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细节全书
3007000000017

第17章 做人从修身开始(16)

总之,每个人性格的差异都会在平常的各种反应和行为中表现出来。譬如说:同样受到训斥,有的人灰心丧气,有的人勃然大怒,有的人露出讨人喜欢的微笑,有的人认为丢了面子。另外,人们的经验、知识、智力和性格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人对工作能很快地适应,而且干得颇为出色,效率也很高;有的人对工作则不得要领,进展缓慢;有的人对于分配给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会感到束手无策,什么都要问人家,弄得周围的人不胜其烦;有的人则干起工作来充满了信心。人与人之间虽然如上所述存在着千差万别,可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谁都相信自己“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因此,首先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估价,对自己的估价如果太高,其他人不但不买你的账,有时反而会贬低你。自高自大很有可能遭到其他人的嘲笑。

那些善于与人打交道而获得成功的人,以及讨人喜欢、得到他人配合和帮助的人,其本身往往就是一个与人为善,能与大家同甘共苦的人。“要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这句话,是宗教上和哲学上所一贯提倡的,它无疑在任何时代和任何国家都适用,爱自己即自爱是人类的基本倾向,这是精神分析主张的。可是要把这种爱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从根本上说,人并不是独处于世,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只有在相互关联中才能显现。

男女老少,都生活在与他人的相互依存关系中。所以与所有人友好相处,无疑是十分愉快的。

所以,我们要做到承认与尊重他人的价值,这里所说的承认,是一种比接受和亲近周围的人的更为积极的态度。

我们可以在每个人身上都找到值得承认和可以非难的东西,习惯否定他人的人,看到的只有别人的缺点;习惯肯定他人的,则是努力在他人身上发掘值得承认的东西。只着眼于别人坏的方面的前者,他就只能发现别人的缺点和错误,而着眼于别人好的方面的后者,就能发掘出对方的优点和长处来。在这种“承认”的温和目光的注视下,人们就会将自己的其他方面陆续地暴露出来。面对那些肯于承认自己的人,谁都乐于做出加倍努力,以得到对方进一步的承认。

正如美国成功学家吉布林所说的,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要满足人们的这种愿望,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技巧。所谓承认,也就是从对方身上找出某些东西来加以肯定,并进行赞扬。

塑造成熟的个性,提升自我,影响他人,从而能够赢得周围人的依赖和尊重,营造如鱼得水的人际关系,拥有左右逢源的人生境界。

不要活在他人的价值观里

如果你追求的幸福是处处参照他人的模式,那么你的一生都会悲惨地活在他人的价值观里。

生活中的我们常常很在意自己在别人的眼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因此,为了给他人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我们总是事事都要争取做得最好,时时都要显得比别人高明。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人们往往把自己推上一个永不停歇的痛苦的人生轨道上。

事实上,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一定要压倒他人,也不是为了他人而活。人活在世界上,所追求的应当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自我的珍惜。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是否实现自我并不在于他比其他人优秀多少,而在于他在精神上能否得到幸福的满足。只要你能够得到他人所没有的幸福,那么即使表现得不高明也没有什么。在这方面,珍妮做得非常好。

有一天下午,珍妮正在弹钢琴时,她7岁的儿子走了进来。他听了一会儿说:“妈,你弹得不怎么高明吧?”

不错,是不怎么高明。任何认真学琴的人听到她的演奏都会退避三舍,不过珍妮并不在乎。多年来珍妮一直这样不高明地弹,弹得很高兴。

珍妮也喜欢不高明地唱歌和不高明地画画。从前还自得其乐于不高明地缝纫,后来做久了终于做得不错。珍妮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不强,但她不以为耻。因为她不是为他人而活,她认为自己有一两样东西做得不错,其实,任何人能够有一两样做得不错就够了。

