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生必知的中国文学知识(精品文学书系)
2995400000034

第34章 孟郊与《游子吟》

孟郊(751~814)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代诗人。他早年生活贫困,曾漫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多次考试不中,直到46岁那年才在朝廷中做了官,64岁时贫病而死。孟郊性格耿直,不肯同世俗同流合污,所以他的一生穷困潦倒,在仕途上也很不得意。

孟郊的诗以五言诗见长,他的诗不蹈袭前人,而是擅长用朴实的手法表现出深沉的内容。他的著名代表作是反映人伦之情和骨肉亲情的《游子吟》,这首诗描写细腻,感情真挚,很具其诗歌的特色。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这就是孟郊的《游子吟》。游子,是指远游在外的人;吟,是诗歌的一种名称;寸草,比喻非常微小,在这里指的是子女;三春指春天里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就像春天和煦的阳光一样。这首诗的意思是慈祥的母亲在孩子即将远行的时候,忍着内心的悲伤,一针一线为他缝制衣服,生怕孩子受冻着凉,又担心他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来相聚,母亲这份慈爱与关切,我们做孩子的微小心意怎么能报答得了啊!

这是一首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和“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第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了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没有做什么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接抒发出了自己的情感,对母爱尽情地讴歌——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却如春天的阳光。儿女怎么回报得了母亲博大无私的爱呢?鲜明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无尽的热爱。

母亲呵护子女,关爱子女,完全是出自天性,并且毫无保留,毫无怨言。《游子吟》里的慈母,把自己的爱心与期盼,完全溶入一针一线里,让人读了好像一股暖流通过心底。在这短短的六句诗里,作者把母性的光辉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因为形象地歌颂了人世间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所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诗的内容朴实真挚,反映了很深远的意境。后代文学家苏轼评论孟郊的《游子吟》是:“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认为孟郊是一个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的诗人,他的诗是出自肺腑的,因为情真才能感人,才能引起共鸣。

孟郊和唐朝的另一位诗人贾岛是苦吟诗的代表人物。苦吟诗指的是很注重词句的雕琢和语言的运用,并且多是反映自己悲苦的现状和内心郁闷的内容。他们二人合称“郊寒岛瘦”,“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反映了他们辛苦作诗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