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墅主人为匹兹堡百货公司老板德国移民考夫曼,故又称考夫曼住宅。
别墅共3层,面积约380平方米,以2层(主入口层)的起居室为中心,其余房间向左右铺展开来,别墅外形强调块体组合,使建筑带有明显的雕塑感。两层巨大的平台高低错落,一层平台向左右延伸,二层平台向前方挑出,几片高耸的片石墙交错着插在平台之间,很有力度。溪水由平台下怡然流出,建筑与溪水、山石、树木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像是由地下生长出来似的。
别墅的室内空间处理也堪称典范,室内空间自由延伸,相互穿插。内外空间互相交融,浑然一体。流水别墅在空间的处理、体量的组合及与环境的结合上均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有机建筑理论作了确切的注释,在现代建筑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瀑布之上,赖特实现了方山之宅的梦想,悬的楼板锚固在后面的自然山石中。主要的一层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大房间,通过空间处理而形成相互流通的各种从属空间,并且有小梯与下面的水池联系。正面在窗台与天棚之间,是一金属窗框的大玻璃,虚实对比十分强烈。整个构思非常大胆,它是无与伦比的世界最著名的现代建筑。
从流水别墅的外观,我们可以读出那些水平伸展的地坪、要桥、便道、车道、阳台及棚架,沿着各自的伸展轴向,越过山谷而向周围凸伸。这些水平的推力,以一种诡异的空间秩序紧紧地集结在一起,巨大的露台扭转回旋,恰似瀑布水流曲折迂回地自每一平展的岩石突然下落一般,无从预料。整个建筑看起来像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但是它更像是盘旋在大地之上。这是一幢包含最高层次的建筑,也就是说,建筑已超越了它本身,而深深地印在人们意识之中,它以其具象创造出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新体验。
流水别墅这个建筑具有活生生的、初始的、原型的、超越时间的质地,为了越过建筑史的诸多流派,它似乎全身飞跃而起,坐落于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指挥着整个山谷,超凡脱俗。建筑内的壁炉是以暴露的自然山岩砌成的,瀑布所形成的雄伟的外部空间使流水山庄更为完美,在这儿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流水别墅的建筑造型和内部空间达到了伟大艺术品的沉稳、坚定的效果,在整个建筑内外及其布局与陈设之间。不同凡响的室内使人犹如进入一个梦境,通往巨大的起居室空间之过程,正如经常出现在赖特作品的特色一样,必然先通一段狭小而昏暗的有顶盖的门廊,然后进入反方向上的主楼梯透过那些粗犷而透孔的石壁,右手边是直交通的空间,而左手便可进入起居的二层踏步。赖特对自然光线的巧妙掌握,使内部空间仿佛充满了盎然生机,光线流动于起居的东、南、西三侧,最明亮的部分光线从天窗泻下,一直通往建筑物下方溪流崖隘的楼梯。东、西、北侧几呈围合状的空间,则相形之下较暗。岩石地板上,隐约出现它们的倒影,流布在起居室空间之中。从北侧及山崖反射进来的光线和反射在楼梯的光线显得朦胧柔美。在心理上,这个起居室空间的气氛,随着光线的明度变化,而显现多样的风采。
在材料的使用上,流水别墅也是非常具有象征性的。所有的支柱都是粗犷的岩石。石的水平性与支柱的直性,产生一种明的对抗。所有混凝土的水平构件,看来有如贯穿空间,飞腾跃起赋予了建筑最高的动感与张力。例外的是地坪使用的岩石,似乎出奇的沉重,尤以悬挑的阳台为最。然而当你站在人工石面阳台上,为自然石面的壁支柱所包围时,对于内部空间或许会有更深一层的体会。因为室内空间透过巨大的水平阳台而延伸,衔接了巨大的室外空间——崖隘。赖特对于国际形式主义、空谈机能主义的态度,浓缩地表现在由起居室通到下方溪流的楼梯。这个著名的楼梯,关联着建筑与大地,是内、外部空间不可缺少的媒介,且总会使人们禁不住地一再流连其间。
流水别墅可以说是一种以正反相对的力量在巧妙的均衡中组构而成的建筑,也可以说是水平或倾斜穿杆或近几年推移的空间手法交错融合的稀世之作。
流水别墅的空间陈设的选择、家具样式设计与布置都独具匠心,同时卡夫曼家人对这幢无价产业付出了爱和关切。他们以伟大的艺术品、家具、勤快的维护工作以及他们私人的物品来陪衬它。建筑永远是建筑师的作品,但却无法供给有关私人的物品。显然卡夫曼却能够办到,并能够珍惜赖特的一切努力。
