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因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了很大发展。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郑国渠郑国渠郑国渠是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战国末年秦国开凿,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10年后完工。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千米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150余千米(灌溉面积号称4万公顷)。1985~1986年,考古工作者秦建明等,对郑国渠渠首工程进行实地调查,经勘测和钻探,发现了当年拦截泾水的大坝残余。它东起距泾水东岸1800米名叫尖嘴的高坡,西迄泾水西岸100多米王里湾村南边的山头,全长2300多米。其中河床上的350米,早被洪水冲毁,已经无迹可寻,而其他残存部分,历历可见。经测定,这些残部,底宽尚有100多米,顶宽1~20米不等,残高6米。可以想见,当年这一工程是非常宏伟的。
泾河从陕西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就进入关中平原。郑国渠充分利用了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点,在礼泉县东北的谷口开始修干渠,使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很自然地把干渠分布在灌溉区最高地带,不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可灌田4万余公顷。郑国渠开凿以来,由于泥沙淤积,干渠首部逐渐填高,水流不能入渠,历代以来在谷口地方不断改变河水入渠处,但谷口以下的干渠渠道始终不变。
印度河
印度河长2900千米,流域面积117万平方千米。发源于中国西藏高原的冈底斯山冈仁波齐峰北坡的狮泉河,流经克什米尔、巴基斯坦,注入阿拉伯海。在地貌上属先成河,主要支流有萨特累季河、奇纳布河、杰卢姆河、喀布尔河等。河流靠融雪水和季风雨补给。河流上游穿山过峡,水深湍急;进入平原,河面展宽,水流缓慢。中、下游出现许多分流,有的分流在旱季时干涸,有的分流在雨季时宽达20余千米。河流泥沙含量多,中、下游河床有的地方高出地面,河道不固定。原是重要航道,铁路修建后,只在下游干流通航小汽船。大部流经半干旱区,是两岸农田的重要水源。早在19世纪中叶就建有规模庞大的灌溉工程。目前,巴基斯坦在河流的干、支流上建有拦河坝2座,水渠8条和大量机井,利用河水及地下水发展农业。印度河流域发现的公元前2500年前的人类文化遗址,是世界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恒河
恒河源出喜马拉雅山南麓加姆尔的甘戈特力冰川,注入孟加拉湾,全长2700千米,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千米,河口处的年平均流量为251万立方米/秒;其中在印度境内长2071千米,流域面积95万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为125万立方米/秒。
恒河—亚穆纳河地区曾经森林密布。史实记载在16~17世纪,可在当地猎到野象、水牛、野牛、犀、狮和虎,现在除了鹿、野猪和野猫以及狼、胡狼和狐之外,其他野生动物已很少见,仅在孙德尔本斯三角洲地区还可以发现有一些孟加拉虎、鳄和沼泽鹿。在三角洲地区,鱼类均十分丰富,它是三角洲居民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恒河洗礼恒河虽算不上是很大的河流,可是在5亿多虔诚的印度教教徒心目中,它却是条“圣河”。神圣的恒河是他们永恒生命的象征。
多少年来,在恒河两岸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民,创造出了世界著名的印度文化。在占印度人口80%以上的印度教教徒心中,对恒河的崇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关于恒河,有着种种宗教传说。印度教教徒称恒河为“圣水河”,认为圣水可以延年益寿,又可洗刷自已祖先的罪孽,是“赎罪之源”。因此,印度教教徒一生中最大的宿愿就是到圣河边的圣地朝圣,以喝到无比洁净的圣水;到恒河沐浴,以洗刷自己的过失。
