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细节全书
3007000000041

第41章 做人从修身开始(40)

在生活中,一般做丈夫的都不擅长对妻子表现自己的关心。比方说,妻子上美容院改变发型时,明明觉得她“看起来年轻多了”,却不作任何表示,因而使妻子心里不满,觉得丈夫不关心自己。

不论是谁,都渴求拥有他人的关心。而对于关心自己的人,一般都具有好感。因而,若想获得对方的好感,首先必须积极地表示出自己的关心。只要一发现对方的服装或使用的物品有些微小的改变,不要吝惜你的言词,立即告诉对方。例如,当同事打了条新领带时,“新领带吧,在哪儿买的?”像这样表示自己的关心,绝没有人会因此觉得不高兴。

另外,在指出对方与往日的变化时,愈是细微和不轻易发现的变化,愈使对方高兴。不仅使对方感受到你的细心,也感受到你的关怀,转瞬间,你们之间的关系就会远比以前更亲密可信。

4.呼叫对方的名字

欧美人在说话时,常说:“来杯咖啡好吗?莱克先生”,“关于这一点,你的想法如何?莱克先生”,频频将对方的名字挂在嘴边。这种作风往往使对方涌起股亲密感,宛如彼此早已相交多年。其中一个原因是他感受到对方已经认可自己了。

在我们的社会里,晚辈直接呼叫长辈的名字,是种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平辈之间借着频频呼叫对方的名字,来增进彼此的亲密感,应是个非常有益于彼此交往的方法。

5.注意细节投其所好

有位朋友有个奇怪的习惯,总是把他人名片的背面写得密密麻麻。与其说他是为了整理人际资料或是不忘记对方,倒不如说是为了下一次见面做好准备。也就是说,将对方感兴趣的事物记录下来,再度见面时,自己就可提供对方关心的情报作为礼物。即使只是见过一次面的人,若能记住对方的兴趣,比方说是钓鱼吧,在第二次、第三次见面时,不断地提供这方面的知识或是趣事,借此显示自己对于对方的兴趣很关心,结果必然使对方产生很大的好感。

或许有些人会认为此种做法太过于功利主义。事实绝非如此。这种做法的确出于对对方的关心,更何况对对方也是真正有益的。借着经常保持此种姿态,结果必然能将一般通用的话题化为己身之物。换句话说,以长远的目标来衡量,此种做法能成为表现自我的有力武器,以此迅速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和信任。

要想使自己的说话能够吸引对方的注意力,打动对方,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要赢得对方的好感。说话显示你足够的真诚,满足他人的自尊心,对他人的细微举动表示积极的关心,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都是获得对方好感的有效方法。

抓住人心说话就能百发百中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年龄小的时候,总有父母、师长对我们的教导,长大一些又有朋友之间的交流,这都是谈心。谈心就是打开双方的心房,通过良好的沟通促进彼此的理解,让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谈心呢?不见得。你也许可以高谈阔论三两个小时而面不改色,却不一定会轻声细语地谈心,而这种方法有时候更适合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些谈心的原则。

首先,融洽关系,制造谈话的气氛。制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说句笑话,讲点让人高兴的事情,拉近了感情距离,效果就会好得多,哪怕煽情些也不伤大雅。

其次,要注意谈话的态度,要亲切自然,消除对方谈话的戒心。如果对立情绪较大,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暂时延缓谈话,或者“曲线交谈”,从另外的事入手。在亲切之余,要注意诚恳。

再次,谈话要有的放矢,目标明确,不能让对方感到无所适从。

最后,要注意选择方法,增强谈话的效果。一位哲学家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根据谈话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可以直接奔向主题,也可以迂回进行。

这些原则和方法的核心在于清楚地认识谈话对象,从谈话对象的角度去决定沟通的方式和内容,所谓“谈心要抓心”。

此外,说话还要动听入耳。因为,交流总是双向的,不论是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还是和别人随意交谈,除了说话的自己(说话人)以外,还有说话的对象(听话人)。为此,说话人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要看对象,从对象的不同特点出发,说不同的话,从而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达到说话的目的。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他从前的一位苦朋友从乡下赶来找他:“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庐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朱元璋听他说得好听,心里很高兴。回想起来,也隐约记得他的话里像是包含了一些从前的事情,所以,就立刻封他做了大官。这个消息让另外一个苦朋友听见了,就也去了。和朱元璋一见面,他就直通通地说:“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放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满把地抓豆子吃,却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送进嘴里。叶子梗在喉咙口,苦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嘴里一口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子里去了……”朱元璋嫌他太不会顾全体面,等不得听完就连声大叫:“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

