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地球的变脸:天气与气候(地理知识知道点)
3005700000003

第3章 天气概说(3)

风云三号代表了当前世界上气象卫星发展的最高水平。在观测动态范围、图像的层次、清晰度诸多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气团和锋概说

在前几节里,我们已经介绍了天气系统的形成、天气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天气预报等方面的知识。从这一节开始,我们将详细地介绍和天气相关的一些概念以及具体的天气现象,如气团、锋、锋面、风、降水等。

什么是气团

气团是指在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和稳定度等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气团的水平范围由数千米到数万米,垂直范围由数千米到十余千米甚至伸展到对流层顶。那么,气团是怎样形成的呢?气团形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要有大范围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面。如辽阔的海洋、无垠的大沙漠、冰雪覆盖的大陆和极区等都可成为气团形成的源地。下垫面向空气提供相同的热量和水汽,使其物理性质比较均匀,因而下垫面的性质决定着气团属性。在冰雪覆盖的地区往往形成冷而干的气团;在水汽充沛的热带海洋上常常形成暖而湿的气团。

二是必须有使大范围空气能较长时间停留在均匀的下垫面上的环流条件,以使空气能有充分时间和下垫面交换热量和水汽,取得和下垫面相近的物理特性。例如,亚洲北部西伯利亚和蒙古等地区,冬季经常为移动缓慢的高压所盘据,那里的空气从高压中心向四周流散,使空气性质渐趋一致,形成干、冷的气团,成为中国冷空气的源地。又如中国东南部的广大海洋上,比较稳定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形成暖湿热带海洋气团的源地。较长时间静稳无风的地区,如赤道无风带或热低压区域,风力微弱,大块空气也能长期停留,就能形成高温高湿的赤道气团。

在上述条件下,通过诸如辐射、乱流和对流、蒸发和凝结以及大范围的垂直运动等物理条件,才能将下垫面的热量和水分输送给空气,使空气获得与下垫面性质相适应的比较均匀的物理性质,形成气团。这些过程有的是发生于大气与下垫面之间的,有的是发生于大气内部。

气团的变性

气团在源地形成后,要离开它的源地移到新的地区,随着下垫面性质以及大范围空气的垂直运动等情况的改变,它的性质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例如,气团向南移动到较暖的地区时,会逐渐变暖;而向北移动到较冷的地区时,会逐渐变冷。气团在移动过程中性质的变化,称为气团的变性。

不同气团,其变性的快慢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气团,其变性的快慢还和它所经下垫面性质与气团性质差异的大小有关。一般说来,冷气团移到暖的地区变性较快。在这种情况下,冷气团低层变暖,趋于不稳定,乱流、对流容易发展,能很快地将低层的热量传到上层。相反,暖气团移到冷的地区则变冷较慢,因为低层变冷趋于稳定,乱流和对流不易发展,其冷却过程主要靠辐射作用进行。从大陆移入海洋的气团容易取得蒸发的水汽而变湿,而从海洋移到大陆的气团,则要通过凝结及降水过程才能变干,因此气团的变干过程比较缓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冬季影响中国的冷空气,都已不是原来的西伯利亚大陆气团,而是变性了的大陆气团。

气团在下垫面性质比较均匀的地区形成,又因离开源地而变性。气团总是在或快或慢地运动着,它的性质也总是在或多或少地变化着,气团的变性是绝对的,而气团的形成只是在一定条件下获得了相对稳定的性质而已。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中纬度,冷暖空气交替频繁,缺少气团形成的环流条件,同时地表性质复杂,很少有大范围均匀的下垫面作为气团的源地,因而活动在中国境内的气团,严格说来都是从其他地区移来的变性气团。

气团的分类方法

为了分析气团的特征、分布移动规律,气象学家常常对地球上的气团进行分类。分类的方法大多采用热力分类法和地理分类法2种。

热力分类法

气团按其热力特性可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2大类。凡是气团温度低于流经地区下垫面温度的,叫冷气团;相反,凡是气团温度高于流经地区下垫面温度的,叫暖气团。这里所谓冷、暖均是比较而言,至于温度低到多少度才是冷气团,温度高到多少度才是暖气团,则没有绝对的数量界限。一般形成在冷源地的气团是冷气团,形成在暖源地的气团是暖气团。

