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不可不知的中外艺术常识
2996000000019

第19章 雕塑名作欣赏(8)

北宋从一开始就不断受到外族侵扰,几乎没什么心思像唐代那样进行较大规模的石窟建造。有一些规模不大的石窟遗留下来,如延安清凉山万佛洞石窟,北宋范仲淹曾有诗对其记录。再如子长县石空寺石窟,从造像题记上看,其开凿年代当在北宋,最优秀的部分在于罗汉群像,姿态各异,形神兼备。四川大足石刻中属宋代的,为数不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宝顶山的窟龛群。它利用自然山体,顺崖壁开凿,工程浩大,内容复杂。最为重要的部分是西方极乐世界,人物众多,场面繁杂,但层次分明,描写细致。与之相邻的是地狱变相,逼真地表现除受刑者在地狱中的惨状,并以写实的雕刻手法再现了种种日常生活的场景。这些石刻雕凿于距地面4—14米的峭壁上,总长度500余米,前后施工了几十年,雕塑之间关系密切、相互连接。整个布局高大而完整,雕刻技法娴熟,细节刻画生动,如地狱变相中的一个养鸡妇女形象,完全是依据现实生活而创作的。大足石刻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硬盘坡、观音坡、佛耳岩、北塔寺等处。整个开凿历时250余年。应该引起重视的还有那些为数很多的供养人造像,均有题记以示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刻制年代,这是研究宋史难得的实物资料。浙江杭州的飞来峰也有比较集中的宋代雕刻,虽然尺寸不大,但其艺术水平却在宋代雕刻中占比较重要的地位。

明代文化艺术特点则明显有追溯唐、宋风格的痕迹。在名目繁多的寺庙里,供奉着各式各样的神像,从题材到表现手法上日趋世俗化、民间化。石窟雕刻方面已接近尾声,虽然在敦煌等大型历史悠久的石窟中仍有明代作品,但就其艺术价值而言,已不能为雕塑史一提了。十三陵现在已成为北京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位于昌平县境内,它是明代13位皇帝的陵墓集中区。

十三陵是以成祖长陵为中心线排列的雕塑群,与孝陵一致,但与前代有所不同。计有独角兽2对、石狮2对、华表2对、石马及石人物6对、石虎4对、石羊4对、官吏2对、伺臣28对,这条神道现为十三陵共同的神道,其他12座墓陵没有各自的神道雕塑,只设牌坊、宫门、碑亭等建筑。十三陵的石雕在体积上大于孝陵,从总体风格上看,虽有比较精细的技术处理,但与前代比较起来,缺乏艺术活力,有概念化的倾向。

在整个中国雕塑史上,清代的陵墓雕塑已经是尾声了。

清代的城市工商经济进一步纵向繁荣,手工业技术得到很大发展,工艺性雕塑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宫廷设立专门机构,督促、组织生产,雕漆、石雕、牙雕、木雕以及瓷塑、金属铸造等艺术门类都有一些优秀闻世,并出现了很多优秀的雕刻名家。

妇好玉凤

妇好玉凤商周时期的玉雕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其精美程度可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大量实物中看出。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妃子。1976年,她的墓葬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西南侧被偶然发现,出土文物1600余件,玉器就占了755件。其中一大批动物造型的玉雕作品生动传神,工艺水平极高。如两只毛色略呈褐黄的野兔,双目圆睁,长耳后抿,短尾上耸,躬腰曲体,仿佛正在向前跳跃。此外还有巨口利齿的猛虎、华冠秀尾的凤鸟、扬鼻嬉戏的小象、昂喙傲立的鸟、抱膝蹲踞的小熊、灵巧可爱的猴子。除飞禽走兽外,还有水族和草虫,以及一些神话中的动物,总计不下20余种,包括猴、兔、马、牛、羊、鹤、鹰、鹅、鸬鹚、鹦鹉、鱼、蛙、鳖、蝉、螳螂、龙、凤和怪鸟等。其中有六七件小玉蟠龙,兽首蛇身,颈背处有长鬣飘拂,均作环形内屈,呈C字造型,使人联想到它们与史前红山文化C字形玉龙在造型和寓意上的延续性。

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仅鹦鹉一种就超过20件,都是扁体浮雕,造型上突出高冠、长尾、钩喙等特征,形态鲜明,富于情趣。以一件对尾双鹦鹉为例,二鸟头向相反而尾部靠连在一起,形成均匀对称的构图,自右鸟喙部下经胸、爪、尾至左鸟尾、爪、胸直至喙部,形成半圆形外轮廓线,显得稳定而又连续;二鸟的冠羽高耸,背翅形成凹线,又显得富于变化,使作品稳重中蕴藏灵动,耐人寻味。玉鹦鹉长尾的端面被磨成锐利的斜刃,可用作玉质刻刀,既具观赏性,又具实用功能。

