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谋通鉴(历代经典文丛)
2996400000010

第10章 智谋的地位和作用(4)

《准南子·兵略训》有言:“德均则众者胜寡,力敌则智者胜愚,势俟则有数者擒无数。”即:政治条件一样,则兵多的战胜兵少的;军事力量相等,则明智的战胜愚蠢的;战场态势相同,则有谋的战胜无谋的。用《兵境·吴子》的话说:“勇怯在谋,强弱在势。谋能势成,则怯者勇;谋夺势失,则勇者怯。”官兵的勇怯,有赖于计谋的高低,部队的强弱,有赖于所处态势的好坏。计谋成功,态势有利,怯懦的人也会变得勇敢;计谋失败,态势失利,勇敢的人也会变得怯懦。

克劳塞维茨说得好:“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战争对军人的要求,那么就会发现智力是主要的。”“高超的智慧兼普通的勇气比出众的勇气兼普通智慧有更大的作用。”

外交上灵活的多变力

高明的外交智谋,对朋友和中立者,可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其帮助自己。对敌人可产生巨大的威慑力,使其不敢轻举妄动。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就是一例。当美苏称霸之时,这一理论及时把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并努力争取第二世界的广大国家,形成了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既打破了美苏争霸、瓜分世界的阴谋,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高明的外交智谋,能取得别的领域斗争中所不能取得的胜利。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论国力、军力,日本都难与俄国匹敌。可日本在战前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建立了英日同盟,并取得了法、德、美等国家的援助,使俄国从欧美获得资金和经济援助的渠道受到了极大限制。战争开始后,通过各种手段使俄国政府内外难顾,最终促成了俄国的失败和日本的胜利。

《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中刘备对张松的攻心外交,也可谓经典之作。夺取西川,是刘备的既定方针和基本战略目标。但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欲取西川,必须先获取西川地理图本,以便详细了解西川的复杂地形。正当刘备准备进兵西川时,益州别驾张松来了。张松是奉刘璋之命携带金珠锦绮为进献之物前往许都的,任务是联结曹操,共治张鲁。行前,张松还有一个打算,随身暗藏画好的西川地理图本,准备到许都相机而行,“献西川州郡与曹操”。张松的行迹,诸葛亮早派人随时打听;张松此次途经荆州,是因为曹操极为骄横,怠慢了他,而他来时在刘璋面前曾夸过海口,这会儿怏怏空回,恐被人所笑。“闻荆州刘玄德仁义远播久矣”,所以特取道荆州,想看看刘备究竟何等人物,再作定夺。刘备等欢迎张松的规格是很高的,张松由许都转赴荆州,才行至郢州界口,便受到大将赵子龙的热情接待;来到荆州馆驿时,关云长又带领人马在门前恭候;到达荆州城下时,玄德领着伏龙、凤雏亲自出城迎接,遥见张松,刘备先下马等候。见面后,遂上马并辔入城;至府堂坐下,即设宴款待。在交谈时刘备又控制住急不可耐取西川的心情,“只说闲话,并不提起西川之事”。张松以言挑之,说刘备“乃汉室宗亲,仁义充塞乎四海,休道占据州郡,便代正统而居帝位,亦非份外”。刘备仍然不露声色,一连留张松饮宴三日,并不提川中之事。直到张松辞去,刘备于十里长亭设宴送行,也只是诉别情,掉眼泪。如此这般,把张松感动得五体投地,终于主动劝说刘备先取西川为基,然后再图汉中,收取中原。这时刘备才以求教的口吻问张松:“蜀道崎岖,千山万水,车不能方轨,马不能联辔,虽欲取之,用何良策?”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张松随即从袖中取出西川之图,献给了刘备。应当承认,从张松手中得到西川图,是刘备、孔明先予后取兼模糊外交的胜利。如果刘备见张松之后开口便提如何取西川,或酒过三巡便索要西川地图,那么刘备的形象必然会在张松心目中黯然失色,陡然渺小起来,张松在荆州就会倍加警惕,左右权衡。即使刘备硬逼强抢,得到的也只是一张“死地图”,而张松、法正等一批西川人才就难为刘备所用,甚至陡增对抗。

