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从故事中学会团结友爱(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3010800000014

第14章 互敬互爱宽以待人(4)

1986年7月29日,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了。1987年10月,杨振宁来到中国,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祭奠稼先。他徐徐步行到墓地,献上一瓣心香,洒泪痛悼故友,悲不自胜。他想起了稼先与他的半个世纪的友情。他曾写信慰问稼先的夫人:“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振宁听人说,稼先被委以重任时就说过:“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死了也值得。”在去世前几天,稼先又欣慰地自语:“我死也瞑目了!”振宁默默地说:“稼先,你功垂千古,你可以无愧地长眠了!

杨振宁和邓稼先,他们都是杰出的炎黄子孙,他们的友谊经受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他们的友谊属于那种高层次的、超越世俗观念的、赤诚相见的挚友神交。他们应该是民族的永恒的骄傲!

宋振庭与傅抱石一见如故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唐)王维

宋振庭1921年生于吉林省延吉市,只读到初中,16岁便投身抗日洪流,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他是在革命烈火中锻炼成长的共产党的一位高级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担任文教宣传方面的领导工作。同时,他又是一名出色的马列主义教授,著名的杂文作家,还是戏剧家协会会员,新闻协会理事;他善于吟诗作画,出过画集,开过画展;他还懂得医道,能把脉开方子。在党的众多老干部中,像他这样博学多才的人实不多见,可说是个奇迹。

宋振庭愿意广交朋友,他结交的人非常广泛,可谓三教九流。他有很多艺术界的朋友,相交都很深,他与大画家傅抱石的关系,更为特殊,颇有些传奇色彩。

1959年傅抱石和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江山如此多娇》的巨幅国画以后,1961年夏作了一次愉快的东北之行。宋振庭在北京曾看过这幅气势磅礴的杰作,对他十分欣赏慕名已久。他们二人到长春后,作为吉林省委宣传部长的宋振庭,与吉林的美术界人士接待了这二位大师。

傅抱石的脾气很倔傲,对一般领导干部是并不在意的。画家们在一起,三句话不离本行,聊起画来,宋振庭有时就插上几句。傅抱石听了很觉意外,开始注意宋振庭了。他们聊起了笔墨源流,题画诗词等。初次交谈就十分合拍,两人都很愉快。

第二天晚上他们再见面时,傅抱石就开玩笑地说:“宋部长,你今天请我喝酒好不好?”宋振庭赶忙找来一瓶茅台,两人对饮交谈起来。他们天南地北、海阔天空,象故友重逢那样投机和贴心,都觉相见恨晚。后来,傅抱石要宋振庭对他的画提提意见,宋振庭也就直率地指出了他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傅抱石听了以后,站起身来整整衣衫,对宋振庭行了个鞠躬礼,说道:“你是我的老师!真是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的举动,搞得宋振庭很不好意思。因为谁都知道傅抱石这个人是很清傲的,自称为“江西犟人”。事后,他对关山月说:“想不到东北还有这么个人,地方官里还有这样懂艺术的人。”

后来接连几天,他们促膝长谈,越谈越深。傅抱石谈到自己小时候的贫困生活,刻苦学画的经历,后来怎样得到徐悲鸿的赏识,留学日本。还介绍了自己的家庭、妻子儿子的情况。宋振庭也说起自己16岁初中毕业,奔赴延安投身革命洪流。又如何读书、求知,遭遇很多挫折,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他们互相间交换了很深的思想。他俩一见倾心,结为知己。傅抱石一般是不轻易给人画画的,可这一次.他给宋振庭一连画了十几张。

傅抱石来东北时,带了四张扇面画,是他画的离骚和湘夫人等人物,背面还题了诗,都是精品。在北京已被郭沫若等人要了两张。一路上,关山月都在打他的主意,傅抱石就是不肯给。这次到长春,竟把两幅扇面画统统送给了宋振庭。在回去的路上,傅抱石还多次和别人谈起宋振庭,说这次在东北,我结交了一个新朋友宋振庭,省委宣传部长,官不算太大,但很难得。回到南京,对夫人罗时慧说:“人活一辈子有些事很奇怪,这次在东北认识了宋振庭。我们虽是初交,但却一见如故,两心相印,三生有幸,四体不安,五内如焚,六欲皆空,七情难泯,八拜之交,九死不悔,十分向往。”他一口气说了十字真言。

经过10年动乱,一别多年之后,当宋振庭去看望傅抱石夫人罗时慧时,她还说:“你们两人感情深到这个程度,对抱石来说是少有的。”的确如此,宋振庭和傅抱石单独交谈的时间,前后加起来不超过30小时,竟能达到如此深交的地步,不能不让人赞叹这种友谊的传奇色彩。

柏格曼由蔑视到尊敬舍勒

友谊要用真诚去播种,用热情去浇灌,用原则去培养,用理解去护理。

——萨迪

学徒出身的药剂师舍勒,向瑞典斯德哥尔摩科学院交了两篇论文。大化学家柏格曼读了以后,轻蔑地笑了:“实验报告的格式都不懂,还想研究哪!”于是,他草率地给退了。

后来,舍勒转到洛克药房任药剂师,结识了锰的发现人——甘向柏格曼。

甘向柏格曼说:“舍勒真是个人才!”柏格曼这才想请舍勒到家里聊聊。这一聊不打紧,柏格曼暗暗惊异:“这个青年真了不起!”于是就开始精心培养,帮助舍勒在原有的基础上“升华”。当年舍勒的论文被柏格曼退了稿,但柏格曼因舍勒的论文受到启发,吸取了论文中有用的东西,写进到自己的论文中去了。舍勒也不见怪,虚心地向柏格曼学习。两个人关系密切,水乳交融。

在柏格曼的帮助下,舍勒发现了氯和氨,比普利斯特列早一年独立发现了氧,还有其他的重大发现,成了声望比柏格曼更高的化学家。即使这样,舍勒仍然尊敬柏格曼。

舍勒在43岁时就去世了。柏格曼悲痛欲绝,说:“我真想到地下也同舍勒一起研究问题啊!”

维勒和李比希水火相容

谁要是蔑视周围的人,谁就永远不会是伟大的人。

——左伊默

人们谈到维勒(德国化学家,1800—1882)和李比希(德国化学家,1803—1873)两个人的关系,就说:“他俩真是水火相容啊!”

1829年,维勒给李比希发出一封要求合作的信,不久,李比希回信同意,于是两人的合作就开始了。

他俩的性格真是如同水火。李比希激烈、爽朗、勇敢,自信、好奋斗、肯牺牲,是个风风火火的化学家;维勒温柔、平和,有耐心,有见识,遇攻击不动声色,显得没有生气。人们说:维勒是“一盆冷水彦”,李比希是“一圃烈火”。但由于他们“感情相同,正直无私相同,致力科学相同,学问务求彻底相同”,因此关系一直很好。他俩密切合作,相得益彰,共同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作出了贡献,同是有机化学的创始者。

李比希在自传中写道:“我有个大好运气,即得到一位志趣相投和目的相似的朋友。过了这么多年,我现在和这位朋友仍然以最大的热诚相结合……我们毫无妒忌,手携手地努力向前,这一位要行动时那一位已经准备好了。”

达尔文与华莱士不谋而合

创造人的是自然界,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

——别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