如图所示(商,妇好墓玉凤),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通高13.6厘米,厚0.7厘米,黄褐色,雕刻精美细致,玉凤亭亭玉立,作侧身回首欲飞状,喙、眼、冠似鸡,短翅长尾,翅上用阳线雕翎毛纹,身前有穿通镂孔,更使凤体丰满迷人。妇好墓出土了755件玉器,而玉凤仅此一件。此器为研究商代人心目中凤的形象的最佳实物。

兵马俑

秦皇兵马俑的重大意义,在于开创了大型军事题材雕塑群像的先河,宏观地把握大场面总体效果的雄浑博大与兵马俑个体细部的精雕细刻之间的关系,不愧为古代雕塑艺术写实主义的典范。

写实是兵马俑群塑的基本格调,兵马俑的形象大小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马相似。陶俑装束如铠甲、战袍等是当时军队服饰的模拟,兵马俑所配备的战车、兵器则是真正的实物。从陶俑的造型来看,不但再现了各个兵种的实际阵容,而且成功地塑造了秦军将卒不同年龄和性格的人物形象。这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正是秦军将卒不同生命体的再现。

从人物的身份来看,那头戴鶡冠、身着双层战袍、外披彩色鱼鳞甲、拄剑伫立、昂首挺胸、体魄魁伟、气宇非凡者,显然是大智大勇、指挥若定的将军;那些头戴长冠、着战袍、披长甲、面情严肃者,又极可能是善于谋略、辅佐将军的指挥官吏;那些头绾发髻、身着战袍、足穿靴履、手持弓弩、背负箭镞者,为秦军轻装锐士无疑;那些免盔束发、身着战袍、外披甲衣、手持远射或长兵者,显为秦军的重装武士。从年龄上分,年老者,长须可,额头上皱纹数道,显得沉着老练、稳健多谋;壮年者,面阔耳大,天庭饱满,眉宇飞扬,显得血气方刚、威猛善断;年轻者,头微低垂,舒眉秀眼,显得性格文静、纯朴。

从官兵的职能来看,头戴长冠、两臂前伸、双手握辔者,是御者形象;头戴皮弁、外披短小铠甲、下穿紧口连裆长裤、足蹬短靴、立于马前、抬头挺胸、目视前方、一手牵缰、一手提弓者,是机敏精悍的秦军骑兵形象;头绾发髻、身着战袍、外披铠甲、右膝着地、左腿弯曲、体斜转于左侧、双目凝视左前方者,是机警、勇捷的秦军中跪姿射箭手形象;头上束发绾髻、腰系革带、胫着护腿、左腿微拱、右腿后绷、右臂曲肘于胸前、左臂向左侧直伸、头向左侧、昂首注视左前方者,是秦军中立姿持弩欲射的弯兵形象。从民族上分,除绝大多数为关中汉人外,还有深目高鼻、两腮须的胡人形象。

从面部表情上分,有面带微笑、心满意足者;有呆板木然、毫无表情者;有五官端正、面宽体胖者;有稳健风雅、表情随和者;也有神不守舍、犹疑不定者。这些复杂多样的面部表情和各类兵马俑造型,真实地反映了秦军的实际状况,因而更具写实主义的艺术特点。这是雕塑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运用写实手法所获得的成功典范。

秦兵马俑雕塑写实手法不仅表现在整体的把握上,而且在细节方面也体现了一丝不苟、形象逼真的特点。如秦俑的发型,有螺旋纹式、波浪式等。发辫有三股、六股,盘曲扭结,走向清楚,丝丝头发,清晰可见。陶俑的发舍有单环髻、双环髻、三环髻、四环髻等等,表现了现实生活中束发络髻的各种式样。发髻的带头,有呈扇面形,有为折波形,有的则表现飘摆翻卷。陶俑的服饰衣纹随体曲折,刻画得维妙维肖。甲俑铠甲的甲钉疏密有致,也刻画得丝毫不差。陶俑腰间所系革带和带钩,腿部扎的行縢,以及靴、履等细部,与实际对比具有极高的相似性。连跪射俑右脚鞋底两端密中间稀的排列,也是基于人脚着地后部位摩擦轻重不同的考虑。像手指上的骨节和指甲等也刻画得十分逼真。就连陶马口中的牙齿这一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也是颇具匠心,塑出6颗牙齿,以表示马正处于青壮年时期,把写实主义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艺术上的地位和意义,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都占有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