人制体作乐,定人伦法纪,建立人道。智者知道人道因大自然的阴阳变化而来,故卜地葬亲,是为了慎终追远,而后人因大自然而得到福荫。因此人道以大自然为始为终的宏大道理,就是造化的成功。

春秋时期,思想界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探究物质世界的本源。至战国时期,宋尹学派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他们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世界上的形形色色,从物质现象到精神现象,都由“气”构成,一切事物都是“气”变化的结果:“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座乎如在于己。”意思是说:世界上一切东西得到了精气,它就存在,地上的五谷、天上的列星都是精气产生的。精气如流行在天地之间就有了鬼神,精气深藏在人们的胸中就成为圣人。它的光耀象在天上,幽微象在深渊,湿润如在海,峭拔如在山。但是“气”本身在这些变化中保持不变。其自身能变化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宋钘、尹文不仅把“气”看成是物质世界的本源,而且认为精神现象本身也是由“气”构成的,这其中包括鬼神、灵魂。宋尹学派认为形神的关系是:“气道(通)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有了精气才有生命,有生命然后才有人类的思想和智能,人类的精神活动是由精气派生出来的。后世的阴宅风水理论就是完全建筑在精气思想的基础之上。

自晋代郭璞《葬书》之后,“气”的理论便成为风水的中心问题,一切具体的风水活动都必须以得气为主而展开。所谓“乘气”、“聚气”、“顺气”、“界气”……“凡着地……总以气为主。”它要求人的小宇宙之气必须同周围环境的大宇宙之气相协调、相统一,“秉乘天地之气而大有作为”,这是中国风水观的最基本的要点。因而。风水特别忌讳“死气”、“煞气”、“泄气”、“漏气”,认为这会带来恶运,放跑财源,乃至导致疾病。

二、风水中“望气”

风水认为太祖山之上,于夏秋之交,雨雾之后,丑寅之时,必有上升之气,因而风水常以气的形态辨吉凶。一般来说,如果气发于山巅,直起冲上,下小上大如伞,就是真气。如果气横于山腰,则是云雾之气,而不是真气。以质而论,气清者主贵,肥浊者主富。端正者出文,偏斜者出武。比较出众的风水先生还能够辨出气的色彩,以赤黄色为上,青白黑次之。望气似乎更多地同人的气功状态联系在一起。

在入山寻龙过程中,望气寻龙也是其中的一个组成内容。大抵山川之气,和太阳的出没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中午时太阳高悬空中,“其气潜伏,无可觇验”,所以一定要在太阳还没升起,阳气始兴,或在太阳才一下山,阴气渐萌之时,方是验山川之气的最佳时刻。古书有云:“黄富而青贫,赤衰而白绝,唯五色之气氤氲,乃绵绵而后杰。寻龙至此,能事已毕。爱银海之明,欲灵犀之活。”

同时,又有福喜之气,衰败之气的种种不同。学“福喜之气,上黄下白,如牛头之触人,如羊群之相迫,如人持斧以腾身,如将举首而向敌。或如堤坂(其气横亘),或如木植(其气森列)”,关键是“其气凝聚有力”。又如“衰败之气,下连上擘,聚而复兴,澈而复赫,如卷石扬灰,如乱穰坏帛,如惊蛇飞鸟,如偃鱼(气不涌跃)巨舶(形体横卧,没有振兴之象)”,问题在于“其气零散不凝”。

对于望气寻龙,《青囊海角经》也自有它的说法。诗云:

山势成龙土亦温,茂林修竹木盘根。

灵源怪石天然巧,吐气兴云看晓昏。

诗末串解:“冬、夏二至,晨昏雨后,气升如盖。如禽主文,如兽主武,气异极贵。或如石门,或隐隐如干石仓,或如山镇,或如楼屋在云雾中,此异气也。凡气雾浓盛者,此吉地也。”

风水家将“天人感应”理论引进风水学说中,形成受荫说,即所谓“气感而应,鬼福及人”(《青乌经》)。环境何以能荫生活在其中的人呢?原来天地之间都是气,环境接地气以纳天气,天地之气,以转授生人,让生活在其中的人得到以后便大吉大福(《地理或问叙》)。这就是所谓以气感气,其吉凶祸福丝毫不差。有一种无知的人,只以富贵利达为心,损人而利己,这样就破坏了和谐环境的基础,是得不到大吉大福的风水宝地的。而心存公、义,也可以形成吉祥和顺之气,化不利的环境为吉利的环境。在中国古代,对“望气”有以下典型的例子。