恒河在恒河与其主要支流朱木拿河交汇处的阿拉哈巴德城,每年举行一次为时两星期的庙会。每年的庙会在1月25日这一天达到高峰,人数之多世所罕见。印度的男女老少就有上千万人到这里来洗澡,其中包括著名的宗教领袖和政府官员。早在几天前,人们就在这里搭起供临时住宿的帐篷,沿河两岸绵延数十里,蔚为壮观。
该城每隔12年都要举行一次孔勃—梅拉节(圣水沐浴节),每到这天,成千上万的教徒从全国各地赶到这里。善男信女裹着黄布,扶老携幼,从沿河石阶缓缓走入恒河。他们浸在圣水之中,一面净身,一面顶礼膜拜。那些名门闺秀,乘着无底轿子,也泡在“圣水”之中净身。僧侣们一边半身浸于水中,一边还在诵经;岸上的信徒则闭眼合掌,一遍又一遍地祈祷,盛况空前。
恒河中游的瓦腊纳西(贝拿勒斯),被称为“圣城”,是印度教教会的中心,有1000多座庙宇。络绎不绝的朝圣者从全国各地涌来,汇成一股人流,纷纷到寺院去朝拜,它的盛况可同沐浴节相媲美。
恒河干流水道污染十分严重。因为恒河上每天有很多人沐浴和饮水,人们总以为会出现大规模的流行病,结果却很少发生这种事,而在一些支流区域有时却瘟疫蔓延,霍乱猖獗,这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恒河水不管怎样脏浊,人们依旧饮用它,对印度教教徒来说这是教规。他们一生喝的就是恒河水。印度教徒在每次祷告开始前,都要在祷告者头上洒上恒河水。虔诚的教徒还在吃东西前,在食物上洒上恒河水。教徒们常常到恒河去献花、献糖果和点燃油灯,表示对死去亲人的怀念。
恒河是南亚水量最丰富的河流,平均流量为每秒25100立方米,超过我国黄河的13倍多。恒河河水大部分由夏季季风降雨供给,一部分由喜马拉雅山脉上的冰雪融水供给。因此,河水水位从5月开始上涨,7~9月由于季风降雨达到最高水位,这个时期恒河的深度和宽度都达到平时的2倍。三角洲上洪水有时还由飓风形成,这种类型的洪水出现在10~11月,虽不经常发生,但一旦出现则可造成极大危害。恒河上游因为落差较大,侵蚀搬运作用很强,加上第四纪以来的地壳隆起,形成了恒河大平原。
恒河流经大面积人口稠密的农业地带,经济价值十分明显。自古以来,恒河水就用来灌溉农田,留下了复杂的渠道系统和众多水库。恒河自出山以后即可通航,航运意义很大。有趣的是,印度著名的地貌学家库兹推测,在恒河河床下面还有一条河,并提出,这条地下河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然后分为两支:一支在西孟加吉地下流动,另一条则在班克拉告地下流动。此推测被印度国家石油与天然气委员普查石油资源时所印证,在恒河河床深处,确实还流动着一条长达2000千米的地下河。
幼发拉底河
幼发拉底河是西亚最长、最重要的河流,全长2750千米。它发源于土耳其东部亚美尼亚高原,流经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离河口190千米处,与底格里斯河汇合,称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幼发拉底河的水源靠春季融化雪水和高原上春季降雨,以及大西洋气旋带来的冬季降雨,缺乏支流,河水来源甚少。上游每年3月开始涨水,5月达到最高水位,6月末以后水位又见降低。由于河水携带大量悬浮物质,在下游河段逐渐沉积下来,于是在波斯湾北部沿岸低地,冲积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今日这种沉积作用仍在继续进行。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曾使古代巴比伦王国和阿拉伯帝国盛极一时,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地区为争夺土地和石油资源发生过多次干戈,时有流血战争。现在有人认为,为争夺水资源则可能酿成新的冲突。
幼发拉底河近几十年来,随着中东地区总人口的成倍增长和各国工农业的发展,该地区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水资源日益不足。
受幼发拉底河之惠的是西亚三个大国: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拉克。
叙利亚用水的90%来自幼发拉底河,而该河在伊拉克境内则约占总长的46%,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重要的灌溉水源。叙利亚在幼发拉底河的中游建有塔夫拉水坝,还建有11个水电站,全国60%以上的电能依赖幼发拉底河的河水发电。
