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不可不知的中国文化常识
2995800000013

第13章 书画 音乐 戏曲(4)

战国时期就有筝这种乐器。相传,秦国有一对姐妹非常喜欢弹瑟。一次,姐妹俩人同去争抢一个,不慎将瑟破为两半,姐姐手中的一半13根弦,妹妹手中的一半12根弦。秦王得知此事便把这件意外而得的乐器起名为筝。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古筝的来源,当然有些牵强,但它足以说明早在战国时代,我国已有筝这种乐器了。经有关专家考证,筝起源于一种名为筑的古老击弦乐器,后来又受到瑟的影响和启发。

筝按五声音阶排列定弦。它音域宽广、浑厚明亮。演奏者可运用右手托、劈、摇、抹等技法奏出繁多的音量、音色变化;运用左手指按抑琴弦,控制弦音的变化,表达刚柔哀乐的情感。另外,还可以通过“双手抓筝”的技巧,发出6个音的和弦,用来表现碧波荡漾、流水潺潺,那真是再妙也没有的了。

史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三国时期,军阀混战,吕布投奔袁绍,遭到袁绍的猜疑和部将的嫉妒。吕布觉察后,借机告辞,以免杀身之灾。袁绍则选派30名壮士,名为护送,实则想伺机谋害吕布。夜幕降临,围在帐房外的士兵正要动手,忽然从吕布帐中传出悠悠的弹筝声,似涓涓细流,春莺高歌,壮士不知不觉沉醉于美妙的音乐之中,等到再要下手时,吕布早已远走高飞了。

古筝,中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明珠,以其璀璨夺目的光辉,闪烁了两千多年。千百年来,它广泛流传于民间,并形成了不同音韵和技法特点的多种流派。同时,它还影响着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的音乐文化。越南的十六弦琴、朝鲜的伽椰琴都是中国古筝的后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筝已从民间步入系统的专业教育领域,它的明天将会更加光辉灿烂。

编钟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乐器。西周中期的大小3件一组的编钟,是1954年在陕西长安县普渡村长白墓出土的。这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编钟。它已是依一定音阶组成的旋律音器。近年来,各地出土的编钟数目逐渐增多。由9件、11件、13件、14件组成。有的音高相当准确,可构成完整的5声音阶、6声音阶或7声音阶。

举世闻名的现存最大最完整的青铜古乐器——编钟,是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它共64件,其中纽钟19件,甬钟45件。出土时,分3层8组悬挂在钟架上,都依大小次序排列着,场面十分壮观,宛如一间古代乐厅。钟架上层,悬挂着3组纽钟,主要是定调用的,或在演奏时补奏一两个乐音。中层悬挂着3组甬钟,有3个半8度音阶,是这套编钟的主要部分,能配合起来演奏各种乐曲。下层悬挂着两组雨钟,体大壁厚,声音深沉洪亮,在演奏中起烘托气氛与和声的作用。它们的形体和重量是上层最小,中层次之,下层最大。最小的一件重2.4千克,高20.2厘米;最大的一件重203.6千克,高153.4厘米,超过以往出土的任何编钟。演奏的工具是6根敲钟用的“丁”字形彩绘木槌,两根撞钟用的细长木棒。曾侯乙编钟编钟的每件钟体上都有错金篆体铭文,总计2800多字,内容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记载。根据铭文记载,通过测音表明,钟音音阶与现代C大调七声音阶同列,音域跨5个八度,声音洪亮,音色完美,能旋官转调,12律半音齐备,能演奏复杂乐曲。音乐工作者参照当时演奏方法进行试验,古今乐曲都能演奏。凡欣赏过的人,无不惊叹叫绝。钟架为铜木结构。木质架梁上满饰彩绘花纹,两端都套着浮雕或透雕的龙、鸟和花瓣形象的青铜套,起着装饰和加固作用。中下层横梁分别用3个青铜佩剑武士的头和双手承顶,下层铜人立于大型雕花圆铜座上。钟架通长是11.83米,高达2.73米。气魄雄伟,场面壮观,结构严谨,十分牢固。它虽承担了2500多千克的重量,经过2400多年而仍没坍塌。

这编钟规模之宏大、铸造之精美,创造了世界音乐史和冶炼史上的奇迹。

京剧

近百年来,京剧已经遍及全国,成为在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在群众中享有最高声誉的剧种。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艺术大师梅兰芳曾多次率领京剧团出国演出,引起世界艺坛的轰动。至今,国外的艺术家们仍把京剧视为中华民族传统戏剧艺术的代表和精华。

