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从故事中学会诚实守信(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3009400000014

第14章 诚实治学追求真理(1)

孔子不懂不装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孔子博学多才,他常常带着弟子周游各国讲学。

一个炎热的夏天,孔子带着弟子子路,乘坐一辆马车,前往齐国讲学。马车过了几座桥,拐过了几道弯,停在了三岔路口的大槐树下。树下有一村翁在卖茶水。他看到马车停下来,就招呼他们喝茶。

孔子下了车,走到村翁面前,很有礼貌地打听去齐国的路。村翁认出了孔子,拿起大碗茶递给孔子和子路,说:“先生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说得对极了,世上的学问,一个人不能都了解,要了解它,就必须学习,不耻下问。”孔子子说:“是的,就拿种地来说,我不如农夫;盖房,我不如泥瓦匠;做家具,我不如木工。”

孔子不但教育学生树立诚实的学习态度,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有一回,孔子到齐国去,路上看见两个小孩正在辩论问题。这两个孩子各自坐在一块石头上,就像真正的学者一样,认真地争论着什么。

孔子看了,觉得挺有趣,就对跟在身后的子路说:“咱们走了大半天,也该休息一下了。过去听听孩子们在辩论什么,好不好?”

子路撇了撇嘴说:“两个黄毛小子能说出什么正经话来?”

“掌握知识可不分年龄大小。有时候,小孩子讲出的道理,比那些愚蠢自负的成年人要强得多呢!”

子路听出孔子话里有话,脸红了一下,不敢再说什么,只好别别扭扭地跟着孔子走了过去。

来到树下,孔子站在一边,认真地听了一会儿。他看两个孩子各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就问:“你们在争些什么呀?”

两个孩子瞥了孔子一眼,没顾上理睬他,仍然争论他们的问题。

子路在一边生气了,他喝道:“你们这两个毛孩子,真没有礼貌!孔老夫子问话,你们怎么睬都不睬?”

孔子止住子路,和蔼地说:“我叫孔丘,是鲁国人,看见你们争辩得这么热烈,也想参加进来,你们看可不可以呀?”

其中一个孩子站起来说:“噢,原来你就是那个孔夫子呀,听说你很有学问。好吧,就请你来给我们评一评,看谁说得对。”

另一个孩子也跳起来说:“对,让他来评评,肯定是我说的对!”

孔子笑着说:“你们别着急,一个一个讲。”

先前那个孩子说:“我们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我说是早上近,他说是中午近。你说说是准对呢?”

孔子认真地想了一会儿说:“这个问题我过去没有考虑过.不敢随便乱说。子路,你能回答吗?”

子路在老师面前不敢信口开河,只好也老实地摇了摇头。

孔子转过脸来对两个孩子说:“还是先请你们把各自的理由讲一讲吧。”

第二个孩子抢着说:“我先说,早上的太阳凉飕飕的,一点也不热;可是中午的太阳却像开水一样烫人,这不就说明早上太阳远,中午太阳近吗?”

第一个孩子接过来说:“他说得不对,你看,早上的太阳又大又圆,就像车顶上的篷盖那么大;可到了中午,太阳就变小了,顶多也不过一个菜盘那么大。谁都知道:近的东西大,远的东西小。所以,当然是早上的太阳离我们近了。”

说完,两个孩子一齐看着孔子,说道:“好了,现在我们的理由都讲过了,你来评评谁对吧。”

这下子,可把孔子难住了,他反复想了半天,还是觉得两个孩子各自都有道理,实在分不清谁对谁错。于是他老老实实地承认:“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以后我向更有学问的人请教一下,再来回答你们吧。”

两个孩子听后哈哈大笑起来:“人家都说孔夫子是个圣人,原来你也有回答不了的问题呀!”说完就转身跑去玩耍了。

子路望着他们的背影,不服气地说:“您真应该教训他们一顿!两个小毛孩子,您随便讲点什么,就能把他们镇住。”

孔子说:“不,如果不是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不懂,我们怎么能听到这一番有趣的道理呢?在学习上,我们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只有抱着这种诚实的态度,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这一点,你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司马迁写《史记》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

