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载人航天器的故事(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2999600000015

第15章 航天先驱与英雄(2)

1961年5月25日,美国宣布实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布劳恩成为总统空间事务科学顾问。分管“阿波罗”工程,直接主持“土星”5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1969年7月16日凌晨4时,布劳恩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控制室下令:“倒计时开始。”3天之后,7月20日晚10时56分,由“土星”5号发射的“阿波罗”11号飞船在月球上登陆成功。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踩出人类第一个脚印。与阿姆斯特朗通话的控制中心官员情不自禁地高呼:“你踩下的脚印也是布劳恩博士的足迹”冯·布劳恩一时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英雄。

1970年,冯·布劳恩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主管计划的副局长,并兼任马歇尔航天中心主任。在两年任期内,冯·布劳恩完成了航天飞机的初步设计,及今后10年的研究规划。晚年,他服务于提供卫星实际应用技术的费尔德柴尔德公司,任副总裁之职。

1977年6月16日,沃纳·冯·布劳恩因患肠癌在美国华盛顿逝世,终年65岁。人类的航天事业将永远与冯·布劳恩这个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冯·布劳恩业余爱好写作,他本人或与别人合作撰写的著作有:《火星计划》、《高层大气物理学和医学》、《航天医学》、《越过空间前沿》、《征服月球》、《火箭学和空间旅行史》、《月球》等。

知识点肯尼迪航天中心

肯尼迪航天中心位于美国东部佛罗里达州东海岸的梅里特岛,成立于1962年7月,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进行载人与不载人航天器测试、准备和实施发射的最重要场所,其名称是为了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整个场地长达55千米,宽10千米,面积达到了567平方公里,大约有17000人在那里工作。场地上还有一个参观者中心,参观者可以随导游参观。肯尼迪航天中心是佛罗里达州的一个重要的旅游点。同时由于肯尼迪航天中心大部分地区不开放,它也是一个美国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

谢尔盖·巴甫洛维奇·科罗廖夫

科罗廖夫如果你看过前苏联电影《驯火记》的话,想必一定会为影片主人公安德烈献身航天事业的精神所感动。其实,作为一部传记影片的人物,安德烈不过是现实生活中一位著名火箭专家的化身。这位火箭专家就是谢尔盖·巴甫洛维奇·科罗廖夫。

1907年,科罗廖夫生于前苏联乌克兰共和国瑞特米尔城一个教师的家庭。当年,在科罗廖夫家不远的地方驻扎着一支飞行中队,小时候的科罗廖夫经常跑到那里去玩,于是,他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飞向蓝天的理想。

小学毕业后,由于家庭的原因,科罗廖夫难以进入正规的中学念书,只好到工厂以半工半读的方式继续学习。幸运的是,领导这个工厂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图波列夫经常讲述飞机的有趣知识,使科罗廖夫产生了动手制造滑翔机的兴趣,以致在校期间,他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这上面。

几年后,科罗廖夫读完了中学和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到图波列夫设计局工作,并且很快就成了图波列夫最得意的学生和助手。图波列夫相信,这个才华出众的年轻人一定能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飞机设计师。可是,这时的科罗廖夫已经不满足于设计只能在大气层内翱翔的飞机了。他展开理想的翅膀,渴望到宇宙空间去大显身手。20世纪30年代初,科罗廖夫结识了齐奥尔科夫斯基。这位宇航先驱的关于人类飞向宇宙的学说激励着科罗廖夫参加了火箭推进研究小组。1932年,这个民间的火箭组织与气动力实验室合并成立了喷气科学研究所,科罗廖夫担任了这个研究所的副所长。这一年,科罗廖夫还发表了题为《火箭发动机》的著作,当时他只有25岁。1936年,科罗廖夫和同事们一起成功地制造了前苏联的第一代火箭飞机。

然而,科罗廖夫的前进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1937年,在肃反扩大化期间,受他人的牵连,30岁的科罗廖夫被押解到西伯利亚去做苦役。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当局得知德国正在研究V-2导弹时,才把科罗廖夫转到一座特种监狱开始导弹研制工作。在监狱里,科罗廖夫没有任何人身自由,但因为重新干起了喜欢的工作,他的心情才逐渐好转起来。为这,科罗廖夫甚至“感谢”德国人制造导弹的消息。

