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海湾的形状和位置都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就以杭州湾来说,在五六千年前,现在杭州湾所在的区域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当时的海湾位置要一直伸入到现在的杭州城一带。海湾的北侧是宝石山、葛岭,南侧是吴山、紫阳山等,西面是挺拔的南、北高峰。现在的西湖和杭州城当时都还淹没在一片碧波荡漾的大海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两侧泥沙不断堆积,沙土淤地不断向外向东推进延伸,海湾的位置也逐渐向东移动,最后形成呈大喇叭口似的海湾——杭州湾。
海湾不仅形态各异,而且大小差别也很大。有的海湾面积比海还大,如著名的孟加拉湾、墨西哥湾等。在航海交通等实际活动中,人们往往把海和海湾混为一谈,没有严格的区别。例如,墨西哥湾是海,但称它为湾;阿拉伯海是湾,又把它称为海。
延伸海底的大陆架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又叫“陆棚”或“大陆浅滩”。它是指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
它的范围自海岸线(一般取低潮线)起,向海洋方面延伸,直到海底坡度显著增加的大陆坡折处为止。陆架坡折处的水深在20~550米大陆架示意图间,平均为130米,也有把200米等深线作为陆架下限的。大陆架平均坡度为0度~07度,宽度不等,在数千米至1500千米间。全球大陆架总面积为2710万平方千米,约占海洋总面积的75%。陆架地形一般较为平坦,但也有小的丘陵、盆地和沟谷;上面除局部基岩裸露外,大部分地区被泥砂等沉积物所覆盖。大陆架是大陆的自然延伸,原为海岸平原,后因海面上升之后,才沉溺于水下,成为浅海。
大陆架是地壳运动或海浪冲刷的结果。地壳的升降运动使陆地下沉,淹没在水下,形成大陆架;海水冲击海岸,产生海蚀平台,淹没在水下,也能形成大陆架。它大多分布在太平洋西岸、大西洋北部两岸、北冰洋边缘等。如果把大陆架海域的水全部抽光,使大陆架完全成为陆地,那么大陆架的面貌与大陆基本上是一样的。在大陆架上有流入大海的江河冲积形成的三角洲。在大陆架海域中,到处都能发现陆地的痕迹。泥炭层是大陆架上曾经有茂盛植物的一个印证。泥炭层中含有泥沙,含有尚未完全腐烂的植物枝叶,有机物质含量极高。黑色或灰黑色泥炭可以作为燃料而熊熊燃烧。在大陆架上还能经常发现贝壳层,许多贝壳被压碎后堆积在一起,形成厚度不均的沉积层。大陆架上的沉积物几乎都是由陆地上的江河带来的泥沙,而海洋的成分很少。除了泥沙外,永不停息的江河就像传送带,把陆地上的有机物质源源不断地带到大陆架上。大陆架由于得到陆地上丰富的营养物质的供应,已经成为最富饶的海域,这里我国大陆架最南端的海角——三亚锦母角盛产鱼虾,还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储备。大陆架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它随着地球地质演变,不断产生缓慢而永不停息的变化。
大陆架有丰富的矿藏和海洋资源,已发现的有石油、煤、天然气、铜、铁等20多种矿产;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是整个地球石油储量的1/3。大陆架的浅海区是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生长发育的良好场所,全世界的海洋渔场大部分分布在大陆架海区。还有海底森林和多种藻类植物,有的可以加工成多种食品,有的是良好的医药和工业原料。这些资源属于沿海国家所有。
依据地形学与海洋生物学的意义,大陆架可再细分为内陆架、中陆架与外陆架。
在陆架外缘,其地形结构急剧改变,也就是陆坡的开始。除了少数例子外,陆架外缘几乎都坐落于海下140米处,这似乎也是冰川期的海岸线标记,当时的海平面比现代要低得多。
陆坡比陆架陡峭,其平均坡度为3度,介于1度~10度之间。大陆坡也常是水下河谷的终结。
陆基在陆坡之下、深海平原之上,它的斜度介于陆架与陆坡之间,既05度~1度之间,从陆坡开始向外延伸500千米,由浊流从陆架与陆坡夹带的厚厚沉积物所组成。沉积物从陆坡泄下,并在陆坡底下堆积,形成陆基。
知识点大陆基
大陆基又称“大陆隆”、“陆基”。是大陆坡坡麓附近各种碎屑堆积体的联合体总称。它一部分迭置在大陆坡上,另一部分覆盖着大洋底,一般分布在水深2000—5000米的地方,面积约有2000万平方公里,占海洋总面积55%,在无海沟分布的海区陆基发育较好。大陆基的坡度为1∶100~1∶700。它是由浊流和滑坡作用后在大陆坡坡麓处堆积形成的。大陆基的厚度很大,平均厚度为2000米,是海洋石油的远景区域之一。
分割海陆的海岸线
海水面与陆地面的分界线,称为海岸线。实际上,海水和陆地是以海岸为界的,海岸的沿长就是海岸线。由于海水的涨落以及风引起的海水的运动,海岸线会经常移动。通常人们把多年平均高涨时海水到达的界线,作为海岸线。