地理分类法

根据气团形成源地的地理位置,对气团进行分类,称为气团的地理分类。按这种分类法气团分成北极气团、温带气团、热带气团、赤道气团4大类。由于源地地表性质不同,又将每种气团(赤道气团除外)分为海洋性和大陆性两种。这样,总共分为7种气团。

什么是锋

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时,它们中间就有一个过渡区域,当这个过渡区域相当狭小时,就叫做“锋”。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的狭窄、倾斜过渡地带。因为不同气团之间的温度和湿度有相当大的差别,而且这种差别可以扩展到整个对流层。当性质不同的两个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交界面,叫做锋面。锋面与地面相交而成的线,叫做锋线。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所谓锋,也可理解为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团的交锋。由于锋两侧的气团性质上有很大差异,所以锋附近的空气运动十分活跃。空气在锋中有强烈的升降运动,气流极不稳定,常造成剧烈的天气变化。因此,锋是重要的天气系统之一。

锋是三维空间的天气系统。它并不是一个几何面,而是一个不太规则的倾斜面。它的下面是冷空气,上面是暖空气。由于冷空气比暖空气重,因而,它们的交接地带就是一个倾斜的交接地区。这个交接地区靠近暖气团一侧的界面叫锋的上界,靠近冷气团一侧的界面叫锋的下界。上界和下界的水平距离称为锋的宽度。它在近地面层中宽约数十千米,在高层可达200~400千米。而这个宽度与其水平长度相比(长达数百至数千千米)是很小的。因此,人们常把它近似地看成一个面,称为锋面。

锋的特点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气象学家发现锋有以下几个特点:

(1)锋面有坡度:锋面在空间向冷区倾斜,具有一定坡度。锋在空间呈倾斜状态是锋的一个重要特征。锋面坡度的形成和保持是地球偏转力作用的结果,但是一般锋面的坡度都很小。由于锋面坡度很小,锋面所遮掩的地区必然很大。如坡度为1%,锋线长为1000千米、高为10千米的锋,其掩盖的面积可达100万平方千米;由于有坡度,可使暖空气沿倾斜面上升,为云雨天气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

(2)气象要素有突变:气团内部的温、湿、压等气象要素的差异很小,而锋两侧的气象要素的差异很大。

①温度:气团内部的气温水平分布比较均匀,通常在100千米内的气温差为1℃,最多不超过2℃。而锋附近区域内,在水平方向上的温度差异非常明显,100千米的水平距离内可相差近10℃,比气团内部的温度差异大5~10倍。在垂直方向上,气团中温度垂直分布是随高度递减的,然而锋区附近,由于下部是冷气团,上部是暖气团,锋面上下温度差异比较大。

②气压场:锋面两侧是密度不同的冷、暖气团,因而锋区的气压变化比气团内部的气压变化要大的多。锋附近区域气压的分布不均匀,锋处于气压槽中,等压线通过锋面有指向高压的折角,或锋处于两个高压之间气压相对较低的地区,等压线几乎与锋面平行。

③锋附近的风:风在锋面两侧有明显的逆向转变,即由锋后到锋前,风向呈逆时针方向变化。

(3)锋面附近天气变化剧烈:由于锋面有坡度,冷暖空气交替,暖空气可沿坡上升或被迫抬升,且暖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水汽,因而,空气绝热上升,水汽凝结,易形成云雨天气。由于锋面是各种气象要素水平差异较大地区,能量集中,天气变化剧烈。所以,锋是天气变化剧烈的地带。

锋的分类方法

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及结构状况,气象学家把锋分为下列4种:

(1)冷锋: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气团被迫而上滑,锋面坡度较大。冷暖两方中,冷气团占主导的地位。

(2)暖锋:是暖气团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气团沿冷气团向上滑升,锋面坡度较小,冷暖两方中,暖空气占据主导地位。

(3)准静止锋:是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呈来回摆动,这种锋的移动速度很小,可近似看作静止。

(4)锢囚锋:是冷锋追上暖锋,将地面空气挤至空中,地面完全为冷空气所占据,造成冷锋后面冷空气与暖锋前部的冷空气相接触的锋面。如果前面的冷气团比较暖湿,后面的冷气团比较寒干,则后面的冷气团就楔入前面冷气团的底部,形成冷锋式锢囚锋;如果后面的冷空气不如前面的冷空气那样冷而干,则后面相对暖的冷气团会滑行于前面冷气团之上,形成暖式锢囚锋。