高明的外交智谋能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春秋时期,楚国的势力日趋强大,国王和群臣依靠国力的强盛,非常骄横,根本不把比自己弱小的国家放在眼里。一次,齐相晏婴出使到楚国。楚王对群臣说:“晏子的个子太矮,可是名气却很大,这次他来,我们一定要戏弄他一番。”于是就在大门的旁边开设了一个小门,让晏子从小门进宫。晏子明白楚王的用心,拒绝从小门进宫,并从容镇静地说:“我们齐国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现在我出使到楚国,不该从这个门进。”楚王被弄得无言以对,只好改换了道路,让他从大门进宫。晏子拜见楚王,楚王又傲慢地说:“怎么齐国没人了吗?”晏子知道这又是在讥讽他,立刻回答说:“我们齐国有的是人,如果人人把袖子张开,就能遮天蔽日;如果人人洒下一滴汗,就如同下雨一般。在我们齐国的大道上,人多得肩并着肩,行人脚尖碰着脚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接着说:“既然如此,那么齐国为什么要派遣你这样的人出使呢?”晏子道:“齐国派遣使臣有个规矩,他们当中贤明的人,国家就派他出使到君主非常贤明的国家;不贤明的人,国家就派他出使到君主不贤明的国家。我晏婴是个愚钝不贤明的人,所以最适合出使到楚国啦。”楚王听到这里面红耳赤,只好赔着笑脸应酬着。正谈着,忽见武士们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楚王问:“这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武士回答说:“他是齐国人,是个十恶不赦的惯盗。”这时楚王得意地看着晏子说:“齐国人都是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座位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曾听说过这样的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是枳树,它们只是树叶相像,果实味道却不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是生长在水上不一样啊。树是这样,人也是这样。生长在我们齐国的人都不偷东西,一旦到了楚国就学会了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东西吗?”楚王听了无言以对,只对笑着说:“您真是名不虚传善于言辞呀!看来是不能同圣人开玩笑的,我这真是自讨没趣,先生千万不要介意。”由于他口才好,更重要的是他高明的智谋智慧。晏子是代表国家出使的,侮辱他即是对齐国的玷污,因而,晏子维护的不仅是他个人的人格与尊严,而且是维护齐国的国格与尊严。像这种不辱使命,在外交斗争中以智谋智慧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尊严,提高本国的威望的事例,历史上数不胜数。

高明的外交智谋,可以使国家免遭战祸。公元前628年,秦穆公任用孟明视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军东进,企图对郑国发起突然袭击。郑国有个牛贩子叫弦高,他赶了300多头牛到洛阳去卖。走到黎阳津,弦高从一个由秦国来的老朋友嘴里得知,秦国要派兵进攻郑国,预定农历12月出发,不久就要到了。弦高是个忠君爱国的志士,为替国家排难解危,他急中生智,做出两手准备:一面派人星夜回郑国向国君报告,一面假扮成国君的使臣,挑选了20头肥牛,迎着秦军而去。走到滑国的延津,与秦军相遇。弦高按照使臣的礼节见秦军主将孟明视说:我们国君听说三位将军率领部队来,特意准备了一点薄礼,派我前来迎接和慰劳你们。因为我国处于几个强国之间,不断遭受外来侵略,所以厉兵秣马,边防将士常备不懈,枕戈待旦,你们见了这些情况不要介意。孟明视听罢,大吃一惊。他觉得自己的人马劳师远袭,是为着攻其不备,既然郑国已经知道了这一行动,又做了周密的战争准备,现在我们攻打有准备的对手,很难取胜。于是秦军改变了计划,顺手在滑国“抓”了一把,便撤军回国,向秦穆公交差去了。

据《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所记,赤壁之战后,曹操担心刘备羽翼丰满,难以控制。为了扼杀刘备于取西川之前,以图天下。他采纳治书侍御史陈群的意见,欲起兵30万,先攻江东,径取江南,再平荆州。孙权得到消息,急教鲁肃发书到荆州,邀刘备同力拒操。孔明看完信说:“也不消动江南之兵,也不消动荆州之兵,自使曹操不敢正觑东南。”果然,此后曹军始终未至。原来,孔明得知操刚杀了征南将军马腾,而马腾之子马超尚领着西凉之兵。马超同曹操有杀父之仇,切齿之恨。“而曹操平生所虑者,乃西凉之兵也”。孔明了解到这对矛盾,就此机会,让刘备给马超写信,唆使马超兴兵入关为父报仇。马超起兵,一举夺下长安;曹操见长安失去,哪还顾得上南征!

