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神奇的宇宙空间探测器(神秘的太空世界丛书)
3006300000001

第1章 空间探测器(1)

星河灿烂,深空路遥。当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地球轨道飞行之后不久,人类向地外星球进军就提上了日程。现在,人类制造的宇宙探测器不仅为人类登上月球开辟了道路,而且已经遍访了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同时正在向太阳系外更遥远的星球跋涉。

人类对深空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影响。首先是利用航天技术的优势,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日地空间环境,例如考察高空辐射带、宇宙射线、太阳风等对地球上生态的影响;其次,开发太阳系资源,在月球、火星上建立永久性空间基地,甚至为向这些地外星球移民创造条件;再次,通过对各大行星形成的研究,考察地球形成的历史,探索生命的起源,同时发现更多的新天体,揭开宇宙演化的奥秘,寻觅宇宙人的踪迹等。第一个月球探测器进入太空30多年以来,人类已经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太阳系各个天体进行了广泛考察,获得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资料,加深了人们对太阳系空间的认识,甚至改变了过去长期建立起来的旧观念,并为进一步征服太阳系创造了条件。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盖天说”

资料显示,“盖天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宇宙结构学说。该学说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而地是方形的,酷似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所以,该学说又被称为“天圆地方说”。

虽然“天圆地方说”符合当时人们粗浅的观察常识,但实际上却很难自圆其说。比如方形的地和圆形的天怎样连接起来,就是一个问题。于是,天圆地方说又修改为:天并不与地相接,而是像一把大伞高悬在大地上空,中间有绳子缚住它的枢纽,四周还有8根柱子支撑着。但是,这8根柱子撑在什么地方呢,天盖的伞柄插在哪里,扯着大帐篷的绳子又拴在哪里?这些也都是天圆地方说无法回答的。

到了战国末期,新的盖天说诞生了。新盖天说认为,天像覆盖着的斗笠,地像覆盖着的盘子,天和地并不相交,天地之间相距8万里。盘子的最高点便是北极。太阳围绕北极旋转,太阳落下并不是落到地下面,而是到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就像一个人举着火把跑远了,我们就看不到了一样。新盖天说不仅在认识上比天圆地方说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对古代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空间探测器在新盖天说中,有一套很有趣的天高地远的数字和一张说明太阳运行规律的示意图——七衡六间图。古代许多圭表都是高8尺,这和新盖天说中的天地相距8万里有直接关系。盖天说是一种原始的宇宙认识论,它对许多宇宙现象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同时本身又存在许多漏洞。到了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等人通过精确的测量,彻底否定了盖天说中“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说法后,盖天说从此便破产了。

“浑天说”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它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呢?日月在东升以前和西落以后究竟停留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一直使古人困惑不解。直到东汉时,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提出了完整的“浑天说”思想,才使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

该学说认为,天和地的关系就像鸡蛋中蛋白和蛋黄的关系一样,地被天包在当中。浑天说中天的形状,不像盖天说所说的那样是半球形的,而是一个南北短、东西长的椭圆球。大地也是一个球,这个球浮在水上,回旋漂荡;后来又有人认为地球是浮于气上的。不管怎么说,浑天说包含着朴素的“地动说”的萌芽。

事实上,用浑天说来说明日月星辰的运行出没是相当简洁而自然的。浑天说认为,日月星辰都附着在天球上,白天,太阳升到我们面对的这边来,星星落到地球的背面去;到了夜晚,太阳落到地球的背面去,星星升上来。如此周而复始,便有了星辰日月的出没。

浑天说把地球当做宇宙的中心,这一点与盛行于欧洲古代的“地心说”不谋而合。不过,浑天说虽然认为日月星辰都附在一个坚固的天球上,但并不认为天球之外就一无所有了,而只是说那里是未知的世界。这是浑天说比地心说高明的地方。