京剧,一度称“平剧”,后称京剧,也称为“国剧”。

京剧的历史仅有140多年。清光绪年间,北京最受欢迎的是以二黄调为主的徽班,通称皮黄戏。后来,艺术风格相近的汉调进京,被二簧调吸收,形成徽汉二腔的合流。在不断的演出实践中,又从昆剧、秦腔等地方戏曲和民间曲调中,吸收了部分唱腔、身段动作及表演艺术的长处,逐渐产生了独具民族风格的京剧。

丰富的剧目、严格的声韵、悠扬的音乐、划分细密的行当、唱做念打并重的表演,以及色彩斑斓的脸谱和考究多姿的服饰,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规范化的表演体系。比如,京剧中角色的分行就十分细致,在生、旦、净、丑四类之下又分有老生、武生、小生、红生、娃娃生,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铜锤、黑头、架子花、武二花、摔打花;文丑、武丑等。其脸谱以各种鲜明对比的色彩和各具规则的图案显示人物的性格品质和容貌特征,使人一望而可辨忠奸善恶。在表演上,讲究手、眼、口、身、步“五法”和唱、做、念、打“四功”的规矩尺度。各行角色都要掌握本行的一套专门技术,如小生的扇子、旦角的水袖、武生的筋斗、老生的甩发等等。通过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地。

在京剧发展的不同阶段,涌现出一批批技艺精湛、影响深远的表演艺术家和争奇斗胜、独具风格的艺术流派。其中老生有程长庚、余三胜、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余叔岩、周信芳、马连良;小生有徐小香、程继先、叶盛兰;武生有俞菊生、杨小楼、盖叫天、李春来;净角有何桂山、郝寿臣;丑角有杨鸣玉、刘赶三、王长林、萧长华;青衣有王瑶卿、陈德霖以及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苟慧生四大名旦。可谓人才辈出,群星闪烁。他们各以自己的艺术光华,为京剧舞台增辉,并以各自旺盛的创造精神,使京剧——这个饮誉海内外的剧种永远保持着艺术的魅力。

昆剧

昆剧,又称昆山腔、昆曲或昆腔。原为江苏昆山一带流行的民间戏曲腔调,后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推动了它的发展。明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吸收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进,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从而建立了曲调舒徐婉转、舞蹈性强、表演风格优美、独特的昆腔演唱体系。其流行地区逐渐扩大,先后又产生了北昆、湘昆、川昆、宁昆等很多流派。

昆剧的音乐和表演艺术自成一家,流布南北,对现代我国大部分声腔剧种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为其他剧种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如越剧的表演,京剧中各类角色的唱法,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梅兰芳、程砚秋等当代著名表演艺术家也把昆剧的表演技巧作为自己加强基础训练、提高表演水平的重要手段。至今,川剧、湘剧、婺剧、赣剧、桂剧等剧种中都仍然保留着昆剧的部分剧目、声腔和曲牌。

昆剧的表演是一种歌、舞、介(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的舞台指示)、白各种表演手段互相配合的综合艺术。表演形式是载歌载舞,念白多用江南方言,角色分工严格细致,音乐配器较为齐全,使其在曲调旋律、演唱技巧、戏剧的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较其他剧种更为完美。

昆剧保留下来的剧目有400多出折子戏。《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等都有全谱或接近全本的工尺谱。1956年,浙江改编演出的《十五贯》,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为昆剧的革新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几年由白先勇制作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各地演出,反响巨大。

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昆剧目前并不像京剧、评戏那样普及,很多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对这个剧种也较生疏,但其艺术生命还远远没有终结,各剧种将继续从昆剧中汲取营养和精华。昆剧,对我国传统戏剧艺术的贡献永远不可磨灭。

关汉卿

在我国及世界戏剧史上,关汉卿都称得上是一位多产的作家。根据《录鬼簿》(戏曲专著,元钟嗣成著)的记载,他一生共创作了63个剧本,超过了被誉为“创造得最多的”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可惜关汉卿的剧作大多已经散佚,流传下来的仅有《感天动地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调风月》、《拜月亭》、《单刀会》等12部。和他的大多数剧作一样,他的生平事迹我们现在也知之不多。

关汉卿,生于1229—1241年间。据有关史料介绍,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与同时代的很多作家因为志同道合,维持着广泛的友谊联系。著名女演员珠帘秀和他也有深厚的友谊。他是当时戏剧界中颇为活跃的一个人物,擅长歌舞,精通音律,不仅创作剧本,还粉墨登场,参加演出。这样的关汉卿像

生活不仅使他掌握了比较丰富的舞台经验,又使他能更深入地理解到广大观众的要求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