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不可不知的中外艺术常识
2996000000023

第23章 建筑艺术欣赏(3)

阿维农的教皇宫殿最突出体现了世俗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建筑师的本意是使建筑优美悦目,更像个大教堂,但因教皇必须用武力自卫,所以不得不将它设计成堡垒,而不是住宅。同时构筑了厚实的城垛和炮眼似的窗洞,为的是利用坚固的砖石结构以起到有效的保卫作用。然而,建筑物上巨大的尖顶壁龛和四角的塔楼仍旧给人以向上升腾的感觉,其中最主要的是保卫教皇住房本身的天使塔。还有一个壮丽的修道院,周围是一些教皇家庭的住所和一个小礼堂,其中的壁画、雕塑,以及一派富丽高雅的气氛,与建筑物的军事特征形成了强有力的对照。从内部看,它是奢华的宫殿,而其外观是地道的堡垒。

显而易见,出于军事目的,当时的建筑必须更多地满足实际的而不是美学的要求。在防御工事后面进行的防守是被动的。那些防御工事由高塔、开了枪眼的堡垒、有巡逻走道的城墙和狭长的窗户组成,可以用来保护那些弓箭手和其他的防护者倾倒滚热的油和沥青,以阻止敌人的进攻。特别有趣的是在当时堪称军事建筑最佳实例的阿普利亚的德尔蒙特城堡。这是一座设防的住宅,为国王弗里德里克二世狩猎而建。它是八角形院墙建筑,每个角外又建了一个突出的八角形塔楼,这样就能给来犯之敌以双向打击。8堵墙每堵上都有一个窗户,开2扇窗,可以向周围乡村观望。

埃及阿蒙神庙

埃及卡纳克神庙柱厅(前14—前13世纪),古埃及人由于崇奉太阳神“拉”和地方神“阿蒙”,所以,各地为“拉”和“阿蒙”神建造了许多神庙。位于今开罗南面600多千米的卡纳克阿蒙神庙,便是其中最著名的。

阿蒙神庙

卡纳克是埃及中王国及新王国时期首都底比斯的一部分,是太阳神、阿蒙神的崇拜中心,古埃及最大的神庙所在地,在开罗以南的尼罗河东岸。

阿蒙神庙占地24.28公顷,由许多部分所组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大柱厅。该厅长366米,宽11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有6道大厅,134根石柱,分成16排。中央两排的柱子最为高大,其直径达3.57米,高21米,上面承托着长9.21米、重达65吨的大梁。其他柱子的直径为2.74米,高12.8米。在柱顶的柱帽处,可以安稳地坐下近百人,其建筑尺度之大,实属罕见。站在大厅中央,四面森林一般的巨大石柱,处处遮挡着人们的视线,给人造成一种神秘而又幽深的感觉。虽然由于年代的久远,致使神庙已破败不堪,然而,透过那仅存的部分,人们依然能够感受和想象得到卡纳克神庙当年的宏伟壮丽。

作为埃及最大的神庙,卡纳克神庙给人的感觉就是夸张。且不说塔门巨大而厚重,雕像高大而挺拔,最神奇的要数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方尖碑,高30米,重320吨,也不知它是怎么从阿斯旺的山体上分离出来,又如何在卡纳克神庙竖起的。中国古代文人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古埃及人则做到了塔不惊人死不休,庙不惊人死不休。卡纳克神庙之所以如此著名,不仅因为它的壮丽,而且因为它的建筑元素,例如大圆柱和轴线式设计,先后影响了希腊建筑和世界建筑。

希腊帕特农神庙

它是古代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是为了歌颂雅典战胜波斯侵略者的胜利而建的。

在雅典卫城的古城堡中心,石灰岩的山岗上,耸峙着一座巍峨的长方形建筑物,神庙矗立在卫城的最高点,这就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著名的帕特农神庙。这座神庙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之变,如今庙顶已坍塌,雕像荡然无存,浮雕剥蚀严重,但从巍然屹立的柱廊中,还可以看出神庙当年的丰姿。

该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帕特农原意为贞女,是雅典娜的别名。此庙不仅规模最宏伟,坐落在卫城中央最高处,庙内还存放着一尊黄金象牙镶嵌的全希腊最高大的雅典娜女神像(菲迪亚斯亲手制作)。它从公元前447年开始兴建,9年后大庙封顶,又用6年之后各项雕刻也告完成,1687年毁于战争,今仅存残迹。

