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不容忽视的全球污染(人与环境知识丛书)
3009500000017

第17章 粗糙的感觉(1)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我国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句,其为人称道之处,正是源自诗人对于窗外风景的那份细腻的捕捉。但是,这样的情景大概随着时光的流失以及工业的发展而永远消失无踪了。

喧闹的声音,炫目的光彩,现代人的世界永远是给人热闹的印象。没有宁静,没有幽暗,在这样的环境中,呈现的是一张张五光十色的面孔和标榜着科技含量的产品。

这是现代社会才会出现的污染现象,它使得我们的感觉变得粗糙无比。

一、“噪声”音乐会

乐器是人类伟大的发明,无论是音域宽阔的大提琴,还是清脆婉转的手风琴,或者是美妙动人的钢琴,都给我们美的享受。可是如果各种乐器齐声高奏,鼓乐喧天,“死亡金属”竭力共鸣,那又将是怎样一番可怕的情景呢?1981年,在美国举行的一次现代派露天音乐会上,当震耳欲聋的音乐声响起后,有300多名听众突然失去知觉,昏迷不醒,100辆救护车到达现场抢救。造成一次骇人听闻的噪声污染事件。

噪声研究始于17世纪。20世纪50年代后,噪声被公认为是一种严重的公害污染,有关噪声污染事件也屡有报道。

1960年11月,日本广岛市的一男子被附近工厂发出的噪声折磨得烦恼万分,以致最后刺杀了工厂主。无独有偶,1961年7月,一名日本青年从新泻来到东京找工作,由于住在铁路附近,日夜被频繁过往的客货车的噪声折磨,患了失眠症,不堪忍受痛苦,终于自杀身亡。

同年10月,东京都品川区的一个家庭,母子3人因忍受不了附近建筑器材厂发出的噪声,自杀未遂。中国也是噪声污染比较严重的国家,全国有近2/3的城市居民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着,对噪声污染的投诉占环境污染投诉的近40%。

★绿色追问——噪声污染

噪声被称为“无形的暴力”,是大城市的一大隐患。有人曾做过实验,把一只豚鼠放在173分贝的强声环境中,几分钟后就死了。解剖后的豚鼠肺和内脏都有出血现象。1959年,美国有10个人自愿做噪声实验。当实验用飞机从10名实验者头上10~12米的高度飞过后,有6人当场死亡,4人数小时后死亡。验尸证明10人都死于噪声引起的脑出血。可见这个“声学武器”的威力之大。

声音分为乐声和噪声。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振动的物质发出的声音为乐声,无规则、非周期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为噪声。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振幅和频率杂乱、断续或统计上无规则的声振动都称为噪声。噪声来源于人类生存的环境,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施工,以及其他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又叫环境噪声。上述音乐会发出的干扰生活及人体健康的声音就属于此类。

噪声污染对人、动物、仪器仪表以及建筑物均构成危害,其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噪声的频率、强度及暴露时间。噪声危害主要包括:

(1)噪声对听力的损伤

噪声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是听力损伤。人们在进入强噪声环境时,暴露一段时间,会感到双耳难受,甚至会出现头痛等感觉。离开噪声环境到安静的场所休息一段时间,听力就会逐渐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叫做暂时性听阈偏移,又称听觉疲劳。但是,如果人们长期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听觉疲劳不能得到及时恢复,内耳器官会发生器质性病变,即形成永久性听阈偏移,又称噪声性耳聋。若人突然暴露于极其强烈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迷路出血,螺旋器从基底膜急性剥离,可能使人耳完全失去听力,即出现爆震性耳聋。

有研究表明,噪声污染是引起老年性耳聋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听力的损伤也与生活的环境及从事的职业有关,如农村老年性耳聋发病率较城市为低,纺织厂工人、锻工及铁匠与同龄人相比听力损伤更多。