高明的外交智谋,甚至能化敌为友,使国家绝处逢生。如公元前630年,秦晋合兵攻郑。郑国弱小,曾与楚国结盟,但在秦晋两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楚不敢出兵相救,在秦晋兵临城下,郑国陷入危机之时,郑文公选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去说服秦国退兵。当时,秦军驻扎城东,晋军安营城西,两军虽合兵攻城,但都各不相顾。于是,烛之武趁着夜暗缒下城墙,直奔秦军的营门前放声大哭。秦穆公听说此事,让部下捉来盘问:“你是什么人?”“我叫烛之武。”“为何大哭?”“我哭俺郑国快要灭亡了。”“那你为什么在我军营门前哭?”“老臣哭郑,也哭秦。因为俺郑国灭亡已在所难免,并不可惜。可惜的是秦国呀!”接着烛之武分析说,秦晋合兵攻郑,就是胜利了,对于秦国也是无益而有损。因为秦国在晋国的西面,与郑国相隔千里,所以你们无法跳过晋来占领郑国的一寸土地。而郑国和晋国相连,胜利后领土利益必然全部归晋。你们两国旗鼓相当,势均力敌,可是晋国若得到郑国地盘,力量就会大大地超过你们,且晋国历来言而无信。这些年他们大力扩军备战,日益兼并。今日拓地于东灭郑,它日必然会拓地于西攻秦。而且您曾经给过晋君恩惠了,晋惠公虽答应给您焦、瑕二城,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而晚上就在那里构筑工事了,这是您所知道的。那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秦穆公听了这番话如梦方醒,就接受了郑国愿做未来的“东道主”条件,马上背晋而结盟于郑,除留下3员大将领兵2000帮助郑国守城外,秦穆公带领主力悄悄地班师回国了。晋军知道后,非常生气,自觉孤掌难鸣,也只好撤兵回国去了。

春秋时期,同样是这个郑国,由于子产提出的“折冲樽俎”战略,“能事大以礼,而不苟徇其欲”,向晋国纳税但又敢“坏晋馆之垣”,使“晋楚皆严殚之”。从而使国弱兵寡的小小郑国在诸侯争霸、相互吞并的弱肉强食时代,几十年免受外患、吞并之灾,这无疑是郑国在外交上的成功。秦国运用外交斗争,不仅保护了本国的安全,而且采取“远交近攻”的智谋先后灭亡了六国,统一了中国。东汉的班超在上疏汉明帝时写道:“以夷狄攻夷狄,计之善者也。”他借西域之兵,用西域之粮,以制西域之变,在31年中成功地使西域50余国向汉朝称臣纳贡,发展了同他们的友好关系,制止了匈奴的南侵,巩固了汉王朝的统治。可以说,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智谋在外交上的成功,对于国家的统一和强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东吴杀了关羽,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亲率70万大军东下伐吴。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孙权以交为谋,先后两次作外交上的努力。孙权先是向刘备“上表求和”,承认有过,“悔之不及”,“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但这次外交没达到预期效果,刘备仍怒不可止,宣称:“东吴杀羽之仇:不共戴天!欲朕罢兵,除死方休!”随即,孙权把求援之手,伸向许都。向曹丕“写表称臣”,令中大夫赵咨为使,赶往许昌。赵咨不辱君命,曹丕降诏册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孙权向曹丕称臣,实质是“以交争时”,以屈为伸;“以交造势”,在曹、孙、刘的三角斗争中寻求平衡,减小北面压力,集中精力对付西蜀。以后情况的发展证明,孙权外交上的灵活,的确保证了这种战略的实施。

高明的外交智谋,还能“以交为间,知彼知己”。事实上,无论哪个国家,也无论军事部门、经济机构,每天都需要信息作为决策的基础,而“以交为间”就是派专人以使者的身份,以交际为方法,通过合法或非法手段获取情报,知彼知己。《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中,带着联吴抗曹使命出使江东的诸葛亮,在直接同江东文臣武将、决策人物、智囊班子的频频接触中,察言观色,耳闻目睹,唇枪舌剑,火力侦察,对江东谁个主和,谁个主战,谁为人杰,谁个迂腐,逐一了解。尤其是对孙权,“孔明致玄德之意毕,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髯,堂堂一表。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等他问时,用言语激之便了。’”孔明的这么一瞥,以及这次到江东同江东人物的接触,不仅对赤壁一战关系重大,而且对于战后孙刘联盟的巩固和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又如第四十五回中的蒋干,“以一童相随,二仆驾舟”,过江为使。原意是借“与周郎同窗之契,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周瑜降曹”,却因周瑜智高一等,谋胜一筹,蒋干偷鸡不着,倒先蚀了一把米:抓了假情报,断送了两个水军都督。

治国上稳定的控制力

智谋,不仅在激烈的军事、政治斗争中为制伏敌手、保存自己、取得战争胜利、夺取政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就是在天下安定后的治理国家、发展社会生产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