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应掌握的教子智慧
3003600000007

第7章 尊重是家庭教育的基础(3)

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即使是在十分生气的情况下,也要问一问自己:到底是孩子的错,还是自己的错?

7.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家教故事: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小时候是一对富有好奇心的孩子。有一次,兄弟俩在大树底下玩,两人产生了爬上树去摘月亮的想法。结果,当然不仅没有摘到月亮,反而把衣服都划破了。他们的父亲见此情况,不仅没有责骂他们,而是耐心地开导他们。

在父亲的引导下,兄弟俩日夜为制作能骑上天的“大鸟”而努力。这期间,父亲不失时机地买了一架酷似直升机的玩具送给他俩,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对制造升空装置的浓烈兴趣。他俩不断地学习升空技术方面的知识,翻阅了大量有关飞行的资料。在父亲的鼓励下,经过多次试验,兄弟俩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智慧点拨: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敢于探索新知,敢于创新的动力。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幼儿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他会指着蓝天飞翔的小鸟对着父母发问,会对水里游泳的鱼儿拍手说话。父母带他上街,只要他能走了,他就会去走那只有10厘米的路沿石,碰到水洼,父母越是怕他湿了鞋,他却偏偏往水里走。这便是孩子的好奇心,父母要引导着他们去探索自己还不明白的事物。

好奇心能促使孩子的学习、成长,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就是保护孩子的未来发展。

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和由此带来的探索行为是宝贵的,说明孩子的创造力在发展。如果父母不知道保护他,甚至打击他,便会把孩子的探索精神抹杀了,渐渐地他便心灰意冷,失去了创造力,甚至使本来具有探索精神的孩子变得傻乎乎的。一些父母在遇到小孩向自己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感到麻烦、费劲,而缺乏耐心,这是很愚蠢的行为。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碰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告诉说,她儿子很淘气,竟然把她一块好端端的金表拆坏了,为此这个母亲狠狠地打了儿子一顿。陶行知先生对这位母亲说:“可惜呀,中国的爱迪生让你枪毙了。”陶行知先生的这番话确实道出了目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怎样无意识地扼杀了孩子可贵的好奇心。

著名科学家贝弗里奇曾说:“科学家的好奇心通常表现为探索对他所注意到的,但尚无令人满意解释的事物或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他们通常有一种愿望,要去寻找其间并无明显联系的大量资料背后的原理。这种强烈愿望可被视为成人型的或升华了的好奇心,所以好奇心是长久以来构成智慧的一项重要特征。”

强烈的好奇心能使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孩子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从学习中体验到快乐,才会热爱学习,并主动学习。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查德·费曼天生好奇,自称为“科学顽童”。他十一二岁就在家里设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在那里自己做马达、光电管这些小玩意,还用显微镜观察各种有趣的动植物。当他到普林斯顿大学念研究生的时候,他仍然保持着这样的好奇心。

他还在其著作《别闹了,费曼先生》一书中讲述了自己在念研究生时发生的一件事。为了弄清蚂蚁是怎样找到食物,又是如何互相通报食物在哪里的,他着手做了一系列实验,如放些糖在某个地方,看蚂蚁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找到,找到之后又如何让同伴知晓;用彩色笔跟踪画出蚂蚁爬行的路线,看究竟是直的还是弯的。正是这些实验使他知道蚂蚁是嗅着同伴的气味回家的。

由此可见,费曼先生在物理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他强烈的好奇心不无关系。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在满足好奇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我们有些父母不仅不爱护孩子的好奇心,反而认为孩子很无用,那么简单的东西都不明白。年轻的父母最好和孩子换位体会一下,自己在孩子这么大时,不是也认为什么都是新奇的吗?现在做了父亲和母亲了,就忘了儿时那些幼稚的问题。

所以,父母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回答,孩子要动手做什么就让他去尝试,只要看着他不出危险就行了。要是孩子因为满足好奇心而破坏了你的东西,也千万不要责备他。

细节指导:

⑴在孩子眼里,生活中有许多新奇的事物,父母要鼓励孩子细心观察生活,从小事中受到启发,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大胆地提出问题。

⑵在与孩子聊天时,把闲聊深入一步,转为对某一问题的讨论,讨论的话题应该是孩子感兴趣的。在讨论时,要尊重孩子的观点,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⑶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不直接给出答案,鼓励孩子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⑷户外活动更容易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是培养孩子创造精神的好环境,因此父母可与孩子多逛逛游乐园、动物园等等。

8.玩是孩子的天性和权利

家教故事:

海明威是美国著名小说家,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的父亲是一个杰出的医生,热衷于钓鱼和打猎,他的兴趣和爱好对儿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儿子的前途和成长,他也十分关心,并且为此花了不少心思。