二战结束后,苏军不仅俘虏了一批德国的导弹专家,而且缴获了大批V-2导弹的资料和部件。在此基础上,科罗廖夫和同事们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先后成功设计了P-1、P-2、P-3等近程、中近程和中程导弹。随后,科罗廖夫从1954年起又开始设计射程更远的P-7洲际弹道导弹。但是当时用于这种洲际导弹的大推力火箭发动机还没有研制出来,怎么办呢?经过反复研究,科罗廖夫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打破了火箭的设计传统,独辟蹊径地把5台发动机横向连接起来,虽然这样火箭的起飞重量达到267吨,但同时起飞推力却增加到398吨。这种火箭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捆绑”式运载火箭。这种火箭的特点是长度小、推力大,易采用成熟技术,还能节省研制经费、缩短研制周期,所以40年来,苏联、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已经发展了多种型号的“捆绑”式火箭。1990年7月16日,我国首次发射成功了“长征”二号E大推力捆绑式运载火箭,以后又用这种火箭多次为国外客户发射了通信卫星。

科罗廖夫天才的设计思想拓宽了火箭技术发展的途径。不过,科罗廖夫也许并不知道,其实捆绑火箭的“专利”应该属于中国,中国古代的“神火飞鸦”就是最早的捆绑火箭。这种人造“飞鸦”飞翔于900多年以前。

1957年8月21日,前苏联发射的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P-7”飞行了8000千米,取得了巨大成功。可是P-7的个头实在太大了,它长20米,算上尾翼直径达10多米。作为一种战略导弹,它只装备了十几枚就被淘汰了。然而,科罗廖夫却从P-7导弹的身上看到了人类奔向航天时代的希望。

早在P-7导弹研制初期,科罗廖夫就致信部长会议,正式提出了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建议。当政府批准了他的宏伟设想后,科罗廖夫着手对P-7导弹进行了改进。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用以P-7为基础制造的“卫星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地球卫星。此后,科罗廖夫又为“卫星”号火箭赋予了新的使命。“卫星”号分别被加上一或两级火箭后就组成了“东方”号、“联盟”号、“闪电”号等系列火箭,它们发射了大量的卫星、载人飞船和各种宇宙探测器。这些成就无不凝结着科罗廖夫的智慧和心血。

随着苏联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一个又一个“第一”,科罗廖夫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开掘金矿的苦役了,他在航天部门担任了总设计师等重要职务。但尽管如此,外界对他的存在却一无所知。为了保密,政府禁止他在公开场合露面,也不准报刊上登载有关他的报道,所以直到去世前,科罗廖夫一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无名英雄”。

1966年1月,科罗廖夫在做痔疮切割手术时,因心脏病发作抢救无效不幸逝世,终年58岁。为了纪念这位对人类航天事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前苏联政府出版了他的传记和回忆录,拍摄了他的传记影片,一艘航天跟踪测量船被命名为“科罗廖夫”号,月球上面最大的一座环形山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知识点洲际弹道导弹

洲际弹道导弹是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攻击敌国领土上的重要军事、政治和经济目标。洲际弹道导弹具有比中程弹道导弹、短程弹道导弹和新命名的战区弹道导弹更长的射程和更快的速度。

一般来说,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应达到5500—8000千米(各国定义不一,我国为8000千米)。洲际弹道导弹一般(但并非一定)装备1枚核或热核弹头,其典型构成为:液体或固体推进装置,二级或多级助推火箭,惯性制导系统(并可加装星座导航、卫星导航或末端制导系统),一个或多个再入飞行器,每个再入飞行器各含有一枚弹头。

马克西姆·费格特

2004年10月9日,美国航天科学家马克西姆·费格特博士在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家中不幸逝世,终年83岁。在美国宇航局工作期间,费格特为美国的载人太空计划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水星”、“双子星座”和“阿波罗”飞船之父。

费格特出生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一个有法国血统的家庭。父亲是公共卫生部一位声誉很高的医生,当年他曾在英属洪都拉斯从事热带病研究,于是马克西姆·费格特便降生在异国的土地上。

1943年,年轻的费格特从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大学获得了工程学位,正赶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于是费格特毅然穿上军装,成为太平洋潜艇部队的一名士兵。费格特没有想到的是,这段经历会成为他日后寻找工作的一个资本。

