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位于非洲北部,西临大西洋,东濒红海,北起阿特拉斯山麓,南至苏丹,东西4800千米,面积700多平方千米。自古以来,撒哈拉这个孤寂的大自然便拒绝人们生存于其中。风声、沙动支配着这个壮观的世界。风的侵蚀、沙粒的堆积造成了这个极干燥的地表。
撒哈拉沙漠“撒哈拉”一词,阿拉伯语的原意是“广阔的不毛之地”,后来转意为大荒漠。撒哈拉沙漠水源贫乏,植物稀少,地势平缓,平均海拔高度约300米,中部有三大高原和海拔3415米的最高峰库西山。高原上布满了在过去潮湿气候时期流水形成的干河谷。高原的外围是大片的岩漠和砾漠,再向外是沙海,沙漠里点缀着寥若晨星的绿洲。
在浩瀚的沙漠里,也有人间天堂——绿洲。绿洲是地下水出露或溪流灌注的地方。这里渠道纵横,流水淙淙,林木苍郁,景色旖旎,从高空鸟瞰,犹如沙海中的绿色岛屿。绿洲是沙漠地区人们经济活动的中心。绿洲的外围是棕榈林,林间空地是开垦的农田。田间种植各种农作物,最普遍的是枣椰树。枣椰树的果实椰枣甜美多汁,被用来做主食,树干用来搭房架,叶柄用来当柴火,叶子用来扎篱笆和盖茅房,叶子纤维用来制扫帚、篮子和水囊,树皮用来做绳索和骑垫。
棕榈林的深处隐藏着村镇。这里的民房是土木结构,墙壁厚实,顶上用黄土垒平,屋里冬暖夏凉,既能防炎热,又能防沙暴。10月是撒哈拉的黄金季节,是沙漠商队起程的好时光。撒哈拉沙漠的民间贸易全靠商队来沟通。一支商队大约由10多个人和100多峰骆驼组成。他们的目的地是绿洲。当他们来到绿洲后,宿营在绿洲的外面,当地穿红着绿的妇女和姑娘们,就背着椰枣和商队的小米进行易货交易。在沙漠里,盐几乎同黄金一样昂贵,商队把质量好的盐棒带回家乡出售,价格可以比原价高出十几倍,所以盐也是商队交换的一种主要商品。商队的到来,增添了绿洲集市的贸易气氛。
撒哈拉沙漠风沙盛行,沙暴频繁,尤其春季,是沙暴的高发季节。沙暴来临时,狂风怒吼,飞沙走石,霎时间天昏地暗,黄沙吞噬了大漠中的一切,交通被迫中断。几小时后,沙暴平息,街巷、广场、房舍,到处都是一层厚厚的沙尘。树林前缘,常堆起沙堆或沙丘。可是天气特别晴朗,令人有“风过沙山分外明”的感觉。沙漠中的一切景物,好像比平时更为清晰。沙漠中的风暴,把碎石、沙子和尘土吹走,留下岩石裸露的地表,这里便成为岩漠。岩漠又称石漠,岩漠中常常见到各种造型独特的地貌形态。
撒哈拉沙漠中的移动沙丘大漠中的风力强劲,其威力之大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风能把岩石表面已经风化破裂的碎石和沙粒吹扬带走,扩大岩石中的裂纹、裂隙,加快风化的速度。同时,风挟带的碎石、沙子在岩石的上部和岩块之间的裂缝、沟槽中对岩壁进行磨蚀,使岩块逐渐被磨削而变细变形。磨蚀还能随着风力的大小,风向的转换,像能工巧匠一样,不断地变换它的雕琢手法,使岩石的各种造型更加精奇多姿、瑰丽壮观。风雕的造型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地面上堆积的沙粒被风刮走,留下了石块、石子,这里便成为砾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戈壁。戈壁滩上的砾石,白天受炽热的阳光不停地照射,连砾石裂缝间含有的一点水分也无法保存。但被水分溶解的一些铁锰之类的矿物质,却凝聚在砾石表面上,形成一层乌黑发亮的硬壳,使戈壁滩上一片漆黑,人们通常称其为“沙漠岩漆”。地表砾石经风沙的长期磨蚀,表面便形成与风向相同的磨光面,磨光面之间有一个明显的棱脊,这种砾石叫“风棱石”。由于风棱石的磨光面与常年风向一致,所以是戈壁滩上可靠的风向标。
当地沉积的大量沙土,被风吹刮,细的尘土被吹走,沙子留下来,再加上风沙中挟带的沙子带到这里来沉积,这样就使地面上的沙子越积越多,从而形成沙海——一望无际的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