隋唐时代袁天纲善于望气。一天早上,袁天纲特地来求见隋炀帝,他来到殿前,行了君臣之礼后,说道:“臣这几日来,连见天象有异,不敢不奏闻陛下。”

炀帝道:“天象有何变异?先生慢慢地奏上。”袁天纲道:“臣观得西北方,不时有王气隐隐吐出,直上冲于房心之间,或结成龙文,或散作凤彩,此名为天子之气。事关国家运数,臣不敢不奏闻。”

炀帝道:“朕闻山川皆能吐气,况气乃虚无缥缈之象,如何便得吉凶?”袁天纲道:“气虽虚无缥缈,其实有凶有吉,种种不同。”

炀帝道:“你就说有哪几种不同。”袁天纲道:“有一种似烟非烟,似云非云,郁郁纷纷,现红黄二色。状若龙形,这叫做瑞气。瑞气见则人君不有祥瑞之事。有一种白若练絮,晦昧不明,乍有乍无,其状类狗,这叫做妖气。妖气见,则天下不有大丧,即有兵变。有一种中赤外黄,有丝有缕,若欲随风飞舞之状,这叫做喜气。喜气见,则朝廷有非常之喜。有一种状若长虹冲天直上,中吐赤光润泽者,叫做胜气。胜气见,则天子威加四海。有一种状若人形,而白色蓬蓬不动者,叫做尸气。尸气见,则其分野之下,民当有流离丧亡之灾。有一种赤文飞舞,团团曲曲,有如冠缨之状,或如笔锋牙笏之状,皆叫做宰相气。所见之方,当出贤相。有一种如虎如豹,如熊如罴,精光四射若火者,叫做将军气。所见之方,当出名将。惟此团团若盖,青、黄、赤、白、黑五色皆备,或现龙文,或结凤彩,方叫做天子气。其余还有金银之气,珠玉之气,剑气,蜃气,种种不同。臣故敢冒死上奏。”

炀帝道:“这些气,自古以来有人应验过否?”袁天纲道:“历历皆验,如何没有?昔周昭王时有五色云气贯入紫微,其年昭王南狩,不意被楚人诈献胶舟,遂溺死于汉阴,此一验也。汉高祖未发时,隐于芒砀山泽中,常被吕后寻着,避到一处,又被吕后寻着。高祖惊问其故,吕后道:‘但是到处,皆有五色云气罩在上面,故能寻着。’后范增劝项羽杀高祖,亦说道:‘吾使人望其气,皆成龙文五色,此天子气也,急击之勿失。’后高祖果然成了帝业,此又一验也。梁永圣四年,庚季才对梁主说道:‘去年八月太阴犯心中星,今年又有赤气贯于北斗,恐有大兵入江陵。’不久‘后魏遣宇文护竟灭了魏国,杀了梁主,此又一验也。还有张华丰城的剑气,卞和荆山的玉气,此皆载在史书,斑斑可考,非妄诞之言也。望陛下审察。”

炀帝道:“古业帝王称贤称圣,未有过于伏羲、神农、尧、舜、禹、汤、文、武者,何不闻有天子气见?偏是后世这些中主,倒有许多祥异?”袁天纲道:“古来圣帝明王,皆有祥瑞,但不定是天子气耳。故伏羲时,有龙马负图于河;大禹时,有神龟献书于洛;尧舜时,蓂荚生于阶下;文武时,凤凰鸣于歧山。种种都是上天垂象,再没个无祥瑞的圣君。”

炀帝道:“既是西北有天子气,则西北地方当出天子,你既能望气,必能识人,朕就差你到西北地方,去察访一察访何如?”袁天纲道:“气虽先见,其人尚未生也,叫臣何处去访?”