司马迁(前145~约前86),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10岁时,跟随当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到京都长安,开始诵读古文。20岁开始漫游,几乎走遍全国各地。考查了一些名山大川、历史古迹,访问了一些遗闻旧事,收集了丰富的史料,广泛地接触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丰富了文化素养和生活经验。38岁时,继承父业,被任为太史令,得尽读史官所藏图书、秘籍、档案及各种史料。42岁时,开始撰写《史记》。47岁时,李陵深入匈奴,因众寡悬殊,后继无援,兵败被俘,投降匈奴。他为李陵辩护,说了几句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被捕入狱。第二年被处宫刑,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他忍受了这奇耻大辱。两年后出狱,被任为本来由宦官充当的中书令,他更加发愤著书,55岁时,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划时代的巨著。

司马迁写《史记》,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个朋友前来探望,两人寒暄了几句后,司马迁便又伏案书写,手不停挥。朋友就拿起司马迁写好放在一旁的书稿,读了起来……那位朋友读着《李广列传》,见司马迁在传记里描写李广退敌、脱险、射虎,件件写得神采飞扬,维妙维肖……字里行间,充满了敬佩之情。

朋友读完后,说:“你那么爱戴李广,为什么还写这个呢?”司马迁停住笔,凑过来一看,原来朋友是指他在文中写了李广公报私仇等缺点,司马迁还没回答,朋友又开口了,他说:“这样写将军的缺点,流传后世,岂不有损将军的形象吗?”

“我写的是历史,信,是第一条,怎能以个人爱憎去歪曲历史真相呢?”司马迁反问道。

“啊,原来如此!”朋友明白了。果然,司马迁同情项羽,却也详细地写出了项羽必然失败的命运;司马迁厌恶刘邦,但也写出了他必然成功的条件。朋友点点头,望着正在写作的司马迁,暗暗称赞:“他真是一个忠实的人啊!”吴兢至诚不改史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朝史学家。

武则天时,吴兢进入史馆,负责编纂国史。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忠于史实,不畏权势。

唐中宗时,吴兢和史学家刘知几合作,撰写了《则天皇后实录》。有一件史实是这样的:武则天晚年有两个宠臣一个叫张宗昌,一个叫张易之,二张依仗武则天的宠爱,横行霸道。宰相魏元天死后,魏元忠建议武则天不该留二张在身边。二张知道后,对魏元忠恨之入骨,密谋诬陷魏元忠有谋反之意。武则天听信了谗言,将魏元忠逮捕入狱。张宗昌又暗中诱逼凤阁舍人张说出堂作证,说事成后,提拔他。张说只得答应了。同僚宋璟对张说说:“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万万不能伙同小人陷害忠良啊!”在同僚的激发下,张说在朝堂上言道:“臣确实没听魏元忠有此言,是张昌宗逼我作证的。”魏元忠才得以免死。

吴兢对这件事,直言不讳,如实做了记载。

张说担任了宰相。看到那段史实,感到很难堪,认为有损自己形象,就动了改史的念头。

一天张说去国史馆,翻阅国史,假装说:“刘知几这人太不随和了,故意让我难堪!”实际他明明知道是吴兢写的。吴兢听了,立刻站了起来,说:“是我写的,史稿尚在,你不能错怪死去的刘知几!”史官们惊得变了脸色,吴兢毫不畏惧,仍坚持如实记载。

吴兢不畏权势,尊重史实的精神,永远值得称颂。

陈寿实写“诸葛亮传”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陈寿是中国晋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

一天,他在书房里写《三国志》。刚写下“诸葛亮传”几个字时,表叔看他来了。在和表叔的谈话中,陈寿知道了一段史实:陈寿的父亲原是诸葛亮部下的一名将领。有一次因处事不当,受到诸葛亮的处罚,并且以军法处理。陈寿父亲受处分以后,精神受到打击,从此萎靡不振,郁郁寡欢,身体越来越坏,最后忧郁而死。听完这段史实,陈寿说:“诸葛亮纪律严明。父亲有错,改正就是,怎么想不通呢?”

“你还为诸葛亮辩护,真是不孝之子。你自己又怎样呢?虽有才学,但几次考试都受到宦官的阻拦、迫害,想必你也记得吧!”

说到自己,陈寿有直接感受,可是,这跟写诸葛亮传毫无关系。陈寿说:“咱们家的事与诸葛亮的为人怎么能混在一起呢?”

