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破解日食与月食(趣味科学馆丛书)
2995900000023

第23章 掀开日食月食的神秘面纱(5)

为什么要研究日食月食

研究日食、月食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因此,世界各地的天文工作者们往往不辞辛劳,万里迢迢地赶赴日全食现场,进行观测,以取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简单地说,在日全食时主要可以进行如下的科学研究工作:

准确地确定日全食开始和结束的时刻,定出太阳和月亮的相对位置,可以更精确地研究地球、月亮的相对大小、形状、它们的运动和轨道的有关情况。检查月、地轨道在几千年的期间内有没有变动。

日全食是研究色球层和日珥的大好时机。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获得较多的色球光谱,从而为研究色球层内的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提供依据。在1868年日全食时,就曾经在日珥的光谱中发现了鲜明的黄线,这种线条在当时地球上已知的元素中还没有发现过。经过几年之后,才在地球上发现这种元素的光谱,它就是氦。这是研究日全食的科学意义中最生动的事例之一。

日全食也是研究日冕的好机会。例如可以研究日冕的形状和它的变化,研究日冕内的凝聚区域、日冕的旋转速度、日冕的成分等。

通过观察日全食,可以研究太阳光球的“临边昏暗”规律。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一个从里向外温度逐渐降低的高温气体球,必定出现“临边昏暗”现象。也就是说,它的视圆面中心最亮,越向边缘就越暗。太阳的临边昏暗现象早就被发现了,日轮中心最明亮,越是临近边缘就越昏暗。掌握了临边昏暗规律,就能反过来推算太阳光球内的物理状况(温度、压力、电子密度等)。日全食时,月亮把太阳从中心到边缘的各个部分依次挡去,就为研究临边昏暗现象提供了方便。日环食虽不及日全食,但也还是研究临边昏暗的有利条件。

通过观察日全食,便于研究太阳表面的局部区域。例如,在月亮掩食太阳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太阳的某一局部区域被挡前后,从太阳来的无线电波(称为太阳射电)的总强度有了显著的减弱,那么这个区域就一定是个发射无线电波的强大“源泉”,它叫做太阳上的“射电源”。从我们所接收到的射电强度的变化情况,就可以反过来推算射电源的状况。日偏食和日环食时,也可以进行这项研究工作。

“引力会使光线偏折吗”这个问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爱因斯坦在20世纪初根据他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关于引力问题的一种物理理论),预告由于太阳引力的作用,星光从太阳旁边经过时,就会发生偏折,偏折的方向是向太阳靠拢,星光方向改变的大小是1角秒。平时由于阳光灿烂,看不到太阳近旁的星,所以无法测量星光究竟是不是偏折了。日全食时,天空昏暗,和太阳方向靠得很近的那些星星显现出来,就有可能测量了。进入20世纪以来,曾经利用许多次日全食进行了测量。由于这种测量困难很大,极难测准,所以各次测量的结果往往不太一样,有时甚至差得很多。但是,基本上都肯定了:星光经过太阳近旁时,确实会朝着太阳偏折,而且偏折的数值比原来测定的还要大(约为2角秒多些)。这个问题很复杂,还有待于今后做更多的研究。

除此之外,日全食还有利于寻找新的、离太阳很近的行星和彗星。日全食对各种地球物理现象的影响现在也很受重视:研究全食时地磁、地电的变化;与黑夜极光相对比研究白昼极光;研究全食时的电离层和短波通讯情况等都是很有实际意义的。日全食和气象的关系也很值得注意。例如,有时云层正好在全食前局部地消散了,全食后又出现了,1966年11月12日巴西和巴拉圭的日全食就是这样,类似的情况历史上还有过几次,有人认为这与日全食的降温作用有关。但是,日全食时正碰上阴天,以致使观测者们一无所获扫兴而归的实例,却也屡次发生。

最后,在日全食时进行生物的生态观测,也是件内容丰富多彩而又生动有趣的事情。

对月食的观测和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例如,它可以推定月亮的体积、视差及月亮轨道的准确位置;测量各不同食分时月面辐射热的分布;通过观察月食时的铜红色月面,拍摄光谱以研究地球大气的组成状况,等等。

古代的日食、月食记载也有它的实际应用价值。例如,我们可以根据现在地球的自转情况,来推算历史上的日、月食应发生在何时何地。这样算出的结果,往往在时间和地点上与古代记录的日食、月食情况有差异。根据这种差别,就可以计算地球自转的变化情形,它证明了地球的自转在逐渐变慢。

太阳元素与日食的关系

氦是地球上最轻的元素之一,仅次于氢。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氦排列在第二位。氦的英文单词是“Helium”,来源于希腊文单词“Helios”,意思是“太阳”。因此,氦也被称为太阳元素。但是,氦元素和太阳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要把它叫做太阳元素呢?

这一切都得从一个日食说起。1868年发生了一次日食。在日食期间,日珥的光谱观测获得成功。天文学家们在分光镜中看见了几条谱线,其中一条是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黄线,它像钠的谱线,但不是钠的谱线。钠的谱线波长是589纳米(5890埃),而这条黄线是587.5纳米(5875埃)。

因此,对于是否有这条黄线存在,科学家之间产生了分歧。有的肯定地说,它就是钠线;有的则说,这不是钠,它是只有太阳上才有的一种未知元素,并把它叫做氦,意思是只有太阳上才有。

天文学家推测,氦是很轻的气体,因为它浮在太阳的高层大气中。氦只存在于太阳高层大气中吗?有人不相信,于是开始在地球上寻找。

这当中出现了一段插曲:英国物理学家莱列伊在精密测定氮的重量时,发现从氨中提取的氮和从空气中提取的氮重量不同。他怀疑从空气中提取的氮不纯,很可能混进了比氮重的气体。为了尽快弄清为什么从氨中提取的氮比从空气里提取的轻,他邀请了著名化学家拉姆泽一道研究。

在研究当中,拉姆泽想起100年前卡文迪什的一个实验。1785年卡文迪什在从空气中提取氮的时候,发现玻璃试管中有一种气体形成的小气泡,无论怎么敲击总不和氧化合。拉姆泽想:莱列伊大概和卡文迪什碰上同样气体了。

于是他在更大的规模上重复卡文迪什的实验。经过大量实验,1894年,拉姆泽查明了这种不和氧化合的气体的身份:这是一种新的气体,名字叫氩。它是一种惰性气体。

氩发现以后,拉姆泽以为大功告成了。可是没过多久,有人指出著名的旅行家诺尔登舍尔德从挪威带回一种钇铀矿,可以分解出一种不同氧化合的气体,这种气体的光谱不是氩的光谱,而有黄色明线,很像太阳上氦的光谱。

为了弄清这是什么气体,拉姆泽想了好久。一次,他想起了25年前在日珥光谱中发现的黄色明线——氦元素。啊,钇铀矿中分解出来的气体不就是氦吗!几乎在同一时间,瑞典物理学家兰格列也发现了氦。

从此,“只有在太阳上才有的”氦在地球上报户口了。氦是一种很轻的元素,仅比氢重,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上占据第二位。它是很好的冷却剂,经常用来充填高空科学气球。繁华的闹市区闪烁的黄蔷薇色霓虹灯中也是充的氦气。早年“只有在太阳上才有的”氦,已为人类造福了。

在发现氦元素的过程中,日食起到的作用可真不小啊!如果没有日食,也许人类永远也不会发现“太阳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