浑天说提出后,并未能立即取代盖天说,而是两家各执一端、争论不休。但是,在宇宙结构的认识上,浑天说显然要比盖天说进步得多,能更好地解释许多天象。

另一方面,浑天说手中有两大法宝:一是当时最先进的观天仪——浑仪,借助于它,浑天家可以用精确的观测事实来论证浑天说。在中国古代,依据这些观测事实而制定的历法具有相当的精度,这是盖天说所无法比拟的。另一大法宝就是浑象,利用它可以形象地演示天体的运行,使人们不得不折服于浑天说的卓越思想。因此,浑天说逐渐取得了优势地位。到了唐代,一行等人通过大地测量彻底否定了盖天说,使浑天说在中国古代天文领域称雄了上千年。

“宣夜说”

资料显示,宣夜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卓见的宇宙无限论思想。它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到汉代则已明确提出。“宣夜”是说天文学家们观测星辰常常喧闹到半夜还不睡觉。据此推想,宣夜说是天文学家们在对星辰日月的辛勤观察中得出的。

不论是中国古代的盖天说、浑天说,还是西方古代的地心说,乃至哥白尼的日心说,无不把天看做一个坚硬的球壳,星星都固定在这个球壳上。宣夜说否定这种看法,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宇宙中充满着气体,所有天体都在气体中漂浮运动。星辰日月的运动规律是由它们各自的特性所决定的,绝没有坚硬的天球或是什么本轮、均轮来束缚它们。宣夜说打破了固体天球的观念,这在古代众多的宇宙学说中是非常难得的。这种宇宙无限的思想出现于2000多年前,是非常可贵的。

除此之外,宣夜说创造了天体漂浮于气体中的理论,并且在它的进一步发展中认为连天体自身,包括遥远的恒星和银河都是由气体组成的。这种十分令人惊异的思想,竟和现代天文学的许多结论不谋而合。

宣夜说不仅认为宇宙在空间是无边无际的,而且还进一步提出宇宙在时间上也是无始无终的、彻底的、无限的思想。它在人类认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可惜宣夜说的卓越思想在中国古代没有受到重视,几至于失传。

“地心说”

地心说是长期盛行于古代欧洲的宇宙学说。它最初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后来经天文学家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

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其中行星的运动要比太阳、月球复杂些:行星在本轮上运动,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运行。在太阳、月球、行星之外,是镶嵌着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再外面,是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动天。

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尽管它把地球当做宇宙中心是错误的,然而它的历史功绩不应抹杀。地心说承认地球是“球形”的,并把行星从恒星中区别出来,着眼于探索和揭示行星的运动规律,这标志着人类对宇宙认识的一大进步。地心说最重要的成就是运用数学计算行星的运行,托勒密还第一次提出“运行轨道”的概念,设计了一个本轮——均轮模型。按照这个模型,人们能够对行星的运动进行定量计算,推测行星所在的位置,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在一定时期里,依据这个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预测天象,因而在生产实践中也起过一定的作用。

中世纪后期,随着观测仪器的不断改进,行星位置和运动的测量越来越精确,观测到的行星实际位置同这个模型的计算结果的偏差,就逐渐显露出来了。

但是,信奉地心说的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是由于地心说本身的错误造成的,却用增加本轮的办法来补救地心说。起初这种办法还能勉强应付,后来小本轮增加到80多个,但仍不能满意地计算出行星的准确位置。这不能不使人怀疑地心说的正确性了。到了15世纪,哥白尼在持日心地动观的古希腊先辈和同时代学者的基础上,终于创立了“日心说”。从此,地心说便逐渐被淘汰了。

“日心说”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完整地提出了“日心说”理论。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地球也是一颗行星,它一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

日心说把宇宙的中心从地球挪向太阳,这看上去似乎很简单,实际上却是一项非凡的创举。哥白尼依据大量精确的观测材料,运用当时正在发展中的三角学的成就,分析了行星、太阳、地球之间的关系,计算了行星轨道的相对大小和倾角等,“安排”出一个比较和谐而有秩序的太阳系。这比起已经加到80余个圈的地心说,不仅在结构上优美和谐得多,而且计算简单。更重要的是,哥白尼的计算与实际观测资料能更好地吻合。因此,日心说最终代替了地心说。

