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尔河是格拉兹的母亲河,蜿蜒流经整个城市。河面不算宽,但水流湍急,奔腾不息。2003年,格拉兹有幸入选欧洲文化城市之一,为纪念这一殊荣,当地政府新建了两座建筑:一座横卧在莫尔河中央,状如蜗牛,主体场地是一个小型艺术剧场。另一个建在河边上,一头连接一座长方形楼宇,一头悬空而卧,活像一个横飘着的巨大的胆囊,胆囊里边是一个大型文化展厅。这两个建筑的设计都非常大胆,体现了非凡的想象力。我不由得又联想到巴德奥斯镇的那个小丑来,想起了梦想的无限魅力。如今,这两个建筑又成了格拉兹新的旅游景点,与古城楼群交相辉映,蔚为壮观。
面对这两个奇特的建筑,我的思绪又飞向了美好的梦的境界。
2005年12月作于南昌三纬书屋
感悟狮城
在辽阔的南太平洋上,有一个袖珍小国。她真的很小,地不过60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过400万;她却是那样的醒目,就像一盏明亮的航标灯,闪烁在马六甲海峡,迎送着过往两大洋的船只;她又是如此神奇,在短短三十多年里,竟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无名小国一跃成为世界称羡的富强之邦。
她就是新加坡—一个以鱼尾狮为标志的美丽国家。
2004年春夏之交,我受中共江西省委派遣,来到新加坡,求学于南洋理工大学。时间虽短,但所见所闻所学所感,却如波浪之汹涌,不时在心海里击起澎湃的涛声。
感悟美的旋律
来到新加坡,你不能不慨叹她的美丽。这里虽然人多地少,寸土寸金,但车行其间,却丝毫不觉得拥挤,倒像是来到了无边无际的森林绿地。放眼望去,触目皆树,真是绿意葱茏,连绵不绝。那高高大大犹如伞盖的雨树,会给你遮挡住酷热的骄阳;那亭亭玉立笔直矗立的棕榈,会给你送来阵阵清凉。她们是那样的繁多而茂盛,漫山遍野,气势非凡。再看地面上,除了道路,几乎全被绿色覆盖,就连立交桥、人行天桥,甚至灯柱上、墙面上都布满了姿态各异的藤蔓花草,与横展如屏的树林互相呼应,再衬以极富乐感的楼群亭榭,有近有远,有高有低,有虚有实,构成了一个点、线、面与色彩斑斓交相辉映的魅力世界,美得浑然天成,妙不可言。车子宛如一条潜游在深深浅浅、层层叠叠、光彩斑驳的海底之鱼,穿行其间,怎不令人陶醉?
传说很久以前,苏门答腊一位王子出海旅游,不料遇到一阵大风,把他们的小船刮得晕头转向。数日后,小船漂到一个岛边。王子与随从们上了岸,心神未定,突然又见一个怪物,大头大脑大口大牙,一圈美丽的鬃毛围在脖颈间,后面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王子一行吓得撒腿就跑。后来当地土人比划着告诉他们,这是狮子,百兽之王。王子听说出狮子的地方必是好地方,于是便留在岛上居住下来。他问土人这里叫什么名字,土人说这个岛子上只有一个村子,叫“淡马锡”,岛子本身是没有名字的。王子想了想说,既然是出狮子的地方,那就叫“singapore”吧。从此以后,王子便领着土人在岛上开荒种地,捕鱼捉虾,建设着自己新的家园。
其实,真正使这个岛子变得美丽无比的,还是近几十年岛上数百万人民的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他们不以地小而不为,而是遵循“扬优避劣,以小搏大”的原则,硬是使一个弹丸之地变得令世人瞩目。时至今天,新加坡早已由过去的淡马锡荒岛变成了国际化大都会,这里已没有农村,整个国家就是一座城市。而透过这花园般的市容,我们不难感觉到新加坡人对家园、对生活的深挚之情,不难感受到开天辟地、白手起家的艰辛和伟大!