假定你确实希冀从他人那儿得到认可,更进一步假定得到这种认可是一种健康的目标,脑子里装满这种假定后,你就会想到,实现你的目标的最好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呢?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你的脑子里就会想象你的生命中有这样一个似乎获得了大多数人认可的人。这个人是一个人什么样的人呢?他怎样行事呢?他吸引每个人的魅力何在呢?你的脑中这个人的形象也许就是一个坦率、不拐弯抹角的人,也许就是一个不轻易苟同他人意见的人,也许就是一个实现了自我的人。不过,出乎意料的是,他极少或没有时间去寻求他人的认可。他很可能就是一个不顾后果实话实说的人。他也许认为策略和手腕都不如诚实正直重要。他不是一个容易受伤的人,而是一个没有时间去想那些巧舌如簧和将话说得很有分寸之类的雕虫小技的人。

这难道不是一个嘲讽吗?似乎得到了生命中最多认可的人却是从不为他人而活的人。

下面的这则寓言也许很能说明问题,因为幸福无须寻求他人的认可。

一只大猫看到一只小猫在追逐它自己的尾巴,于是问:“你为什么要追逐你自己的尾巴呢?”小猫回答说:“我了解到,对一只猫来说,最好的东西便是幸福,而幸福就是我的尾巴。因此,我追逐我的尾巴,一旦我追逐到了它,我就会拥有幸福。”大猫说:“我的孩子,我曾经也注意到这些问题。我曾经也认为幸福在尾巴上。但是,我注意到,无论我什么时候去追逐,它总是逃离我,但当我从事我的事业时,无论我去哪里,它似乎都会跟在我后面。”

获得幸福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为别人而活,就是避免去追逐它,就是不向每个人去要求它。通过和你自己紧紧相连,通过把你积极的自我形象当作你的顾问,通过这些,你就能得到更多的认可。

当然,你绝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同意或认可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但是,一旦你认为自己有价值,值得重视,那么,即使你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可,你也绝不会感到沮丧。

在世俗观念中坚持自己的主见

“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因袭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我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这是最不盲从的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所讲的名言。这对喜欢强调“由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以增进人际关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大震撼。

也许,我们可以把爱默生的话作如下解释:“要尽可能由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假如成熟能带给你什么好处的话,那便是发现自己的信念及实现这些信念的勇气——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因素。

一些涉世未深的人,常常会害怕自己与众不同……无论是穿着、行动、言谈或思考模式,都尽量被自己所属的圈子认同。小孩喜欢与同年龄的人做相同的事,他们很在乎朋友或玩伴对自己的看法。他们需要被自己的同伴接受——这是他存在的最重要证据。当我们身处不熟悉的环境,又没有以往的经验可以参考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便是顺应一般人的标准——直到我们自己的经验和信心足以给我们力量,然后才能照着自己的信念和标准去做。

但是,就算是基本原则也有受到考验的时候。尤其是一些不随波逐流的人会提出改革——这便是文明进步的动力。比如:人们一向对行之有年的奴隶制度不敢贸然表示反对,直到有少部分前卫人士起来大声疾呼,最后才逐渐得到响应。此外,用酷刑逼供、剥削童工、不人道的刑罚、产品误示等等,实在不胜枚举。这些不合理的现象,一度为大部分人所接受,不曾提出质疑,直到有少部分人起来反对,并坚持到底,事情才有了转机。

要想不随波逐流也并不容易,至少不是件愉快的事。有时,甚至还有危险性。大部分的人宁愿顺应环境,躲在人群当中接受保护,对各种统治者的领导毫不质疑或提出反对——我们不敢做与众不同的事。但是,我们并没有体认到,这种安全其实是虚伪的。大众心理其实最脆弱,最容易被牵着鼻子走。像追求安全感一样,人们顺应环境,往往最后变成了环境的奴隶。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也还不曾自己独立思考过。自那以后,虽然也变得稍微懂得一点思考,但是所想的却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只是在一个劲儿囫囵吞枣地吸收着所读的书的内容,对于朋友们所说的话,也不斟酌是否正确,就一味地接受。与其费尽周折地去追究有真实意义的东西,倒不如顺其大溜来得省事,这就是很多人懒得思考的原因。由于那样,当发现自己拥有判断力时,已经被偏见误导了。虽然自己并未察觉,但是却养成了错误的想法,它已取代了对于真理的追求。