帕特农神庙的设计代表了全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从外貌看,它气宇非凡、光彩照人,细部加工也精细无比。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做了许多创新,事无巨细,皆精益求精,由此成为古代建筑最伟大的典范之作。它采取8柱的多立克式,东西两面是8根柱子,南北两侧则是17根,东西宽31米,南北长70米。东西两立面(全庙的门面)山墙顶部距离地面19米,也就是说,其立面高与宽的比例为19∶31,接近希腊人喜爱的“黄金分割比”,难怪它让人觉得优美无比。柱高10.5米,柱底直径近2米,即其高宽比超过了5,比古风时期多利亚柱式(3种希腊古典建筑柱式中最简单的一种)通常采用的4∶1的高宽比大了不少,柱身也相应颀长秀挺了一些。这反映了多利亚柱式走向古代规范的总趋势。

神庙背西朝东,耸立于3层台阶上,玉阶巨柱,画栋镂檐,遍饰浮雕,蔚为壮观。整个庙宇由凿有凹槽的46根大理石柱环绕。潘太里科大理石色白,相对帕罗斯岛上的优质大理石来说略显粗糙,所以这里的帕罗斯大理石仅供雕塑使用,光滑和无瑕的质地使它显得尤为珍贵。柱间的用大理石砌成的92堵殿墙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各种神像和珍禽异兽。神庙有两个主殿,祭殿和女神殿,从神庙前门可进祭殿,踏后门可入女神殿。东边的人字墙上的一组浮雕,镌刻着智慧女神雅典娜从万神之王宙斯头里诞生的生动图案;西边的人字墙上雕绘着雅典娜与海神波塞冬争当雅典守护神的场面。传说她和海神波塞冬争夺这座城市。宙斯决定,谁能给人类一件有用的东西,城就归谁。波塞冬用他的三叉戟敲了一下这个城的岩石,一匹战马破石而出,这是战争的象征;雅典娜则用她的长矛敲了一下岩石,岩石上长出一株橄榄树,这被人们认为是和平的象征。结果,这座城归了雅典娜,从此她便成为雅典的守护神。希腊首都雅典就是以雅典娜的名字命名的。

祭殿的外面雕刻着雅典娜节日的游行盛况,有欢快的青年、美丽的少女、拨琴的乐师、献祭的动物和主事的祭司。在帕特农神庙里,原来还供奉着一尊高达12米的雅典娜女神的雕像。神像设计灵巧,可以搬动或转移隐蔽。形象是这样的,她站立着,长予靠在肩上,盾牌放在身边,右手托着一个黄金和象牙雕的胜利之神;黄金制造的头盔、胸甲、袍服色泽华贵沉稳,象牙雕刻的脸孔、手脚、臂膀显出柔和的色调,宝石镶嵌的眼睛炯炯发亮。雕塑家在作品完成之后,将之交到了当时最杰出的画家手中,因为他认为“画家的最后笔触能给神像增添宗教色彩”。这座由古希腊最伟大的雕刻家菲迪亚斯精制作的艺术珍品,在公元146年被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掳走,在海上失落了。现在人们只能根据古罗马时代的小型仿制品约略想象她的英姿。帕特农神庙几经天灾人祸,真是历尽人间沧桑。公元393年它被改作基督教堂。在土耳其统治时期,它又成了伊斯兰的寺院。公元1687年威尼斯军队炮轰城堡,引爆了土耳其人堆放在神庙里的炸药,把庙顶和殿墙全部炸塌。19世纪初,英国驻君士坦丁堡的大使埃尔金,雇用工匠,把表现雅典娜勋业的巨型大理石浮雕群像劫走。这批稀世之珍,有些在锯凿过程中破碎损毁,有些因航海遇难而沉入海底,幸存的至今仍陈列在英、法等国的博物馆里。19世纪下半叶,曾对神庙进行过部分修复,但已无法恢复原貌,现仅留有一座石柱林立的外壳。

神庙的内部,既遵循多利亚柱式的惯例,安排得很简单,又主题突出,庄重宏伟。与一般神庙相同,殿堂均分为前后两间,前厅安置神像,后库存放祭品和财物。帕特农神庙的前厅安置着菲迪亚斯制作的黄金象牙雕的雅典娜巨像,高达圆形剧场12米。为配合这尊巨像,前厅用两层多利亚的柱列围绕巨像的左右和后方。上承屋顶,旁开空廊,更衬托出巨像的高大,而它们的檐部也大大简化,只有额枋而没有三陇板和间板。像之前方直到大门为一片空白,不置任何杂物,却在靠近巨像基座处挖出一个长方形水池,利用池中之水反射从大门而来的阳光,使金光闪烁的巨像更显富丽堂皇。和前厅隔开的后库则是真正的宝库,用来存放雅典海上同盟各邦交纳的贡金。廊前列雕花铁栅,库房用4根柱子支撑,不过柱子是爱奥尼亚式而非前厅所用的多利亚式。这一方面适应了同盟各邦主要属于爱奥尼亚地区的情况,同时也反映了神庙设计思想的一大特点,即按伯里克利所宣扬的“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的思想,把两种柱身溶于一身。

