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地球的变脸:天气与气候(地理知识知道点)
3005700000011

第11章 气候概说(4)

由于大陆和海洋热容量的差异,夏季大陆热于海洋,冬季则又冷于海洋。海陆的冷热变化影响了它上空的大气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气温越低,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就越高。所以,冬季亚洲内陆形成一个冷性的高气压,东方和南方海洋上形成热性低气压;夏季的情况正好相反,大陆上形成热性低气压,而海洋上形成冷性高气压。好比水会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高气压区的空气不断地流向低气压区,这就是中国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的主要原因。这种一年中风向发生规律性的季节更替现象,就称为季风。中国是世界上季风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

冬季风来自中高纬度的亚洲内陆腹地,那里太阳斜射,黑夜漫长,热量收入少而支出多,空气十分寒冷干燥。这种冷空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在有利的高空大气环流形势引导下就会向南爆发,北风呼啸南下,所到之处气温急剧下降,这就是寒潮。每年冬季中国总有好几次大幅度降温的强寒潮出现,较弱的寒潮就更多了。在这种频频南下的寒潮影响下,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普遍寒冷而干燥,成为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国家。例如,中国黑龙江省呼玛县与英国首都伦敦纬度相近,伦敦1月份平均气温为4℃左右,冬草长青,绿水常流,平均气温与中国上季风示意图海、杭州地区相仿,而呼玛县1月份却冷到零下29℃左右,遍地琼装玉琢,积雪深厚,宛若极地风光。

夏季风分为东南和西南季风两种。东南季风来自太平洋,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和南海,主要影响西南和华南地区,但有时西南气流也可长驱北上到达华中和华北地区,引起那里的暴雨。

经过广阔洋面的夏季风,给中国大陆带来了丰沛的雨水,所以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雨水集中在5—9月的夏半年里。例如,如果以三十个省会的平均数值代表全国的话,那么夏季6—8月三个月的雨量占了年雨量的一半以上(53%),5—9月五个月的雨量占了年雨量的3/4;而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三个月的雨量还不到年雨量的9%,10月至次年4月的七个月的雨量也只占年雨量的1/4。一般年份里,东南季风的前沿雨带(东南季风与大陆上北方冷空气之间的锋面雨带)于5月中旬在华南出现,6月中旬向北跃进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这里的梅雨季节。7月中旬,雨带第二次跳跃,迅速推进到淮河以北,使中国广大北方地区进入雨季盛期。8月下旬雨带开始返回南方,中国东部地区雨季迅速先后结束。中国各地雨季的早晚和正常与否,大都直接与上述季风的进退有关,一旦季风规律反常,就会出现较大范围的旱涝灾害。例如,1959年夏季,因为东南季风暖湿空气势力较强,它的前沿大雨带反常地迅速北上,使通常在初夏季节梅雨较多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发生了干旱,持续达两个月之久,1978年也是类似情况。而1954年夏季正好相反,东南季风被北方冷空气所阻,一直到7月下旬,大雨带还停滞在江淮流域,因而长江中下游流域出现了百年未见的大水。

中国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

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

中国最北的黑龙江省漠河镇,位于北纬53°以北,属寒温带气候;而最南端的南海南沙群岛最南部距赤道还不到4个纬度,属赤道气候,南北气候相差十分悬殊。

中国的气候分布

冬季,中国广大北方地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派壮丽的北国风光。1月平均气温黑龙江最北部冷到零下30℃左右,而两广、海南和福建省中南部地区平均气温却在10℃以上,树木花草终年长青,平原山区一片郁郁葱葱。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中南部和云南最南部地区更高达15~20℃以上,槟榔、椰树高插蓝天,随风摇曳,一片热带景象。南海诸岛最冷月多在22~26℃之间,更是中国终年皆夏的地方。

夏季,全国风向普遍偏南,北方太阳高度虽比南方稍低,但日照时间却比南方为长,所以南北气温差变小,全国气温普遍较高。南方广大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而黑龙江大部地区温度也可达20℃以上。因此,松花江畔、珠江两岸,一样都有游泳季节。