为了引起儿子对于户外活动的爱好,父亲把家搬到橡树园镇,这里北部是印第安纳人居住的密执安湖畔,那儿是一个景色优美而又气候宜人的地方。美丽的大自然也使小海明威深深迷恋。

小孩子的天性是对外面的世界好奇不已。每当父亲出诊或者出门打猎钓鱼的时候,小海明威总是拉着父亲的衣服央求着一起去。父亲每次都答应他的要求,带上他穿越茂密的森林,趟过哗哗的流水,去拜访那些散落的村庄。在这些日子里,小海明威大开了眼界,也增长了不少见识。在他的眼里,这一切是那么的新奇而又有趣,充满魅力和欢乐。同时,长途跋涉又让他的体力和意志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小小年龄能陪着成人一起整天地跑。

渐渐地,小海明威迷恋上跟着父亲去出诊,成了父亲的“跟屁虫”。只要父亲一出门,他必然要跟上,天天如此。发现这个问题后,父亲忽然觉得不妙,他觉得事事依赖父母对孩子成长不利,现在是到了培养儿子的独立能力的时候了。

在小海明威4岁那年,当他又缠着爸爸带他一起出门时,父亲拒绝了他。小海明威不明白父亲为什么突然改变了态度,不再喜欢带他一起出去了。他伤心地问:“爸爸,难道我做错什么了吗?”

父亲扶着他的肩膀,非常严肃地说:“孩子,你没有做错什么。爸爸只是想让你自己去活动。不要总是跟着我!这样才会对你有好处!”说完,他给了小海明威一个渔竿,并鼓励他说:“从今以后,你就大胆地去玩自己的吧!你肯定玩得好!”

从此,海明威就开始一个人在山林和水边玩耍。后来,等他又长大一些的时候,父亲又给了他一杆猎枪。就这样,他在父亲的不断指引和鼓励下,开始了独立的玩耍时光。他很快就迷恋起钓鱼、打猎,以及探险,并乐此不倦。

在父亲的引导下,海明威养成了独立行动、喜好探索的性格。

智慧点拨:

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权利。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由此可见,玩对孩子是多么重要。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信奉“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不惜花钱请来名师做家教。孩子每天的课程都安排得满满的,每晚到十一点后才能睡觉,双休日也不能休息。有的孩子只有十来岁就已经考取了好几十种证书,这样的孩子已经被无情地打磨成了一台学习机器。

殊不知,这种只让孩子学习不让玩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内心造成一种压抑,在父母一心为孩子构建美好前程时,孩子正为了失去玩的权利而感到沮丧。有个三年级的小朋友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想想就忍不住伤心、气愤,因为自己最亲爱的妈妈就像灰姑娘里的‘后妈’,天天逼着我‘干活’(做作业)。”教育专家发现,很多发生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孩子大多是因被父母剥夺了玩耍、娱乐的时间所致。因为玩最能释放孩子的压力,最能放松孩子的心情。

很多父母都担心孩子因为贪玩而耽误了学习,其实不然。孩子在快乐的时候,最易于开放思维,接受新事物,如果父母能在孩子的学习中融入娱乐,必然会事半功倍。

有个孩子特别害怕写作文,每次老师布置完作文题,他就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有一天,他又坐在桌子前苦思一篇作文,爸爸凑上前一看,才写了一个作文题目“有趣的一件事”。他想了一会儿后,对孩子说:“走,我们去玩。”孩子听了十分高兴,马上与父亲准备工具一起去捉黄鳝。孩子按照父亲的方法,好不容易捉着一只大黄鳝,兴奋得眼中放光。有了亲身的体验,孩子马上就很自如地写出了一篇饱含真实情感的作文。

通过一次亲身的体验,孩子写出了文采飞扬的作文。其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学习活动与整个社会活动都是有联系的,我们不能把它与生活、娱乐等相割裂。热爱学习的孩子,也热爱生活,也喜欢玩。父母可以多采取一些寓教于乐或寓乐于教的方式,让孩子多元化地吸取新知识。

玩对孩子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它同时也是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更重要的,它是孩子的天性。就像孩子们要吃饭穿衣一样,他们也需要玩。如果父母因为这些所谓的学习便取消了孩子亲近自然的天然渴求,这并不符合成长的自然规律,对孩子的成长增加了不利的因素。犹如公园里那些被修剪过头的植物,虽然漂亮葱绿造型整齐,可是远不如在森林里的大树那么滋润蓬勃,能够抵抗风雨。

当然,我们说要尊重孩子爱玩的天性,并不是提倡无限制地玩。有些孩子因迷恋网络而无法自拔,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些孩子整天东游西荡,惹是生非,学习一塌糊涂……孩子因为缺乏自制力,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父母可以对孩子的行为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多玩一些健康有益的娱乐,而拒绝那些有害的玩