海岸线在地质史上,由于地壳运动及大范围的气候变迁,海岸线有过大范围的变化。据科学家研究,在距今7万~2万年这段时期,海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当时的海平面要比现在低100多米。因此那时的海陆分布和海岸线位置和现在完全不同。那时中国东部的黄海海底大部分是陆地,当时我国大陆和朝鲜、日本之间是连接在一起的。我国大陆和台湾岛、海南岛也都是一块完整的大陆。
因海岸自古至今一直在变化,所以有古海岸和现代海岸之分。海岸类型的不同,使海岸线也就不一样,有的蜿蜒曲折,有的起伏平缓。在山地海岸地区,海水长期冲刷岸边的山地、丘陵,形成许多陡峭险峻的崖壁,海岸线曲折,水深湾长,多为天然良港。在平原海岸地区,地面坦荡辽阔,海岸平直,海水较浅,可以建立盐场,围垦海涂,也是开发浅海资源的良好场所。我国海岸线绵长,北起中朝两国边界的鸭绿江口,南至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全长达18万多千米。这是我国的海防前线,也是对外联系的窗口。
南极与北极
一、极地之南极
南极洲又称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土著人居住的大陆。南极大陆被人们通常所说的南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南部水域)所包围,它与南美洲最近的距离为965千米,距新西兰2000千米、距澳大利亚2500千米、距南非3800千米、距我国北京的距离约有12000千米。南极大陆的总面积为139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和印巴次大陆面积的总和,居世界各洲第五位。整个南极大陆被一个巨大的冰盖所覆盖,平均海拔为2350米。南极洲是由冈瓦纳大陆分离解体而成,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陆。南极横断山脉将南极大陆分南极冰山成东西两部分。这两部分在地理和地质上差别很大。东南极洲是一块很古老的大陆,据科学家推算,已有几亿年的历史。它的中心位于南极点,从任何海边到南极点的距离都很远。东南极洲平均海拔高度2500米,最大高度4800米。在东南极洲有南极大陆最大的活火山,即位于罗斯岛上的埃里伯斯火山,海拔高度3795米,有四个喷火口。而南极洲面积只有东南极洲面积的一半,是个群岛,其中有些小岛位于海平面以下。但所有的岛屿都被大陆冰盖所覆盖。较古老的部分(包括有玛丽·伯德地南部、埃尔斯沃思地、罗斯冰架和毛德皇后地)有一由花冈岩和沉积岩组成的山系。该山系向南延伸至向北突出的南极半岛的中部。西南极洲的北部,即较高的部分是由第三纪地质时期的火山运动所造成的。南极洲的最高处——文森山地(5140米)位于西南极洲。南极大陆98%的地域被一个直径为4500千米永久冰盖所覆盖,其平均厚度为2000米,最厚处达4750米。南极夏季冰架面积达265万平方千米,冬季可扩展到南纬55度,达1880万平方千米。总贮冰量为2930万立方千米,占全球冰总量的90%。如其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大约60米。南极冰盖将1/3的南极大陆压沉到海平面之下,有的地方甚至被压至1000米以下。南极冰盖自中心向外扩展,在山谷状地形条件下,冰的运动呈流动状,于是形成冰川,冰川运动速度从100米~1000米不等。每年因断裂而被排入海洋巨型冰块则形成冰山。沿海触地冰山可存在多年,未触地冰山受潮汐与海流作用漂移北上而逐渐融化。南极素有“寒极”之称,南极低温的根本原因在于南极冰盖将80%的太阳辐射反射掉了,致使南极热量入不敷出,成为永久性冰封雪覆的大陆。南极仅有冬、夏两季之分。每年4~10月为冬季,11月~次年3月为夏季。南极沿海地区夏季月平均气温在0℃左右,内陆地区为-15℃~-35℃;冬季沿海地区月平均气温在-15℃~-30℃,内陆地区为-40℃~-70℃。前苏联的“东方”站记录到的南极最低气温为-883℃。南极气温随纬度与海拔的升高而下降。南极虽然贮藏了全球75%的淡水资源,但因其是以永久固态方式存在的,所以南极又是异常干旱的大陆,素有“白色沙漠”之称。南极年平均降雨量为120~150毫米,沿海地区为900毫米,内陆地区仅为50毫米。有些地区仅为20~30毫米。南极“西风带”是海上航行最危险的地区,在南纬50度~70度,自西向东的低压气旋接连不断,有时多达6~7个,风速可达85千米/小时。而自南极大陆海拔高的极点地区向地势低缓的沿海地区运动的“下降风”,风势尤为强烈,其速度最大可达到300千米/小时,有时可连刮数日。
南极洲原是古冈瓦那大陆的核心部分。大约在185亿年前古冈瓦那大陆先后分裂为非洲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大洋洲板块并相继与之脱离。大约在135亿年前非洲南美板块一分为二,形成了非洲板块与南美板块。大约在5500万年前大洋洲板块最后从古冈瓦那大陆上断裂下来飘然北上,于是只剩下了南极洲。东南极与西南极在地质上截然不同。东南极是一个古老的地盾,距今约30亿年。而西南极是由若干板块组成,在地质年龄上远比东南极年轻。
南极企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