(2)噪声能诱发多种疾病

因为噪声通过听觉器官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以致影响到全身各个器官,故噪声除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外,还会给人体其他系统带来危害。由于噪声的作用,会产生头痛、耳鸣、失眠、全身疲乏无力以及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长期在高噪声环境下与低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相比,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要高2~3倍。可见噪声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噪声也可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使肠胃病和溃疡病发病率升高。此外,噪声对视觉器官、内分泌机能及胎儿的正常发育等方面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高噪声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们,一般健康水平逐年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易诱发其他疾病,但这也和个人的体质因素有关,不可一概而论。

(3)噪声对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干扰

噪声对人的睡眠影响极大,人即使在睡眠中,听觉也要承受噪声的刺激。噪声会导致多梦、易惊醒、睡眠质量下降等,突然的噪声对睡眠的影响更为突出。噪声会干扰人的谈话、工作和学习。实验表明,当人受到突然而至的噪声一次干扰,就要丧失4秒钟的思想集中。据统计,噪声会使劳动生产率降低10%~50%,随着噪声的增加,差错率上升。噪声还会掩蔽安全信号,如报警信号和车辆行驶信号等,以致造成事故。

(4)噪声对动物的影响

噪声能对动物的听觉器官、视觉器官、内脏器官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病理性变化。噪声对动物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可使动物失去行为控制能力,出现烦躁不安、失去常态等现象,强噪声还会引起动物死亡。鸟类在噪声中会出现羽毛脱落,影响产卵率等。

(5)特强噪声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结构的危害

实验研究表明,特强噪声会损伤仪器设备,甚至使仪器设备失效。噪声对仪器设备的影响与噪声强度、频率以及仪器设备本身的结构与安装方式等因素有关。当噪声级超过150分贝时,会严重损坏电阻、电容、晶体管等元件。当特强噪声作用于火箭、宇航器等机械结构时,由于受声频交变负载的反复作用,会使材料产生疲劳现象而断裂,这种现象叫做声疲劳。

一般的噪声对建筑物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噪声级超过140分贝时,对轻型建筑开始有破坏作用。例如,当超声速飞机在低空掠过时,在飞机头部和尾部会产生压力和密度突变,经地面反射后形成N形冲击波,传到地面时听起来像爆炸声,这种特殊的噪声叫做轰声。在轰声的作用下,建筑物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出现门窗损伤、玻璃破碎、墙壁开裂、抹灰震落、烟囱倒塌等现象。由于轰声衰减较慢,因此传播较远,影响范围较广。此外,在建筑物附近使用空气锤、打桩或爆破,也会导致建筑物的损伤。

为了防止噪音,我国著名声学家马大猷教授曾总结和研究了国内外现有各类噪音的危害和标准,提出了三条建议:

(1)为了保护人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噪音的允许值在75~90分贝。

(2)保障交谈和通讯联络,环境噪音的允许值在45~60分贝。

(3)睡眠时间建议噪音的允许值在35~50分贝。

噪声对人的影响和危害跟噪声的强弱程度有直接关系。在建筑物中,为了减小噪声而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隔声和吸声。隔声就是将声源隔离,防止声源产生的噪声向室内传播。在马路两旁种树,对两侧住宅就可以起到隔声作用。在建筑物中将多层密实材料用多孔材料分隔而做成的夹层结构,也会起到很好的隔声效果。为消除噪声,常用的吸声材料主要是多孔吸声材料,如玻璃棉、矿棉、膨胀珍珠岩、穿孔吸声板等。材料的吸声性决定于它的粗糙性、柔性、多孔性等因素。另外,建筑物周围的草坪、树木等也都是很好的吸声材料,所以我们种植花草树木,不仅美化了我们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同时也防治了噪声对环境的污染。

居民区内禁止鸣笛的标志

控制噪音环境,除了考虑人的因素之外,还须兼顾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充分的噪音控制,必须考虑噪音源、传音途径、受音者所组成的整个系统。控制噪音的措施可以针对上述三个部分或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噪音控制的内容包括:

(1)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

(2)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

(3)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

噪音控制在技术上虽然已经成熟,但由于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规模很大,要采取噪音控制的企业和场所为数甚多,因此在防止噪音问题上,必须从技术、经济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权衡。当然,具体问题应当具体分析。在控制室外、设计室、车间或职工长期工作的地方,噪音的强度要低;库房、少有人去的车间或空旷的地方,噪音稍高一些也是可以的。总之,对待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性质与不同持续时间的噪音,应有一定的区别。

