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槟榔是东南亚许多国家和民族,特别是越南的京人、岱人、傣人、埃迪人的一种特殊嗜好。
槟榔树是一种常绿乔木,属棕榈科植物。有红槟榔、白槟榔两种。
白槟榔的果实大,白而硬,嚼时必须把它切成小块,每次嚼一块。
红槟榔的果实橙红色,像红枣一般,小而软,每次可嚼整粒。
嚼槟榔有消积、行水、杀虫、麻醉等作用,并对牙齿起到保护作用。嚼时,用蒌叶包上一点石灰或砚灰,然后放入嘴中与槟榔同嚼,使槟榔起化学作用,变出血红色的汁液,吐出渣子,咽下汁液,会使人陶醉,产生一种昏昏然的感觉,久嚼成瘾,如抽烟、喝酒一样。他们多在饭后嚼,待客、送礼尤不可少。今越南京人还把槟榔子当做信物,无论求婚、请客,均送给对方一颗槟榔,如汉族的请柬。
嚼槟榔还有另外一种意义,长期的咀嚼,人的牙齿便被染成漆黑的颜色,这就是我国古籍所说的“漆齿”或“黑齿”,并由此称这些民族为“漆齿蛮”或“黑齿蛮”。这些民族也自以“漆齿”、“黑齿”为美观。巴洞妇女以脖子长为美的习俗巴洞人属缅甸的一个少数民族,系克伦人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克耶邦和掸邦的南部山区。他们的住地四周为高山环绕,交通闭塞,与外界很少往来。
“巴洞”一词,在该族语言中意为长脖子,这是由于该地妇女的脖子,普遍比其他地方要长三四倍。但是,她们的长脖子不是天生的,仰光医院对巴洞妇女进行了体检,在X光照射中揭示出了奥秘:原来这是因为在颈部套上了许多金属项圈,使脊柱的韧带逐渐被拉长了,甚至锁骨及肋骨也渐渐被压了下去。
巴洞女孩从五岁时就要开始戴项圈,在此以前她们就常常有意识地相互用力把颈项向上拉长,为戴项圈做下准备。第一次戴项圈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先由村中巫师用鸡骨占卜选择吉日,届时全村人都要盛装参加庆祝,赠送礼品,其家要备米酒款待。
这一天,先用一种秘制的软肤膏,在小女孩的颈项上反复揉擦,再把头部牵拉和扭动约一小时,然后母亲站在背后双手托起女儿的下颌向后扭动,于是,巫师把高约10厘米的螺旋项圈套在小女孩脖子上。这种项圈,富有者可用黄金制成,一般则用铜制,直径约12厘米,上面有时点缀着一些银币或其他贵重的金属饰物,以示华贵和富有。
初套项圈时,因为疼痛必须在项圈挨着下颌和挨着肩锁骨的部位用布垫上,待习惯以后再把垫布去掉。为了求美,女孩儿们都甘愿忍受这种苦痛。因为巴洞人认为长脖子是女性美的一个重要因素,男子选择对象时都以脖子长为重要条件,社会舆论也都推崇与戴有项圈的女子结婚。
随着身体发育和年龄增长,每隔两年就要更换一个更高些的新项圈。在弃旧换新时,母亲必须用手替女儿托住头部,另由他人更换。经过多次更换后,最多可达24层铜圈,每层高约一厘米,总高24厘米。这些铜圈给她们的行动增加了很多困难,使她们甚至无法低头看在胸前吃奶的孩子,如不弯腰,也无法看到自己的双脚和脚边的地面,特别是饮水时极不方便,只能上身和头部同时向前倾斜,通过一根芦管啜吸。由于铜圈长期紧箍,使声带发生变化,听起来似乎是从一口深井中发出的声音。
戴上项圈后,给擦洗颈部增加了麻烦,并且由于颈部出汗必然会使皮肤染上绿色的铜锈,所以每到黄昏,在树中的池塘边常见一些妇女用湿毛巾伸入项圈和脖颈间的空隙上下擦动,同时也擦洗项圈,使之保持光洁。
据说,这一风俗对保持妇女贞操很起作用。假如某个妇女有了外遇,按惯例最严厉的惩罚就是把她的项圈除掉,她就不得不用手扶着自己的头部行动,不然就得一直躺在床上。至于戴项圈的起源,据本族老人们说,他们当地老虎很多,因为老虎吃人先咬人颈,为了防御而设计出这种项圈。另一种说法,是他们自认为是神话中龙的后裔,脖子拉长可使她们看起来像龙。关键恐怕是巴洞人认为长脖子最能体现本民族女性的美。
除了项圈以外,巴洞妇女一般在手臂和小腿部也戴有螺旋形的铜套圈。这样既可使她们不做繁重的劳动,也使她们显得娴雅美观。实际上,尽管她们行动不便,也得照样从事捣米和田间耕作等劳动。
戴项圈的习俗,近年来已愈来愈少见。巴洞少女中,拒绝使用项圈的也日益增多,但是年长的妇女,即使想摘掉项圈,实际上已不可能。因为颈项韧带早被拉长,去掉项圈后颈部软弱无力,不能直立支撑头部。如不用手扶持,则将向身体某一方低垂下来,以至窒息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