新加坡“花园城市”的美称,首先得益于政府的规划。新加坡人很早就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城市规划一定要有长远目光。如果凭当权者的意志,随意更改,就会把一个好端端的城市变成“四不像”,既耗费钱财,又令人生厌。因此,早在1955年,新加坡政府就制订了城市总规划图。1967年,政府又请来联合国的专家,帮助研究土地长期使用规划,称为“概念性规划”。这个规划费时长达4年,设计了环形加直线的城市发展方式,即以一个老城区为中心,周围呈环形分布15个卫星城,每个卫星城的人口约30—40万,然后再按不同特点,划分为55个规划区,就近设置工业、商业、文教卫生等体系,其间以高速公路、地铁、轻轨等快速交通路线相连接。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规划的期限长达50年,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任何人不得随便更改,只能依据形势的发展,每5年适当修订一次。考虑到土地价值的变化,每一次修订都要在前一次的基础上改进,同时要考虑已批准的发展项目和对区域的重新划分。这样,总规划图就为控制私有土地的使用、约束土地价格和征收发展费用提供了法定基础。
有了理想的规划,还得有相应的理念来推进。新加坡建设“花园城市”的理念源于上世纪60年代。1963年政府发起了植树运动,提出“把新加坡建设成一个干净而绿化的城市”的最新目标。1980年又明确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概念,设定了90年代实现“园中之城”的目标,使人们在享受富裕生活条件的同时,能拥有一个美丽、高雅的生活环境。1991年又发起了“绿化清洁”运动,从樟宜机场至市中心区道路两侧,全部实行美化,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美丽的热带都市,使她变成色彩缤纷,绿荫浓郁,遍布各种植物,集娱乐与自然环境于一体的公园,以满足人们社交活动的需求。为实现上述目标,新加坡政府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下决心划出相应的面积种植花草树木;建设大小公园337个,总面积近20平方公里;绿化土地标准由1953年的每1000居民0.1公顷,提高至2000年的每1000居民1.4公顷。每年新增绿地和维护管理的费用高达4亿新元(约合人民币20亿元)。目前全国已拥有将近3000公顷的自然保护区,现存约500公顷的树林,大约80种哺乳动物,300多种鸟类,60多种淡水鱼及110种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如今在新加坡,不论走到哪里,也不论天气多热,你很难见到蚊虫,而当你在草坪、公园散步,或是行走在人行道时,不仅能听到悦耳的鸟鸣,而且还不时有三五只野生小动物跳到你身边,与你嬉戏。千真万确,新加坡已成为世界公认的“花园城市”。
建设花园城市固然不易,要使花园城市永远绚丽夺目,与时俱进,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更是一个重大课题。新加坡政府对此深有思虑,他们依靠强有力的法制管理和人们自觉行动的有机结合,不断推进这一可持续发展的宏伟工程。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个法治国家,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了人们的行为,促进了环境的管理与改善。早在建国初期,新加坡就制定了三项立法,即规划法令、土地征用法和租金限制法,为政府的城建环保运作奠定了基础。全国环境管理方面的法规十分健全、配套,如水污染防治、空气污染防治、噪音污染防治、垃圾收集处理、绿化建设与管理、动物保护等,形成了完整的法律法规系统,为强化环境管理提供了依据。新加坡的执法相当严格,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轻则罚款,重则收回政府组屋、坐牢或处以鞭刑。在严格法治的同时,新加坡政府也十分注重全民的环境教育,以不断提高市民的素质,自觉为维护生存环境作出贡献。在新期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为环境工程捐款、为树木剪枝、为绿地修整等做法的报道。许多居民自觉在住宅周围做些绿化美化的工作,无论庭院、阳台甚至空调主机边上,都摆放了鲜艳翠绿的花草。还有不少学校、居委会、社会发展理事会等基层单位义务认养公园。正是全民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正是有全民环保的自觉行动,才使新加坡这个美丽的岛国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始终成为走在世界前列的建设和发展楷模。
追寻华人精神
在新加坡南部市中心地区,有一幢并不起眼的小楼,小楼为二层建筑,白墙黄瓦,拱门圆柱,地道的西洋风格。可一踏进院门,就令人肃然起敬。但见院子中央,小楼门前,巍然矗立着伟人孙中山的塑像,先生一身中式长袍,端坐于圈椅之上,手执书稿,凝视长空。这里就是“晚晴园”,又叫“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一个华人不能不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