“要是我早点开始用自己的判断就好了!”这是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后的感叹。为了避免将来后悔,最好及早开始。当然,人的判断力不可能永远正确,或许也有失误的时候。不过,以失误最少者为指针,则是不变的方法。能够弥补这种失误的,就是看书和与人交往。可是,也不能过于相信这两者而囫囵吞枣。因为,这两者终究只是上天所赋予人的判断力之补助。而良好的判断力来自独立、深入的思考能力。

当一个人一旦立志自我思考,并开始尝试时,对事物的看法就会有惊人的改变。与过去用别人教的想法去看事情,以及把抽象的幻觉误当作真实的事物比起来,此时“我”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显得井然有序。

对于头脑里冒出来的想法,首先要重新评估一下,它是否真的是自己的意见。虽然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但养成用自己的头脑仔细思考事情的习惯是值得的。首先,你要把现在的想法一一加以检讨,想想看,是自己真的那么想,还是照别人告诉你的去想的?会不会是偏见或错误的信念?就从这些问题开始思考吧。如果没有偏见,希望年轻人能用自己的头脑,听听各种人的意见,想想看是对或错,或者有哪个地方不对,然后再综合各种意见,归纳出自己的看法。

也有人认为: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通常是一些古怪、喜欢哗众取宠或喜欢标榜“与众不同”的人。在这方面,爱默生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一向赢得人们的敬重。他在世的时候,有很多从事反奴隶制或其他种种改革运动的人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都遭到拒绝。爱默生当然同情这些运动,也都希望他们能做得很好。但他却不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精神与能力放到这些运动上面,因为那并不是他的专长。他非常坚持这个原则,即便因此遭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专家的时代。由于我们已十分习惯于依赖这些专家权威性的看法,因此便逐渐丧失对自己的信心,以致不能对许多事情提出意见或坚持信念。这些专家之所以能这么轻易地取代我们的地位,是因为我们让他们这么做。

大部分人都没有想到自己其实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专家——在他们自己本身、家庭或事业的世界里,他们做某些事,只不过是因为某些“专家”这么说,或因为那是一种潮流,跟着做也可以凑个热闹。

我们应该做的是:保持自己的真面目。有些事情和问题,应该保留自己的主见,大胆地告诉别人你到底想怎么样和你真实的态度。

做人不能人云亦云、附和随大流,要有主见和独立思考、判断能力,要有自己的是非标准和取舍尺度,活出真实的自己,活出个性的人生。

不为迎合他人而压抑自己的天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人的方式,都有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生活中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不能为别人的一席话而轻易改变自己。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老头带着儿子牵着驴去赶集,驴驮着一袋粮食。他们刚出门不远,道边便有人对老头说:“你真傻,为什么不骑着驴呢?”于是,老头便骑上了驴。可走不多远,又听到道边有人对他说:“这老头心真狠,他自己骑着驴,让儿子走着。”老头听后,赶紧从驴上下来,让儿子骑了上去。

可又走没多远,又有人对他们说:“这个孩子真不懂事,自己骑驴,让老人走着。”

儿子一听,赶快下了驴,让老头上去。没走到集上,又有人对他们说:“这两人心真坏,让驴驮着东西,人还骑上去。”

老头不得不又从驴上下来,连驴驮的粮食他也自己背上了。

老头没有主见,一味听信他人之言。故事到这儿肯定还没完,指不定过一会又有人笑他们傻,放着驴不用,人却背着粮食,再过一会还会有人说他们傻,放着驴不骑。总之,人没有主见,永远也不得安宁。

无独有偶,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毕,他拿到市场上去展出。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中作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法去试试。他又摹了同样的画拿到市场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赞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涂遍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笔画,如今却都换上赞美的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