圆形剧场

罗马圆形剧场,位于今天的意大利罗马市中心,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斗场,建于公元72—82年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造起来的,现仅存遗迹。斗兽场专为野蛮的奴隶主和流氓们看角斗而造。从功能、规模、技术和艺术风格各方面来看,罗马斗兽场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它的施工速度之快也是一个奇迹。斗兽场平面式长圆形的,相当于两个古罗马剧场的观众席相对合一。

斗兽场长轴188米,短轴156米,中央的“表演区”长轴86米,短轴54米。观众席大约有60排座位,逐排升起,分为5区。前面一区是荣誉席,最后两区是下层群众的席位,中间是骑士等地位比较高的公民坐的。荣誉席比“表演区”高5米多,下层观众席位和骑士席位之间也有6米多的高差,社会上层的安全措施很严密。最上一层观众席背靠着外立面的墙。观众席总的升起坡度接近62℅,观览条件很好。

罗马斗兽场由弗拉维安王朝的3个皇帝建造,它正式的名字是弗拉维安竞技场。它的建造是这个新王朝的家族为提高自身在公众中的地位而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一部分。韦斯帕西恩(69—79年)是这个王朝的缔造者,他的出身并不高贵。在尼禄自杀后的一年中,罗马又经历了3个短命皇帝的失败统治,韦斯帕西恩随后坐上了皇位。那时尼禄并未被遗忘,他所吞噬的广袤的土地和其他的奢侈物已经激起民愤。因此,当韦斯帕西恩决定填平那属于尼禄的豪华金色宫殿的人工湖,将其变成公共娱乐场所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这个用石头建起的罗马斗兽场(长188米、宽156米、高57米),由石灰华(10万立方米,采自提维里附近的采石场,通过一条特殊的马路运至罗马)构成,它是罗马最大的环形竞技场了。

从外部看,这座罗马斗兽场由一系列3层的环形拱廊组成,最高的第4层是顶阁。这3层拱廊中的石柱根据经典的标准分别设计(由地面开始,依次为多利安式样、爱奥尼亚式样和科林斯式样)。在第4层的房檐下面排列着240个中空的突出部分,它们是用来安插木棍以支撑遮阳帆布,皇家舰队的水兵们负责把它撑起以帮助观众避暑、避雨和防寒,这样一来大斗兽场便成为了一座1世纪的透明园顶竞技场。罗马斗兽场能容纳的观众大约5万人。共有3层座位,下层、中层及上层,顶层还有一个只能站着的看台,这是给地位最低下的社会成员——女人、奴隶和穷人准备的。但即使在其他层,座位也是按照社会地位和职业状况安排的,皇室成员和守望圣火的贞女们拥有着特殊的包厢,身着白色红边长袍的元老们坐在同一层的“唱诗席”中,然后依次是武士和平民。不同职业的人也有特殊的席位,例如士兵、作家、学者和教师,以及国外的高僧等。观众们从第一层的80个拱门入口处进入罗马斗兽场,另有160个出口遍布于每一层的各级座位,被称为“吐口”,观众可以通过它们拥进和拥出,混乱和失控的人群因此能够被快速地疏散(据说这里只需10分钟就可以被清空)。

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是意大利罗曼建筑的著名实例。它是比萨主教堂建筑群的组成部分。斜塔位于主教堂圣坛东南约20米处,平面为圆形,直径为16米,共8层。各层均以连列拱作装饰母题。比萨斜塔第2—7层为空廊,第8层为钟亭,向内缩进,底层墙上作连续券浮雕。螺旋形楼梯设于厚墙中,可通到顶层。外墙全用白色大理石贴面。

塔于1174年动工,钟亭于1350年完成。在建造过程中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塔身向南倾斜,斜塔因此得名。伽利略曾在塔上进行自由落体试验的传说更使斜塔名扬四海。多年来,对塔的高度和倾斜度众说纷坛。现在一般认为塔高约55米,塔顶偏离约5米。为了防止塔的进一步倾斜,意大利政府曾在1972年向全世界征来保护方案。10余年来,意大利公共工程部共收到900多个方案。意大利当局1987年初宣布,政府的一个专门委员会已批准了一项稳定比萨斜塔的计划。

比萨斜塔毫无疑问是建筑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筑。在发生严重的倾斜之前,它大胆的圆形建筑设计已经向世人展现了它的独创性。虽然在更早年代的意大利钟楼中,采用圆形地基的设计并不少见,类似的例子可以在拉文纳、托斯卡纳和翁布里亚找到。但是,比萨钟楼被认为是独立于这些原型之外,在更大程度上,它是在借鉴前人建筑经验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并对圆形建筑加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比萨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