两个人说的是同一件事,可是因为说话的方式不同,就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人们在社交生活的实践中,道理也是相同的。如何取悦你的谈话对象是很重要的原则,取悦你的谈话对象并不意味着一味趋附对方,而只是希望能够更好地达到交流的目的。

所谓“交人要交心,谈心要抓心”,说话其实就是心与心的交流和碰撞,说话时要考虑对方的心理倾向,与对方建立心灵上的交流。

沉默依然是金,少说话多倾听

沉默在人际交往中至为重要。《谈话的艺术》的作者、心理教授格瑞德罗解释说:“沉默可以调节说话和听讲的节奏。沉默在谈话中的作用就相当于零在数学中的作用。尽管是‘零’,却很关键。没有沉默,一切交流都无法进行。”

办事交往中,多听少说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你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少发表自己的意见,多听听他人的看法和评价,既可以获取一些独特的见解,又可赢得他人的好感;当对方发泄不满时你更应该闭紧嘴巴,听他尽情地倾诉,他会对你感激万分的。如果你插上一句,可能只会加深他的痛苦,尔后他必为失态而离开你。所以,保持沉默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沉默是人生的一种机智,也是社交的一种心机。当你不愿意和人交谈的时候,你可以选择沉默;当你不懂得怎么与人交谈时,你可以选择沉默;当一些社交难题难住了你的时候,你也可以选择沉默。

当然,正常的交流总是有来有往、有问有答的;如果一方只是一味地说,另一方只是一味地听,或者一方对另一方的话不置可否,沉默不语,这说明交流发生了故障。然而,有趣的是,有时候社交中出现的一些交际故障还得用沉默的方式才能解决。

为人处世,得方圆做人,其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社会经验,那就是:多听少说。要“多听少说”并不容易,这不违背自己的原则,只有时刻保持适当沉默,你的好人缘才会持久而稳固。

某机关一个女孩,平时话语不多,但与人聊天时常常面带笑容。后来,机关里来了一个好斗的女孩,很多同事在她的攻击下不是辞职就是调离。最后,矛头终于指向这位女孩。

一次,好斗的女孩抓住了这个女孩的把柄,立即点燃火药,进行攻击,谁知,那女孩只是默默笑着,一句话也没有说。最终,好斗的那个女孩主动鸣锣收兵,她自己反而气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之后半年,好斗的女孩自请调离。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一个事实:沉默的力量是何等的重要,面对如此的沉默,所有的语言力量都显得苍白。

沉默是个法宝,是因为沉默里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是肯定(不反驳不就是肯定吗),可以是否定(不表示赞同不就是否定吗),也可以是不表态(不肯定也不否定),甚至可以让对方捉摸不透。唯一不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正面发生冲突。

要知道,发生冲突是社交不折不扣的失败。办事交往中,多听少说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你与别人交谈之时,不能信口开河,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有时候要学会沉默,倾听别人的心声,适时找到合适的话题,与别人达到心灵上的相通,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至高境界。

常言道:“沉默不会使人后悔。”适时地保持沉默和倾听不仅是一种智慧,而且也有实际的好处。倾听在说话过程中必不可少。倾听越多,你就会变得越聪明,就会被更多的人喜爱,就会成为更好的谈话伙伴。

曲径通幽,说服要学会绕弯弯

无论是从心理上或是情感上,人们通常不太情愿接受别人的说教,正面说服、直言相劝,不容易打开对方的心门,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时如果换个方式,采用迂回出击的策略,旁敲侧击,向对方暗中点拨,可让对方豁然开朗,点头称是。

清朝著名才子纪晓岚很善于驾驭言语。

一次,乾隆皇帝想开个玩笑考验纪晓岚的辩才,便问纪晓岚:“纪卿,‘忠孝’二字作何解释?”

