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从故事中学会诚实守信(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3009400000009

第9章 守信践诺不避险阻(2)

第二天,范式辞别了郡守,郡守再三挽留不住,心中十分惋惜。因为,范式这一走,不但提升职务的事吹了,而且连功曹的官职也要丢掉。范式哪里顾得了这许多,他借了匹快马,日夜兼程地向汝南郡赶去。途中正遇上张劭派来向他报信的人。他一听这消息,当时就口吐鲜血晕了过去。醒来之后,范式买了白马素车和奔丧用的物品,亲自驾车飞奔而来。

一路上,人们都看见这辆飞奔的丧车。白色的马,白色的车,车上的人穿着麻衣,身披白练,不断抽打着马儿飞跑。

可是,就在范式赶到的头几天,张劭已经去世了。老母亲记着儿子的嘱咐,一连等了范式三天,后来实在不能再等,只好把丧事办了。到出殡的这天,当地仰慕张劭名声的人都赶来了,送殡的队伍少说也有上千人。说来也怪,那辆载着张劭灵柩的马车走到村口大树下时,车轮突然陷进一个土坑,任凭众人死命往外拉,车也是纹丝不动。张劭的母亲哭倒在灵车上说:“儿啊,娘知道你的心愿,可是,山阳郡离这里千里之遥,巨卿实在是赶不到啊!”

正在这里,远处一辆白色马车飞奔而来,张母回首一望,说道:“这一定是山阳郡范巨卿来了。”

果然,这正是范式的白马素车。车到近前,范式跳下车来,扑到张劭的灵柩上痛哭起来,边哭边说道:“贤弟,哥哥来迟一步,让你等急了啊!”

过了一会儿,范式止住哭声,说道:“贤弟,你该去安息了。哥哥送你下葬。”

说着他招呼众人扶住车辕,大家使劲一推。真是怪了,这回灵车一下子就出了土坑,又向墓地移动了。

众人见此场面,又感动又吃惊,都赞叹范张二人真是生死之交,诚信君子,说是由于他们二人的信义感动了上天,才出现了这样的怪事。

后来,范式安葬了张劭,为他守墓三年,才独自离去。程婴舍子救孤儿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景德传灯录·

卷六·道明禅师》

程婴,春秋时期晋国人。他是晋灵公、晋成公在位时老相国赵盾的门客,是个忠诚守信之士。

公元前620年,晋襄公死后,7岁的儿子做了国君,就是晋灵公。晋灵公长大以后很不成器,终日吃喝玩乐不理朝政。他非常讨厌赵盾,因为赵盾是个忠诚老实的大臣,为了晋国的霸业,经常干涉晋灵公的行为。同朝大臣屠岸贾却会百般奉迎,所以晋灵公很偏袒他。在屠岸贾的助长下,晋灵公更加不务朝政,做事没有分寸。他用弹弓随便打宫外行人,残害百姓;对厨子稍不满意,就大卸八块。对赵盾耿耿劝谏,非但不听,反而恨之入骨。他和屠岸贾多次设计杀害赵盾。但均因义士相救,而未能得逞。后来,赵盾的叔伯兄弟赵穿用计,把晋灵公杀了。

晋国立晋成公为国君。晋成公非常信任赵盾,还把自己的女儿庄姬嫁给了赵盾的儿子赵朔为妻。从此,赵家有了很大势力。

晋成公、赵盾、赵穿相继去世以后,晋景公做了国君。晋景公非常傲慢,喜欢奉承。屠岸贾又得了宠。屠岸贾因为跟赵家有仇,就利用晋景公害怕赵家势力越来越大的心理,以赵穿刺杀晋灵公一事为罪名,把赵家满门抄斩。只有赵朔的媳妇庄姬幸免,因为她是晋景公的妹妹。这时她已怀孕,晋景公说,要是生个男孩,就把他杀死,以免后患。屠岸贾天天探听庄姬的消息。

赵家有两个门客,一个叫程婴,一个叫公孙杵臼,二人都是老相国赵盾的心腹人。他们二人一心要救赵家的孤儿,长大之后好给赵家报仇。庄姬生下一个儿子,在田后的帮助下,被程婴救出宫去。屠岸贾暗中派人到后宫打探,听说庄姬生个女孩,才生下来就死了。屠岸贾起了疑心,他得到晋景公的许可,亲自带人进宫去搜查孤儿,没有搜出来。他断定那个孩子一定被偷出去了。为了斩草除根,就出了一个通告:“有人报告赵家孤儿去向的,赏黄金一千两。谁敢偷藏的,全家死罪。”同时,他派出许多人到处搜查,凡是有婴儿的人家,无一漏过,见到可疑的男婴,就一律杀掉。

在这种情况下,程婴和公孙杵臼商量设计救孤儿的办法。公孙杵臼问程婴说:“抚养幼儿跟慷慨就义哪一件事难?”程婴说:“死了倒是容易,抚助幼儿可就难了。”公孙杵臼说:“那么,就请你担任那件难做的事,容易的让给我吧。”他决心以死来救孤儿,让程婴把孤儿扶养成人,将来为赵家报仇。程婴答应了,并把自己刚生下来的儿子,交给了公孙杵臼,换出了孤儿,并假装去向屠岸贾告密。