炀帝说:“几时方生?”袁天纲道:“自古明良之兴,皆以五百为期。以此度之,五百年间,当有真人生于其地,愿陛下早早修德禳之。”

炀帝听了,忍不住大笑道:“你忒过虑了些。五百年后的事情,便这般着急。”袁天纲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炀帝笑道:“袁先生但能观天文,却不料理人事。人生宇宙间,一岁之中,也不知多少变迁,况五百年间之事,如何预能期算?或者朕后世子孙徙都于此,也未可知。你且退去,安心受用,不要替古人担忧,朕还有别事商量。”

袁天纲见多说已无益,心里长叹,暗道:“隋朝亡国,为期不远了。这西北方向的天子气,正应在太原,不是李渊父子,还有准呢?看来,真龙当兴,天意难逆,我还是顺天意行事吧。”

袁天纲打定主意,便离开扬州,北上了。

三、风水中对“气”的深层认识

择基选址基本有几个步骤:

觅龙、观砂、察水、点穴,把气从山上引下来,聚之于穴,即“山气茂盛,直走近水,近水聚气,凝结为穴”。

首先是觅龙,即寻找祖山。古人认为山是气之源,在《望气篇》中谈到山的形势与气的关系:“凡山紫色如盖,苍烟若浮,云蒸霭霭,四时弥留,皮无崩蚀,色泽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冽,土香而腻,石润而明,如是者,气方钟未休。”反之,“凡山形势崩伤,其气散绝谓之死”。可见环境和“气”的关系多么紧密。

当“气”运行中,又必须有气的连续性,郭璞《葬经》说:“气因形采而断不可葬也。然断有几等:有国水冲者,有为路所截者:有为畚锸听伤者,龙竹至此,未有不遭其害者也。”这里龙指“气”,气流实希望不要受阻。

“气”被引下龙脉后,又有左右龙虎砂山夹紧:“若非龙虎夹紧直走近水旁,则水动堂而气散。”这时仿佛气流到达目的地了,需龙虎夹紧,否则就会漏掉,这里说的左右龙虎砂山就是上面提到的“形”,即环境空间,它像一个容器一样,容纳了“隐而难知”的“气”。

砂山之前还有朝山:“开面向里,不拘远近,俱名有情,远朝(朝山)及前后左右之砂皆以真面相向,无破碎尖射凶顽为融结。”可见朝山、砂山这一“形”不得与“气”冲突,应该“以其护卫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

朝山再向两旁是罗城,“罗城者祖山分障包罗于外以成大局者,即龙之余气也。”可见余气还以罗城再缠,以确保气不外溢。

因此前有朝山,后有大而高的祖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仿佛一个大四合院,全院的唯一出口就是水口。水口为“一方众水所总出也”(《水口篇十》),真好象四合院的大门,既是进出村的关口,又可能是溢气的通道,是个关键的地方。四合院总作有影壁,以防漏气,村落也不例外:“祖山开障展作罗城,罗城余气去,作关阑重重,关锁缠护周密”(《水口篇十》)。这里关阑、关锁都是指水口。古人用“形”紧紧拢抱着“气”。“气”“形”相辅相成,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住宅内部也强调有一个核心,正堂中,一张条几居中,正墙是祖容,或将祖宗的牌位供在条几上;下方,还常供有“地脉龙神”牌位,象征着宅基的核心,即“穴”的所在。

所以说风水中意念的核心和场的点场多少有些殊途同归。

综上所述,中国人对心理空间即“气”在建筑上的运用可谓是先人之声,但是在论述“气”与“形”的关系时,往往用阴阳八卦、占卜五行的方法,夹杂着生活经验、社会道德等多种因素。

这里把中国传统的以及西方的东西各看成是人类精神的互补体现,两种科学、文化,都是理性的能力,都是直觉的能力,我们无法通过一个来推出另一个,也无法把一个强加给另一个,两者都是需要的,它们处在一个动态的交光互影作用之中,好比人的一双脚,跌撞着迈动,才能前进。

有关土质状况的风水原则

土质是风水中另一重要因素。葬穴中的土质状况特别重要,那是因为风水穴处的土质状况直接与尸骨的保存有关。坟墓中尸骨的保存状况在风水中极为关键,因为后代会受到穿过骸骨的生气的影响。风水术士相信若骸骨变黄且保存状态良好,则此土吉祥。不管怎样,若骸骨变黑或迅速朽烂,则此土凶。风水术士称坚实而细腻的黄土吉。此观点很明显是根据《葬书》的下列论述:

“夫土欲细而坚,润而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