流水别墅是建于20世纪的最上镜的、被拍摄得最多的私人住宅。尽管它远在宾夕法尼亚州西南的阿巴拉契山脉脚下,每年却有超过13万的游客访问。
流水别墅浓缩了赖特独自主张的有机设计哲学,考虑到赖特自己将它描述成对应于溪流音乐的石崖的延伸形状,流水别墅名副其实,成为一种以建筑词汇再现自然环境的抽象表达,一个既具空间维度又有时间维度的具体实例。
流水别墅是一个研究对比的习作,在这里,极端相对的元素容纳于一种危险的平衡中,制造出完全不可预料的效果。
两层的挑台。对流水别墅那大胆悬挑的关注使它成为现代主义者挑战重力的一种有力的表达方式。这所房子,赖特增加的不仅是它的结构系统的效率,也意味着增加了风险。看到那些交叉、重叠像是风格派的几何平面则让人心里觉得它和国际式风格的争论有历史联系。从溪对岸的路上看正面,这些胸墙像漂浮的扁带,在空中展开。但从小溪下游岸边看,它们在形状及布局上呼应着两块悬挑石块,它们产生了其下面的瀑布同时反映出层叠下落的水花。将住宅作为悬崖的延伸悬挑在瀑布上方使得他能将流动的水融合到他设计的层叠空间中,这是为喜爱听瀑布的人设计的,并以此不断提醒意识到它。
整个建筑群与四周的山脉、峡谷相连。两个主要平台上厚而圆的胸墙则强调了混凝土可塑的荷重感,在视觉上,这种荷重感被光线及平台外罩的杏黄色油漆削弱了,展现了建筑体形在景观中的隐喻角色。
垂直墙体和粗砌的毛石支撑着挑台和混凝土板,看起来像切开了它们似的。
世界贸易中心
世界贸易中心在纽约曼哈顿岛的西南端,西临哈德逊河。它由两座并立的塔式摩天楼、4幢7层办公楼和1幢22层的旅馆组成,建于1962—1976年。业主是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的港务局。设计人是美籍日裔建筑师雅马萨奇。
两座塔式摩天楼东北面有一个2.03公顷大的广场,从广场上可以直接进入塔楼一层。塔楼底层出入口在西面和南面,通向街道。两层以上的地面部分共有110层,高达411米,另有6层地下室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可容5万人办公。内部除垂直交通、管理系统外,为办公用房和公共服务设施。塔楼的地下2层为地下火车站。地下另外的4层为地下车库,可以停放汽车2000辆。
双子塔楼
也称双子大楼,高度世界第四、美国第二、纽约第一。110层,高约415米(另有411米、417米的说法),在1973年举行落成仪式时是世界最高的建筑(之后2年即被同样层数443米高的芝加哥西尔斯大厦超过),现在仍是纽约最高的建筑。除两座110层高楼外,世界贸易中心还包括海关大楼、酒店、商业等5座建筑和一个广场,占地16公顷,总面积达92.9万平方米。后来因为9·11恐怖活动受到严重毁坏,据报道,目前完全倒塌的包括双子大楼和7号楼。
纯粹钢结构
双子大楼高宽比为7:1,由密集的钢柱组成,钢柱之间的中心距离只有1米多,所以窗都是细长形,身在室内没有大玻璃造成的恐惧感。密密的钢柱围合起来构成巨大的方形管筒,中心部位也是钢结构,内含电梯、楼梯、设备管道和服务间。两座塔楼都能提供75%的无柱出租空间,大大超过一般高层建筑的使用率,被誉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室内空间。
世界贸易中心不仅提供大面积的写字楼,而且是纽约曼哈顿地区最大的室内商场。里面有很多家专卖店和快餐厅,还有各种规格大小的会议室、贸易展销厅、艺术展览馆、学术研讨厅等功能齐全的场所。
双子大楼的建筑数字
下面的数字描述了这个纯钢庞然大物的巨大。建造时挖出了90多万立方米的泥土和岩石,用了20多万吨钢材、32万多立方米的混凝土。澳大利亚还专门为修建它设计制造了8台起重机,为穿越这立起来的城市,200多部电梯和70多座自动扶梯不停工作,电梯的速度最高达8米/秒。
巨人建筑中的亲切广场
世贸中心的广场是建筑师在千方百计节约建筑占地之后留给人们的礼物,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高楼密集的曼哈顿,这个地方最让人放松。它为步行者提供了一个躲避汽车和喧嚣的场所,有亲切的绿地、喷泉、座椅,有轻松漫步的行者和嬉戏玩耍的孩子。
纽约世贸中心由纽约—新泽西港务局于1962年决定兴建,由美籍日裔建筑师米诺儒·雅马萨奇事务所及纽约的特洛伊、密西根、埃默里·罗斯父子公司共同设计。
飞速升上世界之顶