程婴带领屠岸贾,在公孙杵臼家里搜出了婴儿。公孙杵臼高声大骂程婴:“该死的东西!你还有天良吗?你我约定救护孤儿,谁知你贪生怕死,背信弃义,出卖朋友,丧尽良心!你为了贪图千金重赏,变成了畜生!你怎么对得起赵家的冤魂?你怎么对得起天下的人?”程婴不敢开口,只有低着头流眼泪。屠岸贾当着他们的面将假孤儿摔死。公孙杵臼指着屠岸贾骂不绝口。屠岸贾立刻吩咐武士把他砍死。事后,屠岸贾赏给程婴一千斤金子。程婴流着泪说:“小人只想自己免罪,保住自己的儿子,才告了密,并不是为了贪图重赏。现在我成了不仁不义之人,要是大人体谅小人的苦衷,请把这些赏金作为掩埋赵家和公孙杵臼用吧,小人就感恩不尽了。”屠岸贾就答应他的请求,程婴拜谢出去后,急急忙忙去办理埋葬的事。

程婴虽然舍弃亲生的儿子救了赵家孤儿,反落得晋国上下留骂名。这件事只有大臣司马厥一个人知道真相,他不仅救了赵氏一个孤儿,也救了许多无辜婴儿的性命。所以他非常钦佩程婴。程婴骗过屠岸贾,就带着孤儿,投奔他乡,隐居起来。他忍辱负重15年,终于把孤儿抚养成人,练成一身武艺。后来在司马厥等大臣们的帮助下,孤儿终于报了大仇,并用屠岸贾的人头祭奠了赵家死去冤魂。这时,晋国上下才知道程婴的为人,从此,程婴忍辱负重、诚义守信的美德广为流传。朱晖信守亡友嘱托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礼记·大学》

朱晖是东汉初年的大臣。年轻时,他从家乡南阳被选拔到京都洛阳上太学。他的好朋友陈揖听说了,为他得到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感到高兴。当他上路时,陈揖送了一程又一程。

进了太学后,朱晖努力学习,进步很快,得到大家的器重。朱晖在新的环境里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其中有一位是南阳同乡张堪,已经进修结业,安排在京都供职,还常常回太学来看望他。

一天,张堪把朱晖请到家里,忧心忡忡地对他说:“我近来忽然感到身体不好,万一出了事,请你帮忙照顾我的妻子儿女,好吗?”朱晖说:“谢谢仁兄的信任,我会牢记您的嘱托。但是仁兄年富力强,正是大展宏图的时候,请不要讲那些不吉利的话!”

朱晖虽然这样安慰张堪,但对他如此郑重的嘱托,还是谨记在心的。不久,张堪果然大病身亡。朱晖为朋友的逝去,深感悲痛。办完丧事后,朱晖对张堪的妻子说:“嫂子,张大哥生前托我照顾您,我在京城没有什么事情干,他没有收入,让我送你回乡吧!”

当朱晖护送张堪的遗孀回到南阳时,又得知另一个不幸的消息:好友陈揖也已经病故了。他赶紧来到陈揖家,只见陈揖的寡妻怀里抱着出生不久的婴儿,泪流满面,说:“夫君病重时,这孩子还未出生。夫君临终,说:‘我最遗憾的事是没能和好朋友朱晖再见一面,孩子生下后,就起名叫友,表示我对好朋友的怀念吧!’”

朱晖听完,连连作揖说:“我明白陈兄对我的嘱托了。朋友之间最要紧的是一个‘信’字,孩子以‘友’命名,既是对我的思念,又是对我能帮忙培养好孩子的信任!我决不能辜负陈兄重托!”

朱晖决心照顾好张堪、陈揖两家遗属。对张堪家,年年接济50担米,5匹布;对陈揖家,竭力将陈友培养成人。

陈友一年一年地长大了,朱晖就让他和自己的儿子朱骈一起读书,希望两个孩子都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朱晖的善行,被南阳太守桓虞知道了。一天,太守来到朱晖家中,称赞说:“先生照顾两家亡友遗属,十几年如一日,真难得呀!”朱晖说:“我仅仅是履行朋友的嘱托而已。”太守点点头,说:“你的儿子朱骈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品德一定高尚,现在我的衙门正缺一名青年助理,就让朱骈来吧!”

朱晖一听,非常高兴。他说:“谢谢太守的关照!但是比起朱骈来,陈友的才能更全面,我建议您选拔陈友吧!”