中国东西相差60个经度以上,西北内陆距海有数千千米之遥,加上重重山脉阻隔,所以,从东部太平洋上吹来的湿润东南季风已鞭长莫及,从南部印度洋上吹来的西南季风又受阻于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使这里成为中国雨量最少的地区。塔里木、柴达木和吐鲁番盆地等年雨量都在20毫米以下,沙漠中间甚至终年无雨。农业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和挖坎儿井引地下水灌溉。块块绿洲像串串珍珠般分布在盆地的边缘地区,成为沙漠干旱地区中最为富饶和人口最为密集的地方。

中国的年雨量从西北地区向东、向南逐渐增加。起自东北大兴安岭、止于西藏西南边境的400毫米等年雨量线,大致把中国分成西北和东南两半。东北长白山区年雨量可以多到800~1000毫米,是中国北方雨量最多的地方,汉水、淮河以南大都在1000毫米以上,东南沿海、台湾、海南岛的许多地方雨量还超过了2000毫米。中印边境东段有些地区年雨量在4000毫米左右,是中国大陆上雨量最多的地方。台湾的火烧寮平均年雨量达到6600毫米,是中国平均年雨量的冠军。

此外,地形和海拔高度对气候也有重大影响。一般说来,海拔每升高1000米,平均气温就要下降5℃左右(夏季大些,冬季小些)。中国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四五千米以上,这里的气温就是盛夏7月,很多地区平均也不到10℃,经夏霜雪不绝,寒气袭人,而同纬度的东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却正是夏日炎炎,流汗难眠的伏旱天气,平均气温高达29℃左右,对比十分鲜明。云贵高原海拔比青藏高原低,大致在1000~3000米,纬度也比青藏高原偏南,且东有乌蒙山等高大山脉阻滞东亚冷空气入侵,因而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比较温和。特别是海拔约1500米的云南中南部许多地区,更是冬暖夏凉,四季如春,昆明素有“春城”之誉。

四季如春的昆明

因为中国的寒潮冷空气主要来自北方,因此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便能阻滞冷空气南下,使山南山北冬季温差加大,甚至成为两个气候区域。例如,天山成为中国中温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则成为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就是低矮的南岭山脉,岭南岭北的温差也是很大的,古咏庾岭(在广东、江西之间,属南岭山脉)梅诗:“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枝指梅树,南指岭南,北指岭北),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四川盆地也是由于四周有高山围绕,盆地内冬季十分温暖,1月平均气温比东部同纬度高出3~4℃,所以,即使隆冬季节,亦遍地青绿,霜雪少见,几乎全年都是生长期,因此物产丰富,素有“天府之国”的称号。

山脉对于雨量的影响也是极其显著的。一般说来,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年雨量和雨日都逐渐增加。因此,天山北坡、祁连山北坡和阿尔泰山西南坡,山麓是荒漠,而山腰都有森林环绕。再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山麓平地夏季有伏旱现象,但千米以上高山降水却很丰富。山脉对降水的另一重要影响,是迎风坡雨量比背风坡要多得多。例如,面迎东南季风的长白山脉东南侧的宽甸县(丹东附近),年雨量高达12016毫米,而背风侧的沈阳只有7555毫米;太行山迎风东坡麓的石家庄年雨量5990毫米,而背风侧的太原只有4666毫米;喜马拉雅山南麓中印边境东段,因为面迎潮湿的西南季风,年雨量高达2000~3000毫米以上,但翻过喜马拉雅山脉,进入背风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就剧减到400毫米以下。全国最多雨的台湾火烧寮也正是面迎冬半年从东海上吹来的潮湿的东北季风的结果。

所以,如果归纳一下中国的冷热和雨旱的气候类型,那么从温度方面来说,青藏高原4500米左右以上地区四季常冬(按中国习惯,以五天平均气温≤10℃为冬,≥22℃为夏,10~22℃为春秋季),南海诸岛终年皆夏;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岭南两广则是长夏无冬,秋去春来;云南中南部地区四季如春。而其余广大地区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从雨旱方面来说,西北地区全年红日普照大地,而川黔许多地区则是“天无三日晴”的阴雨连绵天气,江南地区春雨伏旱,东北、华北和西南大面积地区则是春旱夏(秋)雨;台湾北端又是中国唯一冬季最多雨的地方。中国气候类型之丰富多彩,于此可见一斑。

优越丰富的气候资源

既然中国冬冷夏热,冬干夏雨,气温变化比较极端,雨水季节分布又不均匀,那么为什么还说气候资源优越丰富呢?