土耳其东南部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成为土耳其最落后的地区,政府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地区的贫困面貌,在20多年前制订了“安纳托利亚东部工程”计划,准备耗资560亿美元,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河源地带修建22座水坝,17座水力发电站,用于灌溉和发电。其工程的中心项目是阿塔图尔克水库,1981年开始动工,于90年代初竣工。1990年1月,土耳其为了蓄水,对幼发拉底河采取了长达27天的截流措施,使幼发拉底河的流量减少了90%。土耳其的这一行动,立即引起了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强烈不满和抗议。叙利亚官员说,由于土耳其的截流,叙利亚不得不动用“阿萨德水库”的水来保持安装在塔夫拉水坝上的8台涡轮机的运转。伊拉克农业部长曾提出抗议,要求土耳其闭闸最多不过2周时间,而且平时出水量不少于每秒700立方米,并且致函世界银行和阿拉伯发展银行,希望不要给这一工程贷款。由于土耳其截流,伊拉克40%的农田因干旱而歉收。
叶尼塞河
叶尼塞河上的桥梁俄罗斯第一大河——叶尼塞河,水量、水能资源均居首位,长度若以色楞格河为源也居首位。有两条源流,一是大叶尼塞河,一是小叶尼塞河。两河于克孜勒附近汇合后称叶尼塞河。叶尼塞河干流从南向北流,最后注入喀拉海的叶尼塞湾。流域面积258万平方千米,总落差1578米,平均比降041米/千米,河口多年平均径流量6255亿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1240万吨,年平均流量高达19600立方米/秒。从大叶尼塞河和小叶尼塞河的汇合处(在图瓦盆地中心的克孜尔城附近)算起,长3487千米;以大叶尼塞河为源,河长4086千米;若以小叶尼塞河为源,则河长4044千米;从色楞格河的源头(源自蒙古北部)起算,长5540千米。小叶尼塞河发源于唐努乌拉山脉,大叶尼塞河发源于东萨彦岭的喀拉·布鲁克湖。
湄公河
湄公河的上源是澜沧江,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海拔5000千米以上的高山区,进入中南半岛后,叫湄公河。澜沧江和湄公河总长约4500千米。湄公河长约2650千米,流域面积为65万平方千米,为东南亚最重要的国际河流。
峡谷中的湄公河湄公河大致由北往南,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和中国,注入南海。湄公河沿岸各国人民世代辛勤劳动,创造了古老而光辉灿烂的文化,流域内有著名的丹松石刻洞文化,洞里萨湖的西北面,有闻名世界的吴哥古迹。
湄公河的名称源自泰语“迈公”,意思是“众水汇聚之河”,或“众水之母”。引申起来,又有“希望之母”和“幸福之母”的意思。湄公河哺育了两岸的人民,带来了丰富的农、林、牧、渔资源,难怪人们对它具有深厚的感情了。
湄公河分为上、中、下游和三角洲四段。
从中、缅、老三国边界到万象,是湄公河的上游,长约1000千米。这一带地形起伏很大,形成许多激流和瀑布,沿岸长满葱绿的森林。开始300多千米,河身曲折而狭窄,多深邃的峡谷。经常出现悬崖峭壁,急流浅滩。山青水碧,人烟稀少,野兽出没,常有象群到河中戏水。往东,山势逐渐降低,但到了甘东峡谷,两岸又是悬崖插天,幽深的河谷只有在中午时才能见到太阳。过了琅勃拉邦,两岸又是一片原始森林,参天巨树高达50米以上,林间长满了稠密的竹子和羊齿植物。
从万象到巴色是湄公河中游段,长约700千米。在沙湾拿吉以上,地势平坦,河谷宽广,水流平静,全年可以通行200吨的轮船;沙湾拿吉以下,河谷穿越丘陵,有许多岸礁和浅滩,河床陡降,出现全河最长的锦马叻长滩,河水奔腾汹涌,波涛翻滚,急流总长85千米。
湄公河巨型鲶鱼
从巴色到金边是湄公河下游段,长约500千米,河流流经起伏不大的准平原海拔不到100米,河身宽阔多汊流。在一些残丘、小丘紧夹或横贯河道的玄武岩脉等地段,构成了许多险滩激流。老挝、柬埔寨边境附近的康瀑布宽达10千米,高21米,河水汹涌澎湃,是全河最大的险水段。桔井以下,湄公河展宽加深,水流缓慢,有许多沙洲、河曲和小湖沼。磅湛以下,原是一个海湾,经过泥沙长期沉积,成为古三角洲,海拔不到10米。最后,水体注入洞里萨湖。湄公河借助于洞里萨河与洞里萨湖连接起来,在洪水期河水从湄公河流入湖中,平水位时则由洞里萨湖流入湄公河,这样,洞里萨湖就成了一个天然水库,起着调节湄公河下游水量的作用。在这一带丘陵与平原上,有郁郁苍苍的橡胶林、咖啡园和胡椒园,田野上到处可见世界少有的糖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