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不可不知的中国文化常识
2995800000025

第25章 民族 历史 朝代(5)

辛亥革命后,封建的清王朝被推翻了。但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压制民主,对外继续投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主权。广大人民仍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1914年,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无暇东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无产阶级已有200多万人,罢工运动不断出现。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出现了一个反封建的新文化革命运动。这个文化革命运动以反封建主义的旧道德和旧文学为革命对象,宣传了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民主与科学思想,使广大知识分子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觉悟空前提高。当时的文化复古派妄想利用封建道德和鬼神迷信来禁锢人们思想。1915年9月,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刊物《新青年》在中国最大城市上海出版。当时急进民主派陈独秀担任主编,***、鲁迅是主要撰稿人。

《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帜,提倡个人独立自尊的新道德,打倒封建主义的旧道德。提倡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反对鬼神迷信,打倒一切偶像崇拜,给复古派活动狠狠打击。由于新文化运动不断发展,先进的知识分子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了掠夺德奥战败国和重新瓜分殖民地。1919年1月,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召开巴黎“和平会议”。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也派代表出席“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同卖国贼袁世凯政府签订的《二十一条》;归还青岛。但是美、英、法代表违背中国代表要求,把原来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给日本。中国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的消息激怒了中国人民。5月4日,北京3000多学生在天安门前集合,举行示威,高呼爱国口号,要求严惩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并放火焚烧曹汝霖住宅。北洋军阀政府残酷镇压并捕走32名学生。第二天,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并呼吁全国人民起来斗争。随后,天津、山东、长沙各界人士纷纷行动起来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全国各地学生的爱国行动使日本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大为震惊。他们的镇压手段没能扑灭学生的爱国活动。6月3日起,北京学生又开展更大规模的宣传活动,紧跟着上海、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全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不断高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撤销曹、陆、章3个卖国贼的职务,没敢在“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五四”运动也是彻底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卢沟桥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后,野心越来越大,妄图把整个中国变成自己的殖民地。1936年,开始向华北增兵,1937年从东北把精锐部队关东军的一部分,调到北平和天津外围。同年6月,驻北平丰台的日本侵略军几乎每天都进行挑衅性的夜间军事演习,矛头直指北平南面的卢沟桥。

卢沟桥距北平16千米。当时,日伪军已将北平北面、西北面占踞,一旦日军再占领卢沟桥,就封闭了北平的南大门,孤立的北平、天津的国民党当局便会不战而降。于是,日本帝国主义把卢沟桥作为突破点,开始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实弹军事演习。到深夜11点左右,他们声称:由于听见宛平县城的数声枪响,致使其演习部队发生混乱,结果丢失了一名士兵。日本侵略军要求进入宛平县城进行搜查。显然,这是事先精心策划好的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因为城门关闭在日军演习前,中国守军也没有放过枪。对于日军搜城的无理要求,中国守军予以拒绝。继续交涉间,日军突然向宛平县城开枪射击,接着又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忍无可忍,被迫奋起自卫。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简称“七七”事变。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序幕从这里揭开。

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发出通电:“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动员起来实行全民族抗战。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组成慰劳队、救护队、战地服务队,赶赴卢沟桥前线。

驻守京、津的国民党29军,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全体官兵奋勇作战,使日军进攻屡遭失败。由于日军不断增加兵力,力量对比悬殊,29军于1931年7日30日撤到河北涿县一带布防。从7月7日事变发生,到奉命撤出为止,中国军民在卢沟桥畔战斗了整整24天。这期间,日本侵略军不论是用飞机扫射,还是大炮轰击,也不论其发动了多少次轮番冲锋,卢沟桥阵地始终巍然屹立!它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朝代歌二首

其一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其二

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

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于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隋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

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

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

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

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皇帝”溯源

一般认为,“皇帝”是秦始皇创的新名词。这个说法有对的一面,但不十分全面。《尚书·吕刑》曾经两次出现过“皇帝”这个词,一次是“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另一次是“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这里“皇帝”二字是对前代帝王的尊称;《庄子·齐物论》亦曾出现“皇帝”一词:“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这里皇帝则指三皇五帝,尤指黄帝。这样看来,“皇帝”作为一个实词,早在秦始皇以前近千年就出现了,不过它不是用来指人间帝王,而是指上帝。至于作为人间专制帝王的特定名称,确是从秦始皇开始。秦始皇是从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这层意思上兼采“皇”、“帝”而为帝号的。从此天子称为皇帝。

谥号·庙号·尊号

谥号:古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诸侯卿大夫、高官显宦之谥,由朝廷赐予。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含有特定涵义的字,用以指死者的美德、恶德等,大致分为3类:表扬的,如“经天纬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批评的,如“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同情的,如“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也有用两三个字的,如周平王、赵孝成王、贞德文王。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大多用两个字,如忠武侯(诸葛亮)、武穆王(岳飞)。从东汉开始,还有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谥号。宋代私谥尤盛。

庙号: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称庙号。从汉朝开始,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等。因此,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汉武帝的全号是世宗孝武皇帝(汉朝从惠帝起谥号一律加一个“孝字”)。汉朝要有功有德的皇帝才有庙号,才被称为“祖”、“宗”。南北朝称“宗”已滥,至唐朝除亡国者外,则无帝不称“宗”。

尊号:也称徽号。始于唐朝武后中宗之世,是颂扬帝王和皇后的称号。尊号是生前奉上的,也有死后奉上的。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朝同治帝尊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慈禧。尊号可以每逢庆典累加。

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不称庙号;自唐朝始由于谥号加长,称呼不便,因而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