在冷式锢囚情况下,暖锋脱离地面,成为高空暖锋,位在锢囚锋之后面;在暖式锢囚情况下,冷锋离开地面,成为高空冷锋,位在锢囚锋的前面。

不同的锋带来的不同天气

锋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天气的变化。锋面天气是指锋附近的云、降水、风等气象要素的分布情况。不同类型的锋有不同的天气状况。下面我们就讲一讲不同类型的锋会带来什么样的天气。

冷锋和暖锋及其天气

冷锋天气

冷锋又分为两类:移动慢的叫第一型冷锋或缓行冷锋,移动快的叫第二型冷锋或急行冷锋。

第一型冷锋的锋面处于高空槽线前部,多为稳定性天气。这种锋移动缓慢,锋面坡度不大(约1%),锋后冷空气迫使暖空气沿锋面平稳地上升,当暖空气比较稳定,水汽比较充沛时,会形成与暖锋相似的范围比较广阔的层状云系。只是云系出现在锋线后面,而且云系的分布次序与暖锋云系相反。降水性质与暖锋相似,在锋线附近降水区内还常有层积云、碎雨云形成。降水区出现在锋后,多为稳定性降水。如果锋前暖空气不稳定时,在地面锋线附近也常出现积雨云和雷阵雨天气。夏季,在中国西北、华北等地以及冬季在中国南方地区出现的冷锋天气多属这一类型。

第二型冷锋天气模式是一种移动快、坡度大(1/80~1/40)的冷锋。锋后冷空气移动速度远较暖气团为快,它冲击暖气团并迫使产生强烈上升。而在高层,因暖气团移速大于冷空气,出现暖空气沿锋面下滑现象,由于这种锋面处于高空槽后或槽线附近,更加强了锋线附近的上升运动和高空锋区上的下沉运动。夏季,在这种冷锋的地面锋线附近,一般会产生强烈发展的积雨云,出现雷暴甚至冰雹、飑线等对流性不稳定天气,而高层锋面上,则往往没有云形成。所以,第二型冷锋云系呈现出沿着锋线排列的狭长的积状云带,好似一道宽度约有10千米,高达10多千米的云堤。在地面锋线前方也常常出现高层云、高积云、积云。这种冷锋过境时,往往乌云翻滚,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气象要素发生剧变。这种天气历时短暂,锋线过后,天空豁然晴朗。在冬季,由于暖气团湿度较小,气温不可能发展成强烈不稳定天气,只在锋线前方出现卷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等云系。当水汽充足时,地面锋线附近可能有很厚、很低的云层和宽度不大的连续性降水。地面锋过境后,云层很快消失,风速增大,并常出现大风。在干旱的季节,空气湿度小,地面干燥、裸露,还会有沙暴天气。这种冷锋天气多出现在中国北方的冬、春季节。

冷锋在我国活动范围甚广,几乎遍及全国,尤其在冬半年,北方地区更为常见,它是影响我国天气的最重要的天气系统之一。冬季我国大陆上空气干燥,冷锋大多从俄罗斯、蒙古进入我国北方地区,然后南下。从西伯利亚带来的冷空气与当地较暖的空气相遇,在锋面上很少形成降水。所以,冬季寒潮冷锋过境时,只形成大风降温天气。冬季时多二型冷锋,影响范围可达华南,但移到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后,常常转变为一型冷锋或准静止锋。夏季时多一型冷锋,影响范围较小,一般只达黄河流域,我国北方夏季雷阵雨天气和冷锋活动有很大的关系。

暖锋天气

暖锋的坡度很小,约为1/150。由于暖空气一般都含有比较多的水汽,且又是起主导作用,主动上升前进,在冷气团之上慢慢地向上滑升可以达到很高的高度,暖空气在上升过程中绝热冷却,达到凝结高度后,在锋面上便产生云系。如果暖空气滑升的高度足够高,水汽又比较充沛时,暖锋上常常出现广阔的、系统的层状云系。云系序列为:卷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云层的厚度视暖空气上升的高度而异,一般情况下可达几千米,厚者可达对流层顶,而且愈接近地面,锋线云层愈厚。暖锋降水主要发生在雨层云内,是连续性降水,降水宽度随锋面坡度大小而有变化,一般约300~400千米。暖锋云系有时因为空气湿度和垂直速度分布不均匀而造成不连续,可能出现几十千米,甚至几百千米的无云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