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环保与人类生活(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
3002300000048

第48章 绿色行动面面观(2)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秘书长格特鲁德·蒙盖拉在接受《我们的行星》杂志社记者采访时指出,国际社会必须充分认识到,如果不发挥占世界人口近一半的妇女的潜力,人类的任何目标都难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妇女,“人类的发展必须被赋予权能。如果发展意味着要对全体社会成员扩大机会,那么妇女长期被排除在这些机会之外,将会整个地扭曲发展的过程”(引自1995年《人类发展报告》)。第三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内罗毕战略》指出:妇女参与发展就是要切实保证妇女和男子一样,都能平等地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执行计划的各种活动。

人们常把地球比作母亲,环境就是地道的女性。地为人母、滋生万物,环境造就了万物,创造了人类,环境与我们同在。环境给人类以慷慨,正如女性给世界以母爱。正如哥斯达黎加前第一夫人玛格瑞塔·阿若丝说过:“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没有人比女性更具有道义上的责任感。”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指出,“在促进一种环境道德规范,提倡减少资源的使用,反复利用并回收资源以减少浪费和过度的消费等方面,妇女往往起着领导作用或是带头作用,她们会影响对可持续发展消费方面的决定”。女性与环境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女性的天性使之对客观事物有着细致的观察力。女性所承担的养育子女繁衍后代的神圣天职,使她们对生命有着特殊的感觉,因此更加深切地关注影响人类健康、危及子孙后代的环境问题。这正是她们发挥独特作用、参与环境管理和决策的优势所在。

环境的污染,女性首先深受其害。20世纪60年代,当整个世界陶醉在工业文明的巨大成就之中时,是一位女性——卡逊最早注意到农药和化学品对环境的伤害,写下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唤醒了人们的环境意识,而她自己却成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患乳腺癌而过早地离去。

1972年,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多位学者撰写的报告《只有一个地球》成为这次大会的理论准备和精神纲领,而这份报告的一位主要作者也是一位女性——英国经济学家巴巴拉·沃德。她以经济学家的敏锐和女性的热忱,传播着这样一个被人遗忘太久的常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19年后,又是一位女性——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写下了具有世纪性影响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她以政治家的远见关注着人类的未来。

1987年,拥有800万之众的世界女童子军在世界范围举办了环境无害化活动。当年,世界女童子军联合会获得了“全球500佳”的光荣称号。当代世界正向文明迈进,什么是文明呢?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所谓文明是什么,我的回答就是杰出的女性的力量。”

占世界人口1/10的中国女性,对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未来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她们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1994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之际,“首届中国妇女与环境会议”在北京召开,发表了《中国妇女环境宣言》。该《宣言》指出“中国妇女有理由关注,也有义务推进中国从传统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

1995年,为迎接联合国妇女大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于当年2月份在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组织召开了《女性与环境》研讨会。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如何发挥女性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女性健康与环境有着特殊的联系,女性在教育子女、提高家庭成员环境意识、选择合理的消费方式等方面更是具有重要作用。在加强立法保护女性权益的同时,应发动和组织女性积极参与各个层次的环境保护工作,采取措施以加强对女性的环境教育,提高其参与能力,创造条件使女性在环境保护运动中充当主力军,做出更大的贡献。

风起云涌的校园环境保护——青年几乎占世界人口的30%。青年的未来不但需要政治上所创造的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同时也需要一个安宁和谐的自然环境。青年的广泛参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贯彻和延续的重要保证。

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积极的行动,促使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通过的《里约宣言》告诉我们:“应调动世界青年的创造性、理想和勇气,培养全球伙伴精神,以期实现持久发展和保证人人有一个更好的将来。”

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离不开亿万中国青年的积极参与。中国是一个环境大国,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广大青年已成为这项国策的响应者和实践者。

1994年4月22日,美国副总统戈尔于“地球日”发起了一项《有益于环境的全球学习与观测计划(GLOBE)》,邀请各国青少年参加。该计划主要是动员各国青少年和儿童观察和收集当地的环境数据,通过电脑处理后进行交换,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全球环境现状以及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中国也加入了这一计划。

中国在1993年成立了“中国青年环境论坛”,并就“中国青年与环境保护”、“青年企业家与环境保护”等方面问题展开讨论。各地成立了诸如徐州矿务局中学生环境保护小记者团、武汉大兴路小学红领巾环境观测站等非政府组织,并都获得了“全球500佳”的荣誉称号,促进了与世界各国青少年的交流和合作。

青年大学生更是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首都高校已有几十家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社团组织,曾组织过“跨世纪青年绿色志愿者联谊活动”,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历史重任。1995年,北京大学爱心社组织了“爱心万里行”长征队,风尘仆仆奔波了1个月,以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首都高校环境社团联合组队去云南山区,保护濒于灭绝的野生动物;在每年一届的中国青年环境论坛学术会议上,青年环境科学家们会聚一堂,发表了《中国青年环境宣言》……

在具有百年历史的北京大学,与环境直接或间接有关的社团将近10家,如北大环境与发展协会、绿色生命协会、爱心社等。

北京大学环境与发展协会成立于1991年5月,现有会员共410余名,遍及北大所有院系,是北大科研水平最高的学术社团之一,也是北京高校最早成立的环境保护性公益社团。多年来,该协会兴办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环境活动。例如,编写《环境·污染与健康》刊物;编写《北京大学校园环境报告书》,以大量翔实的数据对北大的水、空气、噪声和辐射污染进行了全方位的观测分析,引起了广泛关注;组织会员参观过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的水源保护,考察了龙庆峡、康西草原等风景区的旅游资源保护;还曾赴鞍山钢铁厂、北京炼焦化学厂和山东嘉祥县造纸厂进行调查研究,赴西双版校园环境保护纳热带雨林、张家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黄土高原温带落叶阔叶林等自然保护区考察学习。大量的活动丰富了协会会员的经验,也及时充实了协会的材料库。此外,该协会还成功举办了北京大学环境与发展文化节;还曾举办可持续发展青年研讨会、中国环境科学座谈会、环境科学图片展等;曾参加过国际生物多样性会议、中日环境教育研讨会等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

重庆大学“绿色家园”协会的会标是蓝绿黄三片树叶,蓝色代表洁净的天空,绿色代表青山绿水,黄色代表土地;河北经贸大学的“自然之子”协会钟情于大自然,认为人类应当成为大自然的卫士;吉林大学“环境保护协会”认为,大学生接受的是高等教育,如果我们尚且缺乏环境意识,就更谈不上全民族环境意识的提高;云南大学“唤青社”在云南撒播绿色的希望;辽宁师大“爱鸟协会”的宣言是没有鸟的城市是座可悲的城市,同样,不爱护鸟的人,是可悲的人。

在中国,方兴未艾的环境保护浪潮吸引了大学生充满热情、憧憬的目光。他们不仅密切注视国内外的最新环境保护动向,而且身体力行,积极参加各种有关环境的社会实践活动。现实让他们懂得:保护环境,需要的是行动而不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