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风水学(历代经典文丛)
2994900000036

第36章 风水建筑文化概论(16)

笔者经20余年搜集《葬书》,仅找到现存本明洪武刊本的《葬书释注》为最早,仅笔者所见,堪舆书存于今者,当推此洪武刊本为最古。内中有元代吴澄的序言,这洪武刊本,实际就是元代吴澄校刊本。其内容文字与《四库全书》本大体相同,都将《葬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大部分。所以,现通行本的《葬书》是不是出于西晋郭景纯手,已不可知考。在郭璞之前,秦隐士之《青囊经》、青乌子之《青乌经》、汉朱桃仙之《搜山记》、张子房之《赤霆经》。时代虽皆早于葬书,但都仅见于书目而没有传本。

“风水”一词也最早见于郭璞《葬经》:“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故谓之风水。”但《葬书》成书年代没有定论。清《四库全书》纪昀等认为:“风水”的名称的最早出现大约在唐末五代,除风水之外另有把相宅相墓之学称为堪舆、阴阳、形家、地理的。

有的学者认为至迟成书于宋代。风水之学在魏晋南北朝之前,一般称之为相宅相墓等,风水工作者则称为“工”,就如当时称相人者为相工,占事者称占工,当时的风水师被称为卜工或墓工。

这些原本为卜工或墓工表示职业的名称,在全盘西化的思潮中,却成了迷信的代名词,一直是崇拜西学之舆论讨伐的对象。在中国风水史上,当时有一种风气,风是风水之书无不托名于郭公。从《葬书》的行文来看,是学者的手笔,其中的思想似乎也应该产生在宋朝。但此书应该是有所本的,其中所引用的《经》文,其产生年代较古,所以这其中可能融合了几代人的思想。

此书经过历代不断增饰,到南宋时己有二十篇之多。至宋代经过朱熹的学生蔡元定整理,删去十二篇;后来元朝人吴澄又认为蔡元定的增删不理想,选择精华为《内篇》。

精粗纯驳相半的为《外篇》,粗驳当去而姑存者为《杂篇》。后来,注释家蜂起,有许多注释本传世。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今此本所分《内篇》、《外篇》、《杂篇》,盖犹吴氏之旧本。”

二、《葬书》首先提出了生气说的理论:

人类以及整个生物界生息的家园是地球。地球处在固态、液态、气态周期循环的物态转换过程中。这就形成了一个阶梯等级分明的生命活体。《葬书》说: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喷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经云:“气感而应…”。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在解释“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一句时,《葬书译注》说:汉未央宫一日无故而钟自鸣。东方朔说:“必有铜山崩者”,没有多少时间,西蜀奏:铜山崩,从日揆之正。

未央钟鸣之日帝问东方朔:你是怎么知道的?东方朔回答说:铜出于山,气相应,犹人受体于父母也。皇帝叹曰:物尚尔,况于人呼?昔者,曾子养母至孝,子出母欲其归而啮指而曾子心痛。人凡父母不言而孝子心痛,孝心薄而不自觉尔。故知山崩钟应亦其理也。

《藏书》生气循环新解这些解释都建立在物体内部信息、情感、灵感的内在联系之上。我们在考察地球生命体的生活历程之中,如何来认识大地人居环境?具体来说,风水之学要解决如下一些问题,也即由大地生气说而引发了人居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人的气场与住宅气场、环境气场之间关系。

2.决定住宅、村落、城市等环境的具体位置及朝向。

3.选择营建活动的时间。

4.决定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安排与规划布局。

风水里有—个最基本的信念,就是相信宅地(包括阴宅和阳宅)的环境,会影响个人、家庭、甚至子孙后代的吉凶祸福。千百年来,风水之学就是这样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传统建筑,在我国的建筑物中,恐怕很艰找到不受风水影响的个例。

据尹弘基研究(何海燕译),认为一部可能是最重要的风水书——《葬书》所载,风水的首要原则是得水,次为藏风。为什么这些原则对风水如此重要?这些风水原则的意义究竟何在?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本章拟从哲学和风水实践两个不同角度对风水原则的性质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进一步探讨。