正常的孩子都爱玩。而童年是造物主赋予孩子的充分享受自由和快乐的时光,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请别抹杀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快乐地玩吧!因为会玩的孩子才是健康的孩子。

细节指导:

父母应该如何尊重孩子玩的天性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⑴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在与孩子玩的时候,对孩子进行指导和帮助。

⑵鼓励孩子和别的朋友一起玩,在孩子和同龄小伙伴玩的过程中,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一些怎样与人和睦相处,如何处理临时冲突等知识。

⑶与孩子共同制定作息时间,因为孩子最了解自己,只有他最清楚自己能否做到。

⑷玩和学要结合,不能让孩子连续学习很长时间。

9.不要认为父母永远正确

家教故事:

杨小乐刚上一年级,这天他穿着雨靴蹦蹦跳跳地从房间里出来,准备去学校。妈妈一把拉住他,呵斥道:“你这不是有毛病啊,大晴天的,哪有穿雨靴的。不是招人笑话吗?”

“我们下午要进行校园劳动,我们班被分配给校园里的花浇水,要是穿别的鞋,就弄湿了。”小乐辩解着。

“你们这么小,学校怎么放心把这种事交给你们,只不过是让你们做做样子,教育教育你们而已。回头穿着雨靴再热了,你后悔都来不及。你就听妈妈的,准没错。”妈妈说着,并强行把小乐脚上的鞋脱下来,给他换上了普通的运动鞋。

下午回来,小乐气呼呼地把脚伸给妈妈看,“你看你看,我的鞋和祙子全湿了,还沾上土,这么脏,我说要穿雨靴嘛,你就是不让。”妈妈看了看小乐的脚,说道:“还真让你们干呢?”

智慧点拨:

在公共场所,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些妈妈将孩子拖到角落里,或者当众对其大声斥责,有时甚至还会动手在孩子的屁股上狠狠打几下。这时,我们都会认为,一定是这个孩子犯了错,妈妈在教训他。先不说当众教训孩子是否正确,即使孩子真的犯了错,妈妈们也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很多时候,孩子都不认为自己犯了错误,而妈妈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决定孩子的对错,就如例子中来说,孩子知道浇花要用水,水会打湿鞋子,所以他想到的就是穿雨靴,而妈妈认为孩子小,学校不可能让孩子去真的做这些事,所以认为穿靴子是没有必要的。当两方意见相左时,妈妈总会认为自己有经验,自己是对的。其实妈妈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就会理解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孩子对每件事情都会认真,他不认为学校是在敷衍他们,所以他们就要做好学校分配的任务。

妈妈心中的好、对与孩子心中的好、对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的,也就是说,妈妈的喜好,孩子未必会接受。妈妈和孩子因为年龄的不同,阅历的深浅,对事物所站的角度不同,故而观点和兴趣也会有所不同。即使妈妈喜欢的东西,孩子却不一定喜欢,也有可能会反感。所以,父母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提出来,供孩子参考。

当然,从父母的角度出发,他们担心孩子由于判断力不足作出错误的选择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对于孩子的选择妈妈也许会予以否认,转而向其灌输自己的想法。其实,父母不用如此多虑,即使孩子的判断有误,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每个孩子都需要经历一个选择与体会的过程,他们会从中领悟出各种道理。

细节指导:

当孩子的行为不是妈妈所要求的时,妈妈应暂缓作出反应的脚步,先试图从孩子的角度去重新考虑一次问题,也许就会理解孩子的行为。比如孩子会在换衣服时丢三落四,而平常不是这样,你可能会很生气并斥责他,如果你仔细地观察一下,你会发现,原来是你要带他出去玩,他非常兴奋,而他自认为自己已经在很努力地掩饰这种兴奋情绪,并试图将自己表现得与平常没有差别。

10.积极地倾听孩子

家教故事:

有位妈妈声带上长了结节,医生强迫她噤声,至少十天不许说话。

这天,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嚷:“我恨老师!再也不去学校了!”

如果平时听到儿子这么说,妈妈一定要严厉地训斥他。但是,这一次她没有这样做,因为她不能讲话。

气愤的儿子趴在母亲的膝盖上,伤心地哭着:“妈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拼错了一个字,老师就嘲笑了我一番,结果同学们都笑我,真没面子!”

妈妈依然没有说话,只是搂着伤心的儿子。儿子沉默了几分钟,从妈妈怀中站了起来,平静地说:“我要去公园了,同学们还等着我呢。谢谢你听我说这些事。”

由于一个特殊的原因,这位母亲体会到了“沉默”在亲子沟通中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