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投降,欧洲战争已告结束。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心,开始向东转移,数百万盟军源源东调,日本帝国主义的最后崩溃已指日可待。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分享战争的胜利果实,如何维护战后世界和平,成了几个大国特别关注的问题。随着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到来,共同敌人的逐渐消失,盟国之间的分歧日益增大。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内部的团结与合作已呈现出瓦解的趋势。为了处理德国和解决欧洲及其一些问题,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会议。这是战时三国首脑举行的第三次会晤,也是最后一次会议。
波茨坦会议三巨头:斯大林、
杜鲁门、丘吉尔
会议开幕前一天,美国试验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企图以此抬高身价,增加与苏联讨价还价的资本。斯大林不为所动,苏联凭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卓越贡献和在世界人民中的威望,取得了处理欧洲问题的优越地位。经过十多天的明争暗斗、反复争论与协商,三国首脑仍对一些主要问题达成了某种妥协,签订了《柏林会议议定书》,为战后处理德国和欧洲问题定下了基调。
关于对德国管制的基本原则,会议明确规定应使德国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和肃清纳粹主义。解除德国的全部武装,铲除一切纳粹组织,惩治战犯,在德国实行地方分权,暂不设中央政府。铲除一切军事工业,消灭垄断组织,防止经济过分集中,重建德国经济,发展民用工业与农业。
关于战争赔偿问题,会议规定苏联从德国索取的赔偿,将从没收德境苏占区资产及德国在国外的相应资产予以满足,苏联还可从西方占领区内获取所迁移的德国工业设备中的25%。英法及其他应获取赔偿的国家的赔偿要求,将从西部各占领区内没收德国的资产及德国在国外相应的资金予以满足。
关于德国东部的边界线问题,规定沿奥得河和尼斯河西段划定,哥尼斯堡(今加里宁格勒)及其附近地区的东普鲁士领土划给苏联。
关于波兰问题,1945年6月已建立了波兰临时民族统一政府。英美与它建立了外交关系,并要求波兰新政府尽快举行普选和准许西方记者波茨坦会议现场采访;苏联要求英美断绝与伦敦波兰流亡政府的关系,帮助波兰新政府接管伦敦波兰流亡政府的一切财产。关于波兰西部疆界的最后划定应待和平会议解决,在此之前,“以前德国之东部领土,即自史温曼德以西的波罗的海,沿奥得河与尼斯河西段合流处,再由西尼斯河西段至捷克斯洛伐克边境,包括经本会议决定不将苏联管辖之一部分东普鲁士领土和以前的但泽自由区域,均由波兰政府管辖。”
关于对轴心国意大利及其四个附庸国保、芬、匈、罗的政策问题,三国表示要与德国区别对待,要尽早缔结和约,支持他们参加联合国的要求。
波茨坦会议还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并通过了《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的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所决定的其他小岛之内,日本霸占中国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地要归还中国。这项公告是以中美英三国共同宣言的形式公布的。后来苏联出兵对日作战时,也正式在公告上签字,所以公告最后成为四国的对日共同宣言。
波茨坦会议是三大国首脑在战争期间召开的最长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对于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关于如何消灭法西斯、禁止军国主义复活的规定,关于按民主原则对德国和日本的政治生活进行社会改造的规定,对维护战后欧洲和世界和平起了积极作用。三国对战后欧洲和平的安排问题达成的妥协,确立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会上三国首脑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存在的分歧,反映了美国、英国和苏联的关系开始恶化;随着战争的结束,新的矛盾——东西方大国之间、美苏之间的矛盾,成为战后一段时期内国际斗争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