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地球的血脉:河流与湖泊(地理知识知道点)
3005200000001

第1章 奔腾不息的江河(1)

地球上有数不清的江河,它们就像是地球的大动脉,日夜奔腾不息。这些大动脉哺育了大地,也孕育了人类文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早期的历史便是一部河流的历史。一条大河可以孕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精神……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无不是在河流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因此,人们将江河赞誉为“母亲河”,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长江和黄河,俄罗斯的母亲河是伏尔加河。

地球的河流大都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这些水资源都是人们发展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如何合理地利用这些水资源,使得地球的这些大动脉永不停歇,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

出于灌溉、运输等目的,人们还在地球上开凿了一些人工动脉,如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等。这些“线性文化遗产”不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它们本身也是一件集文化与科学于一身的艺术品。

奔腾不息的江河长江

长江是亚洲、中国第一长河,全长6397千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东雪山,是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孙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雪峰积存着大量的冰雪,融化的冰水汇集在长江三峡姜根迪雪峰脚下,形成了滚滚长江的正源——沱沱河。沱沱河是长江上游最长的一条河流,从各拉丹东冰川末端至当曲河口,沱沱河全长375千米。长江自沱沱河开始,经青海、西藏、四川、重庆、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年平均流量高达31900立方米/秒。长江自楚玛尔河、沱沱河、尕尔曲、布曲、当曲五河汇合成一股后,称为通天河。通天河到达青海省玉树县以后,叫金沙江。在四川宜宾以下,始称长江。长江东流途中,接纳了大约700多条大小支流,其中,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赣江等为著名的支流(其中汉江最长)。整个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千米,比黄河流域面积大25倍,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5,平均年入海总水量达1万亿立方米。

长江流域是中国巨大的粮仓,产量几乎占全国的一半,其中水稻达总量的70%。此外,还种植其他许多作物,有棉花、小麦、大麦、玉米、豆类等。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和成都等城市都在长江流域。

长江中游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是已发现的长江流域第一座商代古城,距今3500多年。城邑和宫殿遗址壮观齐全,遗址、遗物、遗骸中明显反映了奴隶社会的阶级分群。属于商晚期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是我国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古铜矿。江西清江的吴城遗址是长江下游重要的商代遗址。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出土大量商代的青铜器、玉器、陶器,距今约3200多年,具明显的南方特色。这些遗存对于了解至今仍较为模糊的长江流域商代文化,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中华鲟长江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公布的资料显示,1998年全流域废水排放量为1139亿吨,2001年为1383亿吨,2005年为1842亿吨,短短7年的时间,废水排放量增加了70亿吨。长江干流岸边污染带累计达600多千米,岷江、沱江、湘江、黄浦江等支流污染严重,超过40%的省界断面水体劣于Ⅲ类水标准,90%以上的湖泊呈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长江生态系统也在不断退化,长江物种减少,保护工作紧迫而艰巨。“国宝”白豚难觅踪迹,长江鲥鱼不见多年,中华鲟、白鲟数量急剧减少。长江流域天然捕捞产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427万吨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的10万吨左右。

长江的主要污染状况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森林覆盖率下降,泥沙含量增加,生态平衡急剧恶化;枯水期不断提前;水质恶化,危及城市饮用水;物种受到威胁,珍稀水生物日益减少;固体废物严重污染,威胁水闸与电厂安全;湿地面积缩减,水的天然自洁功能日益丧失。如果这样的发展趋势得不到遏制并任其发展下去的话,专家们关于长江的危言也许用不了10年就会成为现实。

知识点生态平衡

在自然界中,不论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光、水、土壤、空气、温度等非生物成分所组成。每一个成分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过于剧烈地发生改变,都可能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如果某种化学物质或某种化学元素过多地超过了自然状态下的正常含量,也会影响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黄河

宽阔的黄河下游河面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摇蓝。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3平方千米。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位于巴颜喀拉山脉的雅拉达泽峰,海拔4675米,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旧孟津。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5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沿途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千万条溪川,形成滚滚洪流,浩浩荡荡奔腾5464千米,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

黄河含沙量居世界各大河之冠。据计算,黄河从中游带下的泥沙每年约有16亿吨之多,如果把这些泥沙堆成1米高、1米宽的土墙,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一碗水半碗泥”的说法,生动地反映了黄河的这一特点。黄河多泥沙是由于几千年来,许多地区滥垦、滥牧、滥伐等恶性开发,引起森林、草原和耕地的严重退化以及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引起的。其流域为暴雨区,而且中游两岸大部分为黄土高原。大面积深厚而疏松的黄土,加之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在暴雨的冲刷下,滔滔洪水挟带着滚滚黄沙一古脑儿地泻入黄河。由于河水中泥沙过多,使下游河床因泥沙淤积而不断抬高,有些地方河底已经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因此,黄河的防汛历来都是国家的重要大事。

奔腾的黄河20世纪50年代以前,黄河常发生泛滥以至改道的严重灾害。有历史记载的2000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有文字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大体经河北由今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称为“禹河故道”。自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改道起,至公元1855年改走现行河道,其间1128年以前,黄河走现行河道以北,由天津、利津等地入海,以后走现行河道以南,夺淮入海,灾害波及海河、淮河和长江下游约25万平方千米的地区。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惨重损失。1933年下游决口54处,受灾面积11万多平方千米,受灾人口达360多万人。1938年国民党政府炸开郑州以北花园口黄河大堤,淹死89万人,造成著名的黄泛区。

