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许多方式来区分地位、身份的尊卑高下。用语言、称谓可以区分;用穿什么衣服,衣服着什么颜色也能来区分;而筵席、宴会更是讲究礼仪的地方,于是如何安排座次就有了许多的讲究,用以区别人们的地位和身份。
我们今天所说的“筵席”,是一个完整的词。但在古代,“筵”指的是铺在地上的席子,这样地面不露出来,就比较干净;而“席”指的是“筵”之上再铺专给人坐的那种席子。筵大于席,筵铺于下,席铺于上。在桌椅板凳尚未发明的时候,客人来了就围坐在一块席子上,大家席地而坐。后来“筵”和“席”合在一起,就成了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筵席”,主要指酒席,有时也指宴会上的座位、席位。
现在民间约定俗成的许多有关筵席座次的讲究,是从古代演变而来的。古时候,在官场上,官高者坐上位,官卑者坐下位;而在民间,则是辈份高、年纪大者坐上位,辈份低、年纪小者坐下位。
那么,座次的上下尊卑是根据什么来排定的呢?
一般来说,古时候的座次是通过方向来表示的。皇帝宴会群臣时,坐北向南的座位是最尊贵的,给皇帝坐。接下来群臣面向北,按官位高低从东往西排列,这样一来,官大的就在右,官小的就在左。所以古时候有“南面称王”、“北面称臣”和“右为上”的说法。
古代还有“以东向为尊”的说法。古代贵族活动场所的建筑一般都是堂室结构,堂在前,室在后,堂大于室。堂室之间,隔着一堵墙。堂上不住人,是议事、行礼、交际的场所,在堂上举行的礼仪活动,以南向为尊。而室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在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
现在中国一般筵席用方桌,俗称八仙桌,通常以面朝门外的一面为上座(上首),每边两个位子,一般以左首为大。宴饮时,通常待上座者入席后,其余的人方可入席落座,否则就是失礼。如果是圆桌,就以当中的位置为大,然后从左到右,依次往下排。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礼仪之邦,各种具有人情味,反映人们尊老爱幼情感的礼俗代代相传,历久而弥新。但旧时排筵席座次也有过于烦琐的一面,这在实际生活中已得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