三、风水思想的三前提和立论基础

风水思想以下列三个前提为立论基础:

(1)某地比其它地方更适合营建城市、村落和房屋。

(2)只有按照风水原则详细勘查本地的地形地物,才能找到吉祥宝地。

(3)风水宝地一旦规划布局使用得当,住在此地之主人或后代就会因此得到吉气的荫护福佑。

如果从事风水研究的人不接受上述前提,那么风水术将毫无意义可言。因此,几乎所有风水书都有涉及到以上问题的专门讨论。这些带有玄学味道的讨论通常是在阐发阴阳五行观的基础上展开的。

现在让我们探寻一下风水先生是怎样回答上述问题的(以下再讨论实际风水原则)。讨论内容主要以《葬书》及在世风水先生的言论为主。下文即为《葬书》及现代有关风水哲学基础的论述。

四、郭璞《葬书》的五个论点

(1)为什么一个地方比其它地方更吉祥?

为什么某些地方吉祥,而另外一些地方凶邪?这是因为某地得生气。生气意味什么?它与某地吉祥与否有什么关系?

为了搜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在《葬书》中发现下列论述:

“夫阴阳之气喷为风,升为云,斗为雷,降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

生气是阴阳二气轮回周期中的一个环节,阴阳之气运行不息,不断变化成诸如风、云、雷、雨及生气等表像。

《葬书》将生气的功能阐明为:“五气(五气即五行之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葬书》的这条原则为运行地下的生气滋养着万千生物,人类可通过将吉祥的环境建在生气所聚止的地方或于此营宅居住来利用生气。但不管怎样,生气在地下并非无处不在,它只聚集在那些符合风水要求的地方。

(2)一个人为什么能以及怎样才能获取生气?

风水先生对子孙后代能得到其吉地的荫护这个问题会怎么来解释呢?《葬书》中有如下几处涉及此类问题的论述:

“葬者乘生气也一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也。”

因此,显然地下生气与生息于其间的人们的中介就是吉地。风水先生推论人生息于生气聚止之处时,能福荫后代。《葬书》以一种玄学的方式对此解释道: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

如上所述,可见父母是子女的根本(根),好比是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之树根或主干。如果父母或祖先的环境为生气所充溢,那么余枝(后代)就会得到生气的荫护。

上述说法却解释不了吉祥是以何种机制传递给予后代的这一问题。这种机制很难说得清楚。关于人怎样吸取生气也只有些神秘莫测的论断。《葬书》解释这种感应现象类似于铜矿山与灵钟或春天开花的树木与屋里发芽的栗子之间的感应关系,《葬书》的哲学基点之一为“生气由本而达枝”。因为风水书中没有有关生气运行机制的讨论内容,所以人们仅凭直觉的观察,仅凭信仰而非可描述的原则就毫不怀疑地接受了这种吉祥可传递给后代的观点。《葬书》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1.“乘气说”。这是风水选择吉地的大纲。关于“气”的理论非常复杂,大致说就是阴阳协调,五行得当,气运畅达,流转方便。是中国人思维方式所求的最高境界。

2.“藏风得水说”。这是乘气的主要保障,能够避风而近水便有气韵畅达之感,所以风水理论以藏风得水为堪舆的主要标准之一。

3.“形势说”。欲藏风得水,首先必须选择好“形势”,所谓“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热来行止,是为全气”,指的正是这种形势对于风水的作用。

4.“四灵说”。四祥神兽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无论是阴宅或是阳宅,在对地形地貌的审视上都以此为标准,依照既定方位而求之,以求得到庇护。

郭璞《葬书》气循环与现代地表水汽循环比较今将《葬书》的生气循环消长与现代地理学水汽能量循环图比较,二者原理机制大同小异。所以世传本《葬礼》立论的主体是应当肯定的。