黄河下游的水患历来为世人所瞩目。历史上,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主河道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徙。洪灾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包括冀、鲁、豫、皖、苏五省的黄淮海平原,纵横25万平方千米。

近代历史上的1819年及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黄河下游的开封、陈留、中牟、兰考、武陟等地多次溃决、改道,冲毁农田村舍,民众损失不计其数。

经过科学家的多次勘察,反复研究,揭示了黄河河道改变的内在机理。原来,黄河从江苏入海改为从山东独流入海后,不再影响淮河和海河两大水系的水文变化。但对于黄河这样一条多泥沙的河流来说,下游局限于一个较窄的范围内流动,河床高悬于大平原之上,加上处于气候、水文长期波动变化最显著的中纬地带,黄河中、上游又流经土壤裸露、疏松的黄土高原产沙区,一旦出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便形成高含沙量洪水,有时最大洪峰输沙量可达60亿吨左右。当到达黄河下游时又因下游河道受海平面和大平原地势控制及河口延伸的影响,比降很平,输沙能力明显小于中、上游来沙量,河床淤积速度快于平常漫流时期。同时,因黄河下游长期形成上宽下窄的河道格局,黄河受山东丘陵山地阻挡出现的河道呈弯曲性过渡河段,突然到来的多泥沙特大洪水往往在此形成河道堵塞,河堤漫决,河流由此寻找新的低地形成河道。由此可见,河道淤积、河道高悬、河堤管理不善、洪峰通过能力不足是黄河改道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改造黄河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黄河两岸的水害逐渐减少,昔日的黄泛区变成了当地人民的美好家园。

淮河

淮河,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流域跨豫、皖、苏、鲁4省的182个县、市,面积约27万平方千米,有13亿人口,近2亿亩耕地。淮河流域本来是一个航运畅通、灌溉便利、两岸沃野千里的好地方,民间曾流传着“走千走万,比不上淮河两岸”的谚语。但是在1194~1494年间,黄河曾经先后两次决口,改道南下,抢占了淮河河道,与淮河合流共同东流进入黄海。在这期间,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把淮河的河床,特别是下游的河床,淤得高高的。可是到了1855年,黄河重新回到北面,流入渤海,而这时的淮河,因为黄河回到北面去了,水量少了,没有力量把淤积的泥沙冲走,原来淮河的出海河道就变成了一条干涸的高出地面的沙堤,堵塞了淮河的出海通道。从此以后,淮河就不能直接向东流入黄海,只能转弯抹角,向南流入长江,借道流入东海。

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山,东流经过河南、安徽,到江苏省注入洪泽湖,然后由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千米,流域总面积187万平方千米,它北面汇集了颍、涡、浍、沱等支流,南面又有许多水量丰富的支流加入。淮河长度虽只及黄河的1/5,水量却等于黄河的2/3。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冬春干旱少雨,夏秋闷热多雨,冷暖和早涝转变急剧。年平均气温在11℃~16℃,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增。最高月平均气温25℃左右,出现在7月份;最低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出现在1月份;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可达-20℃。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911毫米,总的趋势是南部大、北部小,山区大、平原小,沿海大、内陆小。流域南部大别山区淠河上游年降雨量最大,可达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部与黄河相邻地区则不到680毫米。东北部沂蒙山区虽处于本流域最北处,由于地形及邻海缘故,年降雨量可达850~900毫米。流域内5月15日至9月30日为汛期,平均降雨量达578毫米,占全部年降雨量的63%。

海河

海河,起自天津市西部的金刚桥,东至大沽口,注入渤海。全长70多千米。它的上游有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等5条河流和300多条支流。海河和这些支流,像一把巨型的扇子铺在锦绣大地,组成了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水系——海河水系。

海河水系所流经的地区西起太行山,东临渤海,北跨燕山,南接黄河。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都处在海河流域。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市和著名的工业城市天津市坐落在海河流域的东北部。全流域面积265万平方千米,人口7000多万。

海河水系大部分源于西面黄土高原的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上游山区支流多,坡度陡,源短流急;中游地势平坦,河水流速缓慢。海河的许多支流,从高原进入平原以后,为什么不继续东流单独入海,而是挤在一起由一个通道出海呢?这是因为海河流域南部属于黄河泛滥堆积的三角洲,泥沙堆积多,地势高,因而整个海河流域的地势南面高北面低,天津地区地势最低。海河水系的五大支流就在地势最低的天津地区集中起来,然后通过河道并不宽大的海河流入渤海。一条河流,支流这么多,过去出海口又只有一个,每当暴雨一来,各支流大量洪水同时涌入海河,海河就“吃不消”,于是河水破堤而出,发生泛滥。而且,海河各条支流带来很多泥沙,河道淤塞相当严重,加上黄河经常泛滥,侵夺和淤塞海河南部各支流,严重地削弱了海河的排洪能力。洪水一来,海河流域千里平原汪洋一片。

根据历史记载,从公元1368~1948年的580年间,海河流域水灾就有387次,旱灾407次,而且许多年份,还是水旱交替,重复受灾。在低洼地区,由于上游来的洪水和当地雨水没有出路,不仅庄稼被淹,年深日久又造成土地碱化,成了“春天白茫茫(土地盐碱),夏天水汪汪,种地难保苗,见碱不见粮”的苦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