世界贸易中心最吸引人的是位于顶楼的世界之顶。在2号楼的107层,设有观景台,可搭乘快速电梯在58秒内到达。在观景台上有3座仿直升机的戏院,里面有移动式座椅及镭射电影。在晴空万里的日子,再登高几楼抵达顶端的观景台,楼顶设有宽阔的平台,极目远眺可以纵览海景。平台边缘以通电的有刺铁丝网围起,有时可以看到飞机或直升机从下方飞过。
水晶宫
1851年伦敦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展览馆的别称,初建于伦敦海德公园内。建筑面积约7.4万平方米,长度为1851英尺(564米)。长度为其建造年份,高3层,整个建筑大部分为铁结构,外墙和屋面均为玻璃。它通体透明,内部宽敞明亮,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建筑形象,因此,人们称之为“水晶宫”。
水晶宫共用铁柱3300根、铁梁2300根和玻璃9.3万平方米。铁构件的规格型号被着意减少,以便成批预制,所有玻璃也是当时玻璃工厂的定型产品。此建筑不到半年建成。博览会闭幕后,被迁建于伦敦市郊,1936年毁于火灾。
水晶宫虽是一座功能比较简单的非永久性建筑物,但在近代建筑发展史上却有重大意义。它向人们展示了金属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的巨大作用,显示出预制件和装配化在建筑工程中的优越性。
第一,它所负担的功能是全新的,要求巨大的内部空间,最少的阻隔;
第二,它要求快速建造,工期不到一年;
第三,建筑造价大为节省;
第四,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第五,实现了形式与结构、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第六,摈弃了古典主义的装饰风格,向人们预示了一种新的建筑美学质量,其特点就是轻、光、透、薄,开辟了建筑形式的新纪元。
有人描写在水晶宫里的感觉如同仲夏夜之梦,清朝官员张德彝说:“一片晶莹,精彩眩目,高华名贵,璀璨可观。”相信这是贴切精当的描写!
当时伦敦建起了许多漂亮的楼,街道变宽了,泰晤士河两岸也变得富丽堂皇。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筹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为此建造了有名的水晶宫。
组织这样一次展示社会建设、人类物质和精神活动最高成就的博览会的想法,早在1851年前就被欧洲的精英们想到了,并为之着迷。不过那时还没有一个计划得以实现,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工厂主害怕竞争,他们反对博览会的主要精神——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参加。
组织世界博览会的想法最终成熟是在19世纪中叶,那时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建议在英国首次举办这样的展览。展览之所以能够在伦敦实现得益于英国企业主们的勇敢和果断。那时,英国不论是贸易经济潜力,还是生产的技术设备状况,还是产品质量都没有对手,因此,她的大企业主敢于和别国的企业主公开竞争。
博览会主要是由成立于1754年的旨在鼓励艺术、手艺和贸易的艺术协会组织的。任务的确很艰巨,要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工业和艺术产品汇集到一个屋檐下。为了完成任务需要一座前所未有的房子,结果房子本身也成了展览的主要名胜。英国人几乎一眨眼工夫——半年内(有些资料表明是在17周之内)——就在伦敦中心区的海德公园内建成了著名的斐声海外的水晶宫。
展览组委会收到了245种有关未来建筑的迥然不同的设计。艺术家和公众都认为不应采用传统的样式和材料来设计这个全新的建筑。于是,约瑟夫·帕克斯通建议建筑师只用清一色的铁和玻璃。
所有的人都震惊了,欧洲的建筑师们根本就没想到,这个鲁莽的帕克斯通——他既不是建筑师,也不是艺术家,只是一个普通花匠——打算建一个玻璃罩或温室之类的东西,而不是辉煌的宫殿。既然有真正的艺术家和真正的工匠,那就不能用这样的无知之徒。
展览馆是一个很大的有很多阳台的3层建筑,由透花的铁架和玻璃建成。总长564米,宽125米,房顶面积为10万平方米。其他国家当时就不一定能有这样的建筑。哪怕是在巴黎,展览也只能在一个石楼内进行,规模不可能有这么大,而且建造水晶宫所产生的新的建筑方式,玻璃和铁的风格,其他国家的建筑和艺术流派也是不可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