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为孝。”

乾隆立刻说:“那好,朕要你现在就去死。”

纪晓岚:“臣领旨。”

乾隆:“你打算怎么个死法?”

纪晓岚:“跳河。”

乾隆:“好吧。”

乾隆当然知道纪晓岚不可能去死,于是静观其变。不一会儿,纪晓岚回到乾隆跟前。乾隆笑道:“纪卿何以未死?”

“我碰到屈原了,他不让我死。”纪晓岚回答。

“此话怎讲?”乾隆疑问道。

“我去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他说:‘晓岚,你此举大错矣!想当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如此圣明,你为什么要死呢?你应该回去先问问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他跟当年的楚王一样是个昏君,你再死也不迟啊。’”

乾隆听后,放声大笑,连连称赞道:“好一个如簧之舌,真不愧为当今的雄辩之才。”

纪晓岚巧用“迂回出击”的技巧,在毫不损害乾隆面子的情况下,点出他的无理之处,一举令他折服。很显然,乾隆是根据纪晓岚提出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为忠”之论叫他去死,此令顺理成章。纪晓岚临阵进退皆无道理,只有迂回出击,方能主动创造契机,指出如果皇上承认自己是昏君,他就去死。而乾隆当然不可能承认自己是昏君,故纪晓岚很自然地也就把自己从“死”中解脱出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充分的不死理由。

公元前265年,赵国的赵太后刚执政不久,秦国便发兵前来进攻。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国提出必须以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才肯发兵相救。但是赵太后舍不得小儿子,坚决不允。赵国危急,群臣纷纷进谏。赵太后依旧坚决地说:“从今日起,有谁再提用长安君当人质,我就往他脸上吐唾沫。”大臣们便不敢再多说什么。

有一天,左师触龙要面见赵太后,赵太后认为触龙一定是为了劝谏此事而来,于是她便摆开了吐唾沫的架势。不想触龙慢条斯理地走上前,见了太后,关心地说:“老臣的脚有毛病,行走不便,因此好久未能来见太后,我担心太后的玉体违和,今天特地来看望。最近太后过得如何?饭量没有减少吧?”

太后答道:“我每天都吃粥。”触龙又说:“我近来食欲不振,但我每天坚持散步,饭量才有所增加,身体才渐渐好转。”

赵太后听触龙不提人质的事,怒气也渐渐消了。两人于是亲切、融洽地聊了起来。

聊着聊着,触龙向赵太后请求道:“我的小儿子叫舒祺,最不成才,可是我偏偏最疼爱这个小儿子,恳求太后允许他到宫中当一名卫士。”

太后赶紧问触龙:“他几岁了?”

触龙答:“15岁。他年岁虽小,可是我想趁我在世时,赶紧将他托付给你。”

赵太后听到触龙这些爱怜小儿子的话,深有同感,便忍不住与他闲谈。

太后说:“真想不到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呀!”

触龙说:“恐怕比你们女人更爱小儿子。”

触龙见时机已到,于是把话题深入一步,说:“老臣认为太后爱小儿子爱得不够,远不如太后爱女儿那样深。”

太后不同意触龙的这个说法。

触龙解释道:“父母爱孩子,必须为孩子作长远的打算。想当初,太后送女儿远嫁燕国时,虽然为她的远离而伤心,可是又祈祷她不要有返国的一日,希望她的子子孙孙相继在燕国为王。太后为她想得这样长远,这才是真正的爱。”

太后信服地点了点头。触龙接着说:“太后如今虽然赐给长安君许多土地、珠宝,但若不使他有功于赵国,太后百年之后,长安君能自立吗?所以我说,太后对长安君不是真正的爱护。”

触龙这番话说得赵太后心服口服,同意给长安君准备车马、礼物,送他去齐国当人质,并催促齐国出兵。齐国很快就出兵解了赵国之围。

触龙说服赵太后的方法,便是运用曲径通幽、以迂为直策略的典范。

英国军事家哈利也曾说过:“在战略上,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

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若既不能速战速决迅速找到最佳突破点,又无法正面与其交锋打消耗战,那么不妨绕绕弯,“曲线救国”,曲径通幽。

赞美犹如花香,芬芳而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