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洋的现实和未来
3002200000023

第23章 监测石油污染的手段(1)

海上溢油遥感监测

世界各地的海事国家都积极参与海上溢油的监视和遥感监测,这种监视活动主要是搜寻船舶、管道及石油钻井平台等经常性或慢性的各种油的泄漏。最近几年关于溢油监测的研究都集中在卫星遥感上,特别是像ERS—1、ERS—2、Radarsat—1和JERS—1雷达卫星对海洋溢油的监测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但还是有很多国家用航空遥感来监测海上溢油。由于溢油在广阔海面上的风、浪、流作用下,具有动态特性,航空遥感系统在溢油应急处理过程中还是起主导作用。航空遥感在部署上的灵活机动性及遥感器的可选择性等优点,对溢油应急处理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卫星遥感主要在确定溢油位置和面积等方面能够提供整个溢油污染水域宏观的图像。在灾难性的大量油类泄漏的情况下,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都被用来跟踪监视溢油的漂移和扩散。

目前全球在轨的人造卫星达到3000颗,能提供数据和图像为遥感、定位导航、通信传输服务的约有500颗,其中对地观测卫星近30颗。在对地观测卫星中只有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能有效用于海上溢油监视。现正在运行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主要有加拿大RSI的Radarsat—1,欧空局的ERS—2和Envisat—1。

Radarsat—1SAR具有多模式、多波束成像的能力,用户可选择入射角、分辨率和幅宽。其入射角可选20°~50°,分辨率可选10~100米,幅宽可选45~500千米。该星重访周期为24天。通过选择工作模式、控制成像幅宽以及采用编程服务可为用户提供7天的重复观测。

ERS—2SAR数据幅宽100千米,分辨率30米,重访周期35天。

按照正常程序,只有在卫星经过溢油事故发生地点所属轨道时才能获取数据资料。由于只有Radarsat—1、ERS—2和Envisat—1这3颗卫星可用于溢油监视,从它们的技术参数可以看出进行溢油连续监视的周期较长。虽然利用编程服务能缩短卫星数据获取周期,但普通用户都至少要提前几天向卫星运行控制部门请求编程服务预定指定数据。即使当天卫星经过溢油事故发生地点,从接收部门获取数据到用户得到卫星监视图像的过程最快也需要2天时间。因此,按照正常的数据获取程序,利用卫星遥感较难达到连续监视溢油的目的。

空中检测挪威海岸

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监视海上溢油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从现状调查资料分析发现,发达国家都积极运用航空遥感监测海上溢油,其中大约有1/2国家同时也运用卫星遥感监测海上溢油。卫星遥感适合监测大面积的溢油污染,航空遥感则适合海口小面积、海岸(石头、沙子)、植物上等的溢油污染,特别适合指挥清除和治理工作。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是唯一被部署用来执行跟踪监测海上溢油的日常任务的卫星,这清楚地表明这种遥感器的日夜、全天候监测海上溢油的能力。

在我国,已经有过利用卫星遥感监视溢油的研究,而且也应用到溢油事故的污染监视中。但从卫星遥感数据中提取溢油信息的理论研究还不成熟,在溢油事故的监视中所使用的基本都是气象卫星遥感数据。气象卫星接收信号依赖于太阳辐射,其工作波段对溢油特征光谱不敏感,分辨率也较低,一般为1.1千米,这些缺点使它难以有效地监视溢油。国外20年的研究表明,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是监视溢油最有效的卫星遥感工具。目前我国通过解译雷达卫星数据提取溢油信息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充分利用雷达卫星遥感来监视溢油,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措施:

1.加强解译雷达卫星数据提取溢油信息的研究。这样,用户可以直接对从卫星数据接收部门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溢油信息。

2.建立快捷获取卫星遥感数据的渠道,这样才能对溢油进行及时的和连续的监视。我国不是《空间与重大灾难国际宪章》的成员,不能要求启动《宪章》来为我们服务。但我们可以直接与国外的空间部门、国内的卫星接收部门或代理签订有偿服务协议,参照《宪章》的工作方式,使我们在溢油事故发生时也能快速得到溢油监视数据。

“油指纹”鉴定技术

资料显示,海上船舶油污染事故呈上升趋势,为调查处理这些事故,海事主管机关常运用多种调查手段,其中,溢油鉴定是一项重要的科技手段。1982年4月6日,烟台海事局水域环境监测站(中国海事局烟台溢油应急技术中心海事鉴定实验室的前身)经交通部港务监督局批准成立,交通部先后投资800多万元,建设实验室用房,配备了符合国际海事组织(IMO)推荐标准的4台套大型化学分析仪器。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该中心已拥有了符合IMO溢油源鉴定标准的荧光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和色质联用仪等分析仪器。利用这些先进设备,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可分别获取海上溢油和嫌疑溢油源的“油指纹”,通过相互比对分析得出鉴定结论,为判定溢油源提供证据。同时,还可判定污染损害的范围和污染程度,并可进行水中油含量的定量分析、危险品污染的污染源鉴定和部分危险货物的性质鉴定。

另外,该站还可采用红外光谱—红外显微镜仪,测定船舶碰撞时转移油漆和嫌疑船舶油漆中有机成分的红外光谱图,经过比对分析,为判定碰撞肇事船舶提供证据。监测站所配备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美国尼高力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红外显微镜联机系统,可对最小直径为50微米的微量油漆进行鉴定分析,并提供准确可靠的油漆物证鉴定结论。

2006年2月26日,该站和烟台海事局溢油应急技术中心合并,组建成了中国海事局烟台溢油应急技术中心。

石油是由上千种不同浓度的有机化合物组成。这些有机物是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经过长期的物化作用演变而成。因此,不同条件或环境下产出的油品具有明显不同的化学特征,其光谱、色谱图因此而不同。同时,因制造、储存、运输、使用的环节不同,更增加了油品光谱、色谱图的复杂性。油品光谱、色谱图的复杂性如同人类指纹一样具有唯一性,因此,人们把油品的光谱、色谱图称为“油指纹”。

就燃料油而言,两艘船舶即便是在同一个地方加了同一种油品,由于船舶自身情况的千差万别,其油箱“油指纹”也不会相同。就机舱舱底油污水来说,它的构成极为复杂,是混合了船机油、液压油、生活污水等液体形成的,因此世界上绝不会出现两种完全相同的舱底油。也就是说,世界上不同源头的油品不可能出现完全相同的“油指纹”。

因此,鉴定实验室利用荧光光谱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先进仪器,对送检的各种嫌疑溢油源的油样进行分析,并将检验出的“油指纹”特征与污染水域环境的溢油的“油指纹”特征进行比对,从而判定到底是哪艘船舶污染了水域环境。

溢油鉴定广泛应用于溢油污染事故调查处理中,是确定船舶溢油事故污染源的重要的科技手段之一,在污染事故调查处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