在中世纪的欧洲,托勒密的地心说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因为地心说符合神权统治理论的需要,它与基督教会所渲染的“上帝创造了人,并把人置于宇宙中心”的说法不谋而合。如果有谁怀疑地心说,那就是亵渎神灵、大逆不道,要受到严厉制裁。日心说把地球从宇宙中心驱逐出去,显然违背了基督教义,为教会势力所不容。为了捍卫这一学说,不少仁人志士与黑暗的神权统治势力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付出了血的代价。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为了维护日心说,最终被教会用火活活烧死;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也因为支持日心说而被宗教法庭判处终身监禁;开普勒、牛顿等自然科学家,都为这场斗争作出过重要贡献。

“大爆炸说”

1929年,天文学家哈勃公布了一个震惊科学界的发现,这个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这样的结论:所有的河外星系都在离我们远去,即宇宙在高速地膨胀着。这一发现促使一些天文学家想到:既然宇宙在膨胀,那么就可能有一个膨胀的起点。天文学家勒梅特认为,现在的宇宙是由一个“原始原子”爆炸而成的。这是大爆炸说的前身。俄裔美国天文学家伽莫夫接受并发展了勒梅特的思想,于1948年正式提出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学说。

伽莫夫认为,宇宙最初是一个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由最基本粒子组成的“原始火球”。根据现代物理学,这个火球必定迅速膨胀,它的演化过程好像一次巨大的爆发。由于迅速膨胀,宇宙密度和温度不断降低,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化学元素(原子核),然后形成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气体物质。气体物质又逐渐凝聚成星云,最后从星云中逐渐产生各种天体,成为现在的宇宙。

这种学说一般人听起来非常离奇,不可思议。在科学界,也由于这个学说缺乏有力的观测证据,因而在它刚刚问世时,并未予以普遍的响应。

到了1965年,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使大爆炸说重见天日。原来,大爆炸说曾预言宇宙中还应该到处存在着“原始火球”的“余热”,这种余热应表现为一种四面八方都有的背景辐射。特别令人惊奇的是,伽莫夫预言的“余热”温度竟恰好与宇宙背景辐射的温度相当。另一方面,由于有关的天文学基本数据已被改进,因此根据这个数据推算出来的宇宙膨胀年龄,已从原来的50亿年增到100~200亿年,这个年龄与天体演化研究中所发现的最老的天体年龄是吻合的。由于大爆炸说比其他宇宙学说能够更多、更好地解释宇宙观测事实,因此愈来愈显示出它的生命力。

目前,大多数天文学家都接受了大爆炸说的基本思想,不少过去不能解释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它是最有影响、最有希望的一种宇宙学说。

“星云说”

太阳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仍然没有令人完全满意的答案。长期以来,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曾经提出过许多学说。其中,“星云说”是提出最早,也是在当代天文学上最受重视的一种学说。

最初的星云说是在18世纪下半叶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提出来的。由于他们的学说在内容上大同小异,因而人们一般称之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他们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行星。

星云说出现以前,人们把天体的运动变化看做是上帝发动起来的,称之为“第一次推动”。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说,用自然界本身演化的规律性来说明行星运动的一些性质,无疑对这种荒谬的观点是一个有力的打击,也为天文学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不过,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只是初步地说明了太阳系的起源问题,还有许多观测事实却难以用它来解释。所以,星云说在很长时间里陷入了窘境。直到本世纪,随着现代天文学和物理学的进展,特别是近几十年里恒星演化理论的日趋成熟,星云说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现代观测事实证明,恒星是由星云形成的。太阳系的形成在宇宙中并不是一个独特的偶然的现象,而是普遍的必然的结果。另外,关于太阳系的许多新发现也有力地支持了星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