“为什么不能混在一起?”表叔生气地说,“如果我表兄在世,他不会让你写诸葛亮传的。”当表叔有些消气时,陈寿说:“表叔,你说说,诸葛亮这个人,对汉朝忠心耿耿,一心扶助汉主。他严于律己,失街亭斩马谡后,自己要求降三级。他足智多谋,就拿空城计来说,没有一定的胆量是不行的。他的一生,百战百胜,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表叔听了陈寿的话后,觉得也有道理,但他不承认,只说:“你好好想想,我还有事。”就推托走了。表叔走后,陈寿反复思考了他的话,理清了写作思路。

第二天,陈寿的同窗好友来了。陈寿把自己想写诸葛亮的心情,以及表叔的话,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听听朋友的看法,朋友含蓄地说:“你是一个历史学家,是在写历史,而不是写家史。汉朝司马迁写《史记》时,他尊重史实,公正地评判历史事件和人物,不夸张,也不抹杀。所以,人们把史记看成是一部光辉的历史名著。”

朋友的一席话,打开了陈寿的心扉,陈寿想:我是一位史学家,要做到诚实无私,像司马迁那样,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而不能感情用事。思想通了,陈寿拿起笔,一气呵成,写完了《诸葛亮传》。后人说:《诸葛亮传》在《三国志》中,是一篇最好的文章。皇甫绩自愿挨打子张问行。子曰:“有忠信,行笃敬,虽蛮夷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论语·卫灵公》

皇甫绩是隋朝时的一位名臣。他自小丧父,跟着母亲到外祖父家居住,与表哥、表弟一起学习、玩耍。

小皇甫绩很聪明,读书、写文章,他的表哥表弟都不如他,常常受到外祖父的表扬。皇甫绩喜欢下象棋,但下不过表哥,他不服输,私下里反复琢磨。

一天,皇甫绩要和表哥下棋,比比高低。表哥看看天,太阳已经偏西了,说:“该上课了,以后再下吧!”表弟也说:“耽误学习,爷爷会不高兴的。”但皇甫绩苦苦哀求,表哥有些过意不去,想:皇甫绩从小丧父,跟姑妈回来,爸爸和爷爷都说,凡事要让着他,不要惹他生气。想到这里,说:“好吧!咱们快点下完棋就上课,别让老师等咱们。”

于是,他们三人就到谷仓里下棋,不知不觉地错过了上课的时间。

外祖父知道了,生气地把他们三人叫到客厅责问,说:“你们知道自己错了吗?”“知道,我们耽误了学习。”表哥先认了错。

“外公,这事是我的主意,与表哥无关!”皇甫绩说。

“你表哥比你大,他应该懂得。你小,父亲又死得早,跟着他混是没出息的。”爷爷说完,狠狠地打了表哥30大板作为惩罚,并命他把落下的课立即补上。

事后,皇甫绩深感内疚,但又不知该怎么办好。他向母亲认了错。母亲对他说:“你知错就好,做人一定要诚实,有错勇于认错,勇于改错,才是一个好孩子。”

第二天,皇甫绩去找表哥道歉,并请求表哥代替外公打他30大板。表哥听后,哈哈大笑起来,说:“事情已经过去了,以后不要再犯就是了,挨打的滋味是不好受的。”

皇甫绩急了,说:“表哥,如果你希望我长大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你就给我一个改错的机会吧。这次下棋明明是我的错,我欺骗了自己,而挨打的却是你,我现在知错,要改错,而你又不愿意我改,这样下去,会造成今后的大错的,请表哥三思!”

表哥觉得皇甫绩的话有道理,就顺手拿起树枝轻轻地打了皇甫绩几下。

皇甫绩说:“表哥,这样不疼不痒等于没打,也让我下不了改的决心。外公怎样打你,你就怎样打我!”说完,他趴在凳子上,让表哥狠狠地打了他30大板。

打完后,皇甫绩爬起来说:“这才是我的好表哥,有罪同受嘛!”

外公听说此事,对皇甫绩的母亲说:“这孩子真诚实,将来会有出息的。”晏殊诚实无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礼记·中庸》

北宋时,一个竹篱笆围成的院子内,有几间瓦房被绿树环抱着,屋内传出一阵阵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只见教书的老先生停止朗读,放下课本,一脸笑容地和孩子们猜起了谜语,孩子们拍着桌子叫好,只有晏殊还在看书。孩子们一连猜出了几个简单的谜底后,就遇到难题了,硬是把晏殊拖了过来。由于晏殊平时对周围事物观察仔细,不少谜底都被他一一揭穿,获得了老先生的连连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