从部队归来以后,费格特和一位校友一起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位于弗吉尼亚州汉普顿市的兰利航空研究所。可以说当时的费格特对航空一无所知,但是兰利研究所却意外地录用了他,理由是他聪明而且对航天抱有浓厚的兴趣,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大战期间他自愿参加潜艇部队的经历感动了兰利研究所的负责人。

从1958年起,37岁的费格特成为空间任务组的重要成员。空间任务组是美国最早开始载人航天研究的机构,也是举世闻名的约翰逊航天中心的前身。同一年,作为飞行系统部主任的费格特开始为美国的“水星”载人航天计划设计宇宙飞船。当时,载人航天活动刚刚起步,能够把人送上太空并使他安全返回地面的宇宙飞船究竟是什么样,谁也说不清楚。但是费格特和空间任务组的工程师们凭着年轻人特有的闯劲,开始了艰苦的设计工作。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费格特决定把飞船设计成像弹道导弹那样的钝头体。定型后的“水星”号飞船长2.9米,最大直径1.8米,重约1.8吨,座舱内可乘坐1名宇航员。1961年5月5日,载有美国第一名宇航员谢泼德的“水星”号飞船首次在亚轨道(直上直下)飞行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整个“水星”计划期间,“水星”飞船一共把6名宇航员成功地送上了太空。

继“水星”计划之后,费格特又参加了“双子星”飞船的设计工作。这种可载两名宇航员的飞船先后进行了10次载人飞行,为后来的“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积累了宝贵经验。“水星”和“双子星”宇宙飞船的设计成功为马克西姆·费格特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人们把他称为“水星”和“双子星”飞船之父。

费格特的成功是他多年勤奋努力、刻苦钻研的结果。有时为了思考某个技术问题,他能够持续几天,甚至几个星期全神贯注,每到这时,他总是凝视着屋里的墙壁发呆。尽管费格特承认这样思考很费精力,过后感到非常疲倦,但是他却积习难改。当年在兰利研究所时,他常常独自站在阳台上,不厌其烦地把一对对粘好的纸碟随手抛向空中。看到这种异常的举动,一些初来乍到的人都以为他是个疯子。其实,费格特是在专心地研究飞行器的升力问题。

费格特不仅是一个天才的飞船设计师,而且还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传奇式人物。他身材瘦小,身高只有1.67米,平时会客时总爱打上领结,给人以礼貌温和的印象。但实际上费格特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直言不讳,工作中从来不留情面,而且非常自信,从不认为自己会错。有一次,为和一位学生时代曾是赛跑运动员的同事争论出谁跑得更快的问题,费格特竟和那位同事在威斯康星大街拥挤的人行道上展开了一场100米的短跑竞赛。结果可想而知,费格特是当然的落后者。“由于你的个性,你所设计的每艘宇宙飞船都将是钝头的。”一位宇航局的同事曾经用玩笑的口吻这样对费格特说。

除了极少使用制图桌和习惯用从杂货店买的普通坐标纸外,费格特还有一个怪癖,他极少去看飞船的发射。在历时11年之久的“阿波罗”计划期间,费格特仅仅看过一次发射过程。截止到1988年底,已经是航天飞机总设计师的费格特,竟然从未到卡纳维拉尔角观看过一次航天飞机的发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古怪而且个性极强的人,却深得宇航局同事们的喜爱,几乎整个宇航局的人都认为,费格特思路敏捷,而且事实证明,他的想法往往是正确的。有人曾经幽默地说:“倘若美国能够按照马克西姆今天早上刮胡子时所设想的去做,那么在今后的100年内就大有可为了。”

继“双子星”飞船之后,马克西姆·费格特又设计了著名的“阿波罗”宇宙飞船。到1972年底,这种可载3名宇航员的飞船先后成功地执行了6次登月任务。从那以后,费格特又被称为“阿波罗”飞船之父。

1981年,为美国政府服务40年之久的费格特从宇航局退休。退休后,他住在休斯敦。不过,费格特虽然离开了宇航局,却并没有真正退休。1982年,他创办了一家空间工业公司,成为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并且设计了一座既经济又美观的载人空间站。宇航局的许多工程师看后说,这是一项杰作,如果真把它建成的话,肯定会再次轰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