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从陕西传来了最壮观的考古发现:守卫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从地下挖出来了。几千件和实际人物大小一样的陶质兵马俑和木质战车组成的严整军阵,这一威武雄壮的历史场面展现在人们面前。
秦兵俑兵马俑坑位于西安东面骊山脚下,共有3处:一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为以步兵为主的长方形军阵。二号坑呈曲尺形,面积6000平方米,有1000多兵马俑,是一个以战车、骑兵为主,诸兵种联合编组的军阵。三号俑坑520平方米,像统帅一、二号俑坑军阵的军幕,有73名武士手持近卫武器,整个阵势环卫统帅人物乘坐的一辆战车而排列。三个俑坑有机地联系着,构成一个面积达20000多平方米、约8000个陶俑兵马、车步骑混合编组、部伍严整、排列有序、气势宏伟的军阵体系,这些数量众多的兵马俑,反映了秦代雕塑艺术的水平。令人信服地显示了秦代艺术家和工匠们的聪明才智。所有陶俑、陶马与真人、真马大小比例相仿,许多细部也都刻画得真实精巧,富于质感。特别是俑的头部塑造,更是惟妙惟肖,通过肌肉纹理和眉、眼、口、鼻的细致处理,展现了陶俑非常丰富的表情和性格。陶俑造型大多具有中国人的特征;方脸宽额,大嘴厚唇,留八字胡,抬头挺腹,身高有的达19米以上。
秦马俑这些陶俑的装束,视他们的等级身份而不同。一般兵卒,身穿短褐或不带花边的铠甲,头挽发髻,也有的戴软帽,腿扎行滕,足穿方口齐头浅履。中下级武宫则身穿带花边的前胸甲,头戴单卷尾长冠,足蹬长靴。而中级以上的将军俑则身披细小的彩色鱼鳞甲,头戴双卷尾长冠。其它还有骑兵俑、御手俑、车士俑、驭手俑和跪射俑等,也都装束各异,并各自作出自己的姿势。一匹匹雄骏的陶马,也都膘肥体壮,高约15米,长约2米,它们都昂首竖耳,目瞪口张,大有喷鼻嘶鸣,跃身飞驰之势。据专家们研究,这些陶俑、陶马,原来都有着漂亮的彩绘,但由于后来的火烧和浸泡,大多已剥落或变色。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宝。当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赞誉它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称秦俑是世界八大奇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赞秦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秦代兵马俑”。它的发现和大批珍贵文物出土,为研究秦代的历史、军事制度及文化艺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为世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第38章音乐之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世界遗址奇迹《c小调第五交响曲》又称为《命运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770~1827)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804年末至1808年初。恩格斯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可以说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
《命运交响曲》全曲共有4个乐章。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在第一乐章的开头,贝多芬便写下警语:“命运在敲门”,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
1804年的贝多芬,那年他开始
创作《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c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乐章的开始由单簧管与弦乐齐奏出著名的四个音动机,并发展为第一主题,即命运主题,极富男性粗壮的气息。通过圆号对第一主题的号角式变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自由变奏曲。第一主题抒情、安详、沉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与之对应的第二主题先由木管奏出,后由铜管乐器奏出豪迈的英雄凯旋进行曲,表现了战士们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3/4拍子。诙谐曲形式。在这一乐章中,命运主题的变奏依然凶险逼人,但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跃跃欲试的曲调后,乐队奏出旋风般的舞蹈主题,引出振奋人心的赋格曲段,象征着人民参加到与命运斗争的行列中,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在低音乐器震撼人心的渐强声中,不间断地进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题是乐队以极大的音量全奏出辉煌而壮丽的凯歌,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表现了这一场与命运的斗争最终以光明彻底的胜利而告终。
《命运交响曲》在1808年12月22日于维也纳剧院首演。这场盛大的音乐会演奏的都是贝多芬的新作品,并且由贝多芬亲自担当指挥。整场演出的时长超过四个小时。很快这首交响曲成为了每个演奏会的重点曲目。可以说是古典音乐的标志,《c小调第五交响曲》在1842年12月7日由纽约爱乐乐团演出,1931年11月2日由美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出。在它的技巧及情绪的巨大冲击下,《c小调第五交响曲》带给作曲家及音乐评论家很大的影响,受到影响的作曲家有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布鲁克纳、马勒以及柏辽兹。
世界遗址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