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不可不知的中国文化常识
2995800000034

第34章 综录 数目 其他(1)

一刹那有多久

我们读书看报时,常见到“刹那”、“瞬间”、“弹指”、“须臾”等字跟,这些都是表示非常短暂的时间概念。它们到底有多久时间?它们之间是否有差别?

我们可从古代的梵典中找到明确的答案,在《僧祗律》中即有这样的记载:

“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据此,可推算出具体时间来。即一天一夜24小时有480万个“刹那”,或24万个“瞬间”,12千个“弹指”,30个“须臾”。再细算,一昼夜有86400秒,那么,一“须臾”等于2880秒(48分钟),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0.36秒,一“刹那”却只有0.018秒。

自由古今说

自由一词并非外来语。最早见于汉代郑玄《周礼》注:“去止不敢自由。”《三国志·吴志·朱桓传》也说:“桓性护前,耻为下人,每临敌交战,节度不得自由。”但古人所说的自由一词,不是作为政治概念使用,而是指能按个人的意向行动,不受限制。

自由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是近代从西方传人中国的。

我国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1899年翻译了英国政治思想家穆勒的《自由论》。由于严复并不赞成资产阶级的“自由”口号,忌讳“自由”一词,将书名改泽为《群己权界说》。在没有办法回避的时候,他用了一个同音词,将“自由”译作“自繇”。

1902年,梁启超发表《论自由》一文,他说“自由者,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无往而不适用者也”。但他认为自由不是绝对的,个人的自由必须“以不侵人之自由为界”。又说,“文明自由者,自由于法律之下”,“真自由者必能服从,服从者何?服法律也”。他还以一人之身体为例,说任口自由,乱食东西,必然引起大病,口的自由也就失去了。任手自由,随便杀人,“大罚浸至,而手所固有之自由亦失矣”。梁启超的自由观,在当时是有启蒙意义的。

广东近代有一位女杰张竹君,她是番禺人,被誉为“女界之梁启超”。她对自由的解释也很精辟,说:“欧西之论自由者,曰个人之自由,以他人之自由为界。吾谓自由可以行星之运行比之,其运行,自由也;其运行而遵一定之轨道,此其界也。”认为个人的自由,必须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界限。自由不是任所欲为,而是遵循一定轨迹活动的。

“百姓”探源

常听有人说:“我只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其实,在我国上古时期,“百姓”并非指芸芸众生的庶民、农夫,而是指有钱有势的贵族。

“百姓”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有位名叫郑玄的学者注释得很清楚,他说:“百姓,谓百官族姓;万邦,谓天下公民。。百姓者,群臣之弟子是也。”

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中,也提到“禹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敷土”。由此可见,在我国上古时期,“百姓”指那些地位仅仅次于诸侯的贵族子弟。

对于“百姓”一词,解释最为清楚明了的是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他在《癸巳类稿》一书中,直截了当地阐明了“百姓”一词的真正含义,其云:“百姓,专以仕宦言之。”

可见,“百姓”最早并非指的是普通平民,只是到了战国以后,伴随着封建制彻底取代了奴隶制,“百姓”才逐渐演变为平民的通称。

走后门的来历

宋哲宗(年号有元祐)死后,徽宗继位,重用蔡京为相,蔡京一伙拼命排斥和贬谪元祐旧臣,相传还规定其子女亲属不得出仕和入京。

有一次,一个大官据案中坐,传判各事。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因其戒牒是元祐年间的,即逼其还俗;一个道士遗失度牒要求补发,因是元祐年间出家的,立即被剥下道袍当老百姓。这时,一个属官上前低声说:“今国库发下来的俸钱一千贯,皆为元祐钱文,如何处置?”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说:“那就走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

尚方宝剑

“尚方宝剑”,又叫上方宝剑。在传统戏曲中经常会有头戴乌纱帽,身穿大红袍的钦差大臣威风凛凛地唱:“本大臣有尚方宝剑,先斩后奏!”这说明,持有“尚方宝剑”的人权力很大,要杀谁就杀谁。

“尚方宝剑”就是“尚方”铸造的宝剑。“尚方”是皇宫里掌管皇帝及皇室衣食住行的衙门少府中的一个部门。从汉朝开始就有,在秦时叫小府。

四灵为何物

龙、凤、麒麟、龟,合称为“四灵”,是我国古代吉祥的象征。

龙“龙”为四灵之首,是想象出来的神物。在君主专制社会里,龙是皇帝的象征。皇帝穿的衣服叫“龙袍”,睡的床叫“龙床”。传说中的“龙”为虎头、蛇身、鹰爪、鹿角,系由我国远古时代各部族的动物图腾复合而成。从此种意义上说,“龙”是中华民族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团结的标志。

凤“凤”也是想象中的一种神物。它头顶华美的头冠,身披五彩斑斓的羽毛,大概系由孔雀、雄雉等美丽的鸟类复合而成。所谓“龙凤呈样”,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传说中的“凤”还分雄雌,雄的叫凤,雌的称凰,常用来形容男女之间的爱情。

麒麟“麒麟”是想象中的另一种神物。它遍体鳞甲,形态似鹿,长着翅膀,在古代书画中可见其形象。有一幅“麒麟送子图”,即是人们祈望子孙繁荣、追求幸福的象征。

龟龟是四灵中惟一存在的生物。在古代,它的身价很高。由于其寿命长,是健康长寿的象征。其壳常用作刻字,是古代灿烂文化的见证。古人奉为神物,使其跻身于四灵之列。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对魏晋之际名士风度的称谓,亦称魏晋风流。它作为门阀土族意识形态的人格表现,已成为魏晋时期的审美理想。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据《世说新语》:“王子猷居山阴,逢夜雪,忽忆剡县戴安道,即时登舟造访,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答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他们研究“容止”,提倡“雅量”,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世说新语》载,顾雍集僚属下围棋,得儿死讯,他“以爪掐掌,血流沾褥”,而神色不变。谢安策划了淝水大捷,捷报传来,他下棋如故,并无喜色,待收棋入屋,因大喜至极,折断了木屐齿竟全然不觉。另外,他们言词高妙,精神超俗,“托怀玄胜,远咏庄老”,“以清谈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

进行历史地考察,我们不难发现“魏晋风度”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作为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它与东汉末以《古诗十九首》为标志发展而来的价值观念一脉相通;而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上,又和“文学的自觉”的美学潮流相辅相成。在药、酒、姿容、玄谈的外在表象后面,蕴含着对自身价值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悲叹。漂亮的形式(姿容飘逸)和内在的精神(智慧和忧伤)结合,成为魏晋风度的美学典型。在哲学上,玄学的兴起,标志着儒家哲学的危机,魏晋玄学是东汉以来思想和社会历程的必然结果,确有一个过程。东汉后期政治的腐败,使儒生们从对汉家煌煌大业的盲目崇拜中清醒过来,正统的儒家思想受到怀疑。从党锢之祸开始,到黄巾起义,到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再到曹魏司马氏争权,大开杀戒,在整整100多年的腥风血雨中,人们进行了否定外界社会的过程,探索人生变幻无常的命运,执着爱恋短促的生命,寻求人生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