5.“方位”。以土圭法测其方位,确定具体的建筑地点和建筑布局。

自晋代郭璞《葬书》之后,“气”的理论便成为风水的中心问题,一切具体的风水活动都必须以得气为主而展开。所谓“乘气”、“聚气”、“顺气”、“界气”……“凡着地……总以气为主”。它要求人的小宇宙之气必须与周围环境的大宇宙之气相协调、相统一,秉乘天地之气而大有作为,这是中国风水观的最基本的要点。因而,风水特别忌讳“死气”、“泄气”、“漏气”,认为这会带来恶运,放跑财源,乃至导致疾病。《葬书》中提出了如下几个风水的基本概念:

1.大地山川河流的生命变化,是由“气”的运行而形成的。气的融结形成生命活体。

2.大地万水千山的构造。如同人有九窍百骸一样。其功能器官有的是有形的,还有些是无形的。大多是从根本而来,从胎息带来,可以遗传,“神变无穷、机运不息”。

3.人是天生地产的,地灵人杰,都由气化而生。人责为万物之灵,所生成的人性,基本上有地方性特征。

《葬书》所育,得水比藏风更重要。但在风水中,不管怎样,水系不如山脉受重视,因为水道特征很大程度上依山势而定。

吉地前必须要有水。从理想上讲,一条宽缓舒展的河流应从吉祥地前一定距离处流过,左右两边还应有两条小水流。这些水流在风水中非常关键,例如中国厦门地区的人们经常会在位置吉利的墓前挖一个水塘以弥补穴前无水的缺憾。阴宅风水中水为什么这么重要?在寻找答案时,我们在《葬书》中发现下面这段话:

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因此,位于吉祥地之前的水有助于生气在风水穴中聚止,风水穴即自主山上传递下来的生气的聚结处。如果前面无水,身为幸福源泉的生气就会从穴中荡散出去。这就是穴前之所以要求有水以及厦门人之所以在穴前无水情况下要修筑水塘的原因。

《葬书》提出了“气”、“生气”这一风水概念。《葬书》认为阴阳二气运行地下则为生气,流动散发出去,则为风。对风水师来说,风和生气是同种重要的物质(阴阳地气)的两种不同存在状态。因此,按风水逻辑,当生气露出地面,升入空中,就变为风,风被吹散荡尽,因而无法利用,故为了将生气聚止于某地,有必要防止生气荡散。只有环绕吉地的层层山峦才能遮挡住风,只有缓缓的流水和湖泊等才能聚集生气。这就是吉地之所以通常是为群山所环抱、流水环绕、主流支流交汇处的河漫滩及阶地并且人们在其上选址建城、建村、建宅的原因。所以,从理论上讲,若有强风吹进吉地,该地的生气就可能被吹散,该地就要慎用了,因为没有生气的时段,此源自吉龙(山脉)的生气都会“凶”为人慎所用。

《葬书》中提出了风水生气说的理论,然而生气是如何在地中运行流动呢?

气行乎地中,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丘垅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何以言之?气之盛,虽流行而其余犹有止,虽零碎而其深者犹有聚。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故藏于涸燥音宜浅;藏于坦夷者直深。

可见基址的选择,第一要在有水的地方,第二须藏风使之,聚而不散。经曰:

“土形气行。物因以生。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宛委自复,回环重复,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阴和阳,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

经曰:

“形止气聚,化生万物,为上地也。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钟,气随以钟。观止之法,隐隐隆隆,微妙元通,吉在其中”。

实际上,看“支”还是有其规律可循的,主是看水的流向,“支”一般是顺着水的流向的。

“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回复终始。’”

《葬书》还提出了童山、断山、石山、过山、独山等五种山风水不好不可用:

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形来,而断山不可用也。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用也。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用也。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用也。其次,又有“六凶”“三吉”之说:

藏神合朔,神迎鬼避,一吉也。阴阳冲和,五土备,二吉也。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阴阳差错为一凶;岁时之乖为二凶;力小图大为三凶;凭恃福力为四凶;僭上逼下为五凶;变应怪见为六凶。

选择地形时,特别是在山地上要掌握三个要素:第一日势,第二日形,第三日向。势是指较大范围内的山川地势,形则是指基址附近的地形地貌,向则指基址的朝向,其中以形势对后生的影响为最大,如何择山形地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