“以毒攻毒”的有源消声的技术

通常所采用的三种降噪措施,即在声源处降噪、在传播过程中降噪、在人耳处降噪,都是消极被动的。为了积极主动地消除噪声,人们发明了“有源消声”这一技术。它的原理是:所有的声音都由一定的频谱组成,如果可以找到一种声音,其频谱与所要消除的噪声完全一样,只是相位刚好相反(相差180°),就可以将这噪声完全抵消掉。关键就在于如何得到那抵消噪声的声音。实际采用的办法是:从噪声源本身着手,设法通过电子线路将原噪声的相位倒过来。由此看来,有源消声这一技术实际上是“以毒攻毒”。

虽然噪音是世界公害,但是通过开发,它能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妙处:

(1)噪声除草

科学家发现,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的噪声敏感程度不一样。根据这个道理,人们制造出噪声除草器。这种噪声除草器发出的噪声能使杂草的种子提前萌发,这样就可以在作物生长之前用药物除掉杂草,用“欲擒故纵”的妙策,保证作物的顺利生长。

(2)噪声诊病

美妙、悦耳的音乐能治病,这已为大家所熟知。但噪声怎么能用于诊病呢?科学家制成一种激光听力诊断装置,它由光源、噪声发生器和电脑测试器三部分组成。使用时,它先由微型噪声发生器产生微弱短促的噪声振动耳膜,然后微型电脑就会根据回声,把耳膜功能的数据显示出来,供医生诊断。它测试迅速,不会损伤耳膜,没有痛感,特别适合儿童使用。此外,还可以用噪声测温法来探测人体的病灶。

二、将一盏灯告上法庭

2004年,上海永达中宝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为防止偷车贼设置了一个太阳灯。从晚上7时一直亮到次日早上5时,灯光总是透过一户居民的窗户,直射到卧室内,影响主人正常休息。

家住张杨路的居民陆耀东先后与永达公司进行了3次交涉,永达公司虽答应将250瓦的灯泡更换成125瓦,但陆耀东仍没有感到明显变化。2004年9月1日,陆耀东得知《上海市城市环境(装饰)照明规范》正式实施。这部以居民权益为先的《规范》首次为“光污染”释义,并明确对居住区周边装饰照明光源作出重点限制。于是他当天就将永达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对方拆下太阳灯,并作出公开道歉,另赔偿1000元。法院当日受理了此案。后来陆耀东又把索赔金额改为象征性的1元钱。

2001年8月7日,美国一家研究机构公布了一个令世人为之哗然的数据;夜晚的华灯造成的光污染已使全世界1/5的人对银河系视而不见。研究人员之一埃尔维奇说:“许多人已经失去了夜空,而正是我们的灯光使夜空失色。”他认为,现在世界上约有2/3的人生活在光污染里。在远离城市的郊外夜空,可以看到两千多颗星星,而在大城市却只能看到几十颗。在欧美和日本,光污染的问题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美国还成立了国际黑暗夜空协会,专门与光污染作斗争。

据德国一项社会调查,有2/3的人认为“人工白昼”危害健康,84%的人反映影响睡眠。刺眼的路灯和沿途灯光广告及标志,还使汽车司机感到开车紧张。此外,光污染对城市气候和环境、城市动植物生长都有一定的危害。

我国的一项研究结果也表明,光污染对人眼的角膜和虹膜造成伤害,引起视疲劳和视力下降。我国高中生近视率达60%以上的主要原因,并非用眼习惯所致,而是视觉环境受到污染。

★绿色追问——光污染

光污染问题最早于20世纪30年代由国际天文界提出,他们认为光污染是城市室外照明使天空发亮造成对天文观测产生负面影响。后来英美等国称之为“干扰光”,在日本则称为“光害”。

目前,国内外对于光污染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现在一般认为,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从波长10纳米至1毫米的光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