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认识海洋系列丛书)
2998000000050

第50章 身价倍增的虾蛄

虾蛄虾蛄属于甲壳动物中的口足类,有着扁平的身躯、短短的头胸甲、带柄的眼和高举的螯足,样子颇像个螳螂,所以俗称螳臂虾。清代施鸿保《闽杂记》中称:“虾蛄,虾目蟹足,状如蜈蚣,背青腹白,足在腹下……喜食虾,故又名虾鬼,或曰虾魁。”虾蛄共有300多种,大小从5厘米到30厘米,重50~150克不等。我国海域种类不多,北部海域常见的有2种。虾蛄的步足较小,前5对颚足发达,尤其第2对颚足特别强大,成螯足状,称掠肢,所以取名口足类。虾蛄平时栖于水深30米以内的浅水中,在软泥底挖洞而居,或躲身在泥沟或珊瑚礁缝隙之中。由于虾蛄喜在海底爬行,又俗称爬虾。多数种以多毛类、小型双壳类或虾等软体无脊椎动物为食,有一些也捕捉鱼类。虾蛄的游泳能力虽很强,但捕食时往往采用守株待兔的策略,待在洞口,待猎物靠近了才快速游出,用螯钳住猎物。螯的最后一节或有尖棘或有刀状边缘,此部折入后一节的凹沟内,可将猎物处死。渔民从网里收拣虾蛄时很容易受它伤害。虾蛄白天常在洞中隐居,夜间到海滩上寻找动物尸体吃。虾蛄的生命力很强,离水后能活2个多小时。

虾蛄的生命力很强

每年4月以后,虾蛄的生殖腺成熟,味道极鲜美,所以现在也成为许多高级宴席上的佳肴。虾蛄的营养价值很高,含蛋白质20%以上,含脂肪07%,有壮阳补肾、活血生津的功效。为数甚多的小型甲壳类桡足类是身体最小(25~10毫米)、数量最多的甲壳动物。它们有一对长长的触角,在体前部向两侧伸出和身体构成直角,这是桡足类的最主要的特征。当触角像船桨一样向后摆动时,既推动动物体前进,又产生一个水流,绕其过滤取食的口部流动。桡足类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有一个单一的对光很敏感的眼点。它们分节的身体只能在身体前后部的结合处弯曲,身体末端有两个尾肢。

到了生殖季节,雄性用长长的触角拥抱雌性,并把精子输送到雌性生殖孔里。多数桡足类是在一个特殊囊内将受精卵孵化成幼体后释放出去,也有许多种类是把受精卵释放到水里,在水里发育成无节幼虫。此时的幼虫一点也不像成体,发展到第5阶段时样子与成体有些相似了,只是身体较小,附肢少,以后逐渐发育为成体。从卵子到长成成体,少则一周,多则一年才能完成,因种而异。

等足类种类很多,体形多样,在大小上相差很大,小的仅1毫米,大的可达275毫米,多为海产,从沿岸到深海都有分布,多为底栖,少数营浮游生活。图示的一种,长约50毫米,和陆地上的土鳖是近亲。从背面看,头部有很大的复眼和两个触角,身体分成一系列的体节,前7节叫胸部,结合腹面观看出每一节都有一对附肢叫胸足,其大小形状彼此相似,所以得名等足类。身体后部叫腹部,其附肢用于游泳和呼吸,最后一节叫尾节。口在身体最前端,在潮间带搜寻各种腐烂的动物尸体等食物吃。

等足类对人类的害处大于益处,许多种是鱼虾身上的寄生虫,影响鱼虾生长和繁殖,还有些种能蛀蚀木材,损害港口建筑,危害很大。

端足类和等足类有些相似,但前2对附肢成钩状称颚肢,用于捕食和交配,其后的5对附肢是步足,其中前2对朝后,后3对朝前。腹部有3对附肢有羽状刚毛,用于游泳,最后是尾节。端足类的附肢用来跳跃,它先把整个尾节蜷到身体之下,然后突然伸直将身体弹到空中去。由于端足类优异的弹跳能力,因此得名海滨跳蚤或沙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