太守听了,十分敬佩朱晖,说:“先生这话出乎我的意料,但是仔细想来,也符合您信守朋友嘱托的本意,我就遵循您的意思选拔陈友吧。”陶侃不违母亲遗训推诚而不欺,守信而不疑。

——林逋

东晋的时候,有一位大将军叫陶侃,做过荆州刺史。有一回,他宴请武昌名士殷浩、庾翼等人,吟诗作赋,讲谈学问,非常高兴。

大家喝过两杯酒后,殷浩举杯说:“将军,您最近平定了郭默的叛乱,立下了大功,请让我敬您一杯!”陶侃想了一想,痛快地说:“谢谢,喝!”说着,便一饮而尽。

接着,庾翼也举起杯来,说:“将军,若论战功,您上次平定苏峻的叛乱,功劳更大,请让我也敬您一杯!”苏峻本来也是东晋的一位将军,因为不满晋成帝的顾命大臣庾亮削他的兵权,就带兵造反攻下了朝廷所在的建康“台城”,将年纪尚幼的皇帝挟持到军事重地石头城。陶侃指挥六万大军,从武昌城浩浩荡荡沿江而下,包围了石头城,擒杀了苏峻,解救了晋成帝。按说,当庾翼祝酒时,陶侃应该高高兴兴地饮下这杯酒才是,不料陶侃却抱拳作揖,说:“先生,对不起了,我今天饮酒已经足量了!”

殷浩附议说:“将军,今天大家高兴,您应开怀畅饮!看得出您有海量呢。”

想不到这时,陶侃却泪流满面,哽咽着说:“不瞒二位先生,家母生前,曾向我规定过:每次饮酒,三杯为限。今天杯额(台)已足,我不能违背先母的禁约!”接着,他回忆了青年时代的一段往事。

陶侃的父亲陶丹本是三国时孙吴的名将,但很早就死了。陶侃小时全靠母亲纺纱织布培养长大,后来当上浔阳县城一名小小的“鱼粱吏”。母亲对他要求很严,有一回,他托人捎几条咸鱼回家,想让老人家高兴高兴。不料陶母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还附了一封口气严厉的信,说:“你才当上了个小官,就拿公家的东西回家,真叫我愁死了!”另一回,浔阳县里举行宴会,陶侃喝得酩酊大醉。酒醒后,母亲一边垂泪,一边责备他说:“饮酒无度,怎能指望你刻苦自励为国家建功立业呢?”陶侃羞愧难当,母亲要求他保证:从此严于律己,饮酒不过三杯。

陶侃讲完往事,接着说:“苏峻、郭默之乱虽然已经平定,但是中国尚未统一,北方还被羯族人石勒占据。西边的巴蜀则有氐(市)族人李雄割据。男儿报效国家的路还长,我怎能违背先母遗训呢!”

殷浩、庾翼听完,肃然起敬,说:“将军,虽然老夫人仙逝多年了,而您信守遗训,不减当初,这种美德一定会同功业一起,永留青史!”华歆救人救到底政者,口百之,身必行之。

——《墨子·公孟》

华歆、王朗同是三国时代的人。一次战乱中,他们两人被追兵撵到了长江边。慌乱中,他们找到了一条船。正要开船,岸上又跑来了一个人呼喊求救,也要搭乘这条船逃往对岸。华歆看到这个情景,为难起来,在一边沉默不语。旁人见他犹豫不决,也不好开口。

这时追兵越来越近。王朗着急了,忙对华歆说:“就让他搭船吧,正好船上还有地方,为啥不帮他一把呢?”就这样,那人也与华歆、王朗同乘一条船往对岸逃跑。

船行到江中心,追兵已经赶到岸边。他们看见华歆、王朗的船,便纷纷下水泅渡追赶。泅水的士兵离行船越来越近。划船的艄公累得筋疲力尽,船的速度越来越慢了。王朗见此情景,开始着慌了,便打算赶一同逃难的那人下船。华歆连忙阻止王朗说:“我当初所以迟疑,不答应,正是怕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既然已经答应人家同船逃难,怎么能中途丢弃人家呢?”王朗被说得无言以对,只好照华歆的话办。

追兵泅到江心渐渐累了,泅水速度便慢了下来,与华歆他们的船距离又逐渐拉大了。就这样,行船胜利地划到对岸,华歆、王朗及那人摆脱了追兵,那个人也顺利地逃出了虎口。这件事传开后,人们都赞扬华歆办事讲信用,说话算话,在任何情况下也不变卦。宋濂守信借书不误期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中国谚语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县西北)人,是中国元末明初著名的学者。他学识渊博,为人处世也非常讲信用。

宋濂从小时候起,就非常喜欢读书学习,钻研学问。但是他家里很贫穷,上不起学,连书都买不起,只好向有书的人借书读。当地郑义门的藏书非常丰富。他也很关心宋濂的学习,常常把书借给他读。宋濂学习十分刻苦,在学习条件相当困难的情况下,还是阅读了大量书籍。当他遇到好书的时候,爱不释手,可是书是借别人的,不能不还,于是他就夜以继日地把书抄写下来。冬天,有时天气很冷,外面滴水成冰,室内也非常冷,连砚台都结了冰,手指也冻得几乎拿不住笔了,但是他仍然坚持加紧抄书,抄完之后,及时把书还回去,从来没有耽误过还书的日期。就因为他诚实守信用,不少人都信得过他,才肯把书借给他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