当然,冬冷对农业确有其不利的一面。比如冬季长了,植物的生长期要缩短;冬季冷了,作物越冬会更加困难,但是与冬冷相对立的夏热,却是十分有利的农业气候资源。例如,东北北部7月平均气温要比同纬度平均偏高4℃左右,西北干旱地区偏高更多。正是这可贵的夏热,使得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大都能够普遍种植喜热的水稻、玉米和棉花等高产粮棉作物,其分布之广,世界罕见。

吐鲁番的葡萄沟冬干夏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冬少雨夏多雨)的气候特点也有它巨大的有利方面。冬干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因为中国冬季中,作物或已收割,或者停止生长(越冬),就是正在生长的作物,因为冬冷,一般也并不需要许多水分。可是冬季风转化而成的夏季风,却给作物在旺盛生长、最需要水分的季节里带来了丰沛的雨水。这种雨热同季、水热共济的现象,是中国农业生产十分有利的气候条件。古诗说的“季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正是雨热同季可以使作物高产丰收、增加人民财富的意思。可是,在世界其他地区相当于长江以南的纬度(约30°~15°)上,由于高空有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大都是干旱沙漠地区,例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印度西北部的塔尔沙漠,澳大利亚沙漠,南非卡拉哈里沙漠等。可见,冬季风虽然给中国带来了同纬度上严寒和干燥的气候,但夏季风却使中国广大南方地区成为一个青山绿水、鱼米之乡的大绿洲。冬冷夏热、冬干夏雨,这个大陆性季风气候的优越性在这里展示得十分清楚。

当然,也应指出,就是干旱气候条件,也并非绝对坏事。中国西北地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这些也正是农作物高产的必要条件。因此,只要解决灌溉问题,这些形成干旱的不利气候条件就会立刻走向反面,转化成为十分有利的气候条件:作物有光有热又有水,从而粮棉高产,瓜果甜美。例如中国夏季最热的新疆吐鲁番盆地,那里长绒棉品质优良,特产无核葡萄干和哈密瓜都驰名中外。世界上凡有灌溉的沙漠干旱地区之所以都成为富饶的粮棉之仓,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因为海拔较高,夏温较低,不能种植水稻、棉花等喜热作物。但是,事实证明,在一定高度以下,春小麦在柴达木盆地,冬小麦在西藏中南部都生长良好,并创造了中国的高产记录,例如柴达木春小麦亩产已达到500千克,而西藏冬小麦亩产也已突破了400千克。

由于气候类型的多种多样,丰富了中国的动植物资源。中国种子植物达3万种以上,食用植物有2000多种,树木有2800多种,从热带雨林到寒温带针叶林均有;中国陆栖脊椎动物已知的已达1800多种。此外,中草药和贵重药材,棉花、大豆、油菜、甜菜、甘蔗、油桐、茶叶以及橡胶、咖啡、油棕、剑麻、可可、胡椒等适应不同气候的经济作物均可种植。中国品种繁多的动植物资源,不仅为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原料和粮食;并有大量产品外销,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满足人民的广泛需要。

中国的建筑热工能耗

在人类聚居比较集中的主要气候类型之间相比较而言,大陆性气候的自然舒适度比较低。由于中国的大陆性特征在全球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导致中国相当大的区域包括三北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等地区的采暖度日数或空调度日数都很高。在中国五个建筑热工气候区中除面积极小的温和地区(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外,建筑一般都有采暖或空调的要求,另有相当部分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北部和寒冷地区大部分既有冬季采暖要求,又有夏季制冷降温要求。这就导致中国的建筑热工能耗(包括采暖和制冷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绝大部分,且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采暖度日数是指室外日平均气温与采暖基准温度之差值与天数乘积之和,凡平均温度低于基准温度的均计入采暖度日数。国际上通常采用18度为基准采暖温度。空调度日数由采暖度日数的概念引申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