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善观人者,观其所言而已矣。
——(清)章学诚
顾炎武(1613~1682)汉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尊称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亭林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自从平定三藩之乱以后,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稳定下来了。但是,还有一点叫康熙帝不大放心,这就是怕有些明朝留下来的文人心里不服。于是,他采用一个办法:开“博学鸿词科”,命令各地官员和朝廷大臣,把有学问的文人推荐给朝廷,马上封他做官。这一招果然很灵,不少全国著名的学者、文人应召到京城,做起官来了。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明朝的臣民,到清朝做官是丧失气节的事。他们宁愿冒杀头的危险,也不肯应召。其中有一个是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有人想推荐他应博学鸿词科,他写信回答说:“我这个70岁的老翁还巴望个什么?欠缺的就是一死,如果一定要逼我应召,我只能一死了事。”
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人,出身江南大族,他的祖父是个很有见识的人,认为读书一定要研究实际。顾炎武受祖父影响,从小喜欢读《资治通鉴》、《史记》和孙吴兵法等书,十分关心时事。后来参加科举,没有考中,就干脆下决心放弃科举,通读历代历史典籍,研究全国各地的地方志和历代名人奏章,开始编写一本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正当他用心治学的时候,明朝灭亡,清兵南下,江南各地人民都组织抗清斗争,顾炎武和他的两位好友也参加了保卫昆山的战斗。昆山军民跟清军激战21天后,因为兵力悬殊,终于失败。昆山城陷落的时候,顾炎武的生母被清兵砍断了右臂:抚养他成长的婶母(也是他的继母),听到清兵攻破常熟,就绝食自杀,临死时嘱咐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个女子,以身殉国也是理所应当的。希望你不要做清朝的臣子,我死后也可以闭上眼睛了。”
顾炎武痛哭一场,葬了他的继母,离开了他的家乡。他想渡海去投奔鲁王,还没有去成,鲁王政权已经覆灭了。顾炎武隐姓改名,在长江南北一带奔走,想组织一支抗清义军,但毕竟势孤力单,没能成功。
当时,沿海和太湖一带还有零星的抗清活动,清朝官府防备很严,发现有什么抗清嫌疑的人,就要加上“通海”的罪名,打进监狱。昆山有个官僚地主叶方恒,想吞没顾炎武家的田地,买通顾家的仆人,诬告顾炎武通海。叶方恒还把顾炎武抓起来,私设公堂,逼他自杀。
顾炎武一些朋友为了搭救他,去找在清朝做官的钱谦益帮忙。钱谦益本来是南明弘光政权的礼部尚书,又是个出名的文学家,清兵下江南的时候,他投降了清朝,名声不好。钱谦益表示,只要顾炎武承认是他的学生,他愿意保顾炎武出狱。那位朋友知道顾炎武不肯那样做,就自作主张,假造了一张顾炎武的名帖,送给钱谦益求助。
这件事让顾炎武知道了,直怪那朋友多事,非要把名帖讨还不可。朋友不肯讨还,他索性在大街上贴告白,声明那张名帖是假的,弄得钱谦益十分尴尬。
经过朋友们的奔走,顾炎武才被释放出来。叶方恒还不肯罢休,派人追踪他。有一天,顾炎武在南京太平门外经过,遭到暴徒袭击,头部受了重伤,幸亏有好心人救护,才脱离危险。顾炎武知道,在江南他是待不下去了,决心到北方去游历。顾炎武到北方去,一来想考察各地的地理形势,风俗民情;二来也想找机会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抗清活动。他在那长途跋涉的艰苦环境里,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一路上,他用2匹马、4匹骡子,驮着他的书箱。遇到关塞险要的地方,他就访问当地的退伍老兵,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如果跟他在书本上读到的不一样,就拿出书本核对,这样他的知识就更丰富了。
顾炎武从45岁起,用了20多年时间,在山东、山西、河北、江南来回奔走,每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住在旅店里。他还曾经和朋友一起,在雁北开垦荒地。到了晚年,才在陕西华阴定居下来。
顾炎武从小读书有个习惯,有一点心得就记下来,后来如果发现错误,又随时修改;发现跟古人议论重复的,就删掉。这样日积月累,再加上他从调查访问得到的材料,编成一本涉及政治、经济、史地、文艺等内容极其广泛的书,叫做《日知录》。这书被公认为是极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在《日知录》里,他写了一段精辟的话,他认为社会的道德风气败坏,就是亡天下,为了保天下不亡,每一个地位低微的普通人,都应负起责任(原文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就是这样来的)。
跟顾炎武同时代的思想家,还有王夫之、黄宗羲,都是参加过抗清斗争,始终不愿应召到清朝做官的。他们在学术上都有很大成就,历史上把他们合称为“清初三先生”。
立志回国不要美金的李四光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吕坤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的一个贫苦家庭。
他从小勤奋好学,13岁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省城武昌高等学校。离开家乡坐船去武昌上学时,李四光看见帝国主义军舰在长江里横冲直撞,激起的大浪掀翻了中国的小木船,非常气愤,发誓一定要学造船,造出大军舰,把洋人赶出长江,赶出中国。后来李四光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被保送去日本学习造船。可是,造船需要钢铁,钢铁又要矿石做原料。于是,李四光又远渡重洋,去英国考上了伯明翰大学预科学采矿。学了两年后,他想中国地大物博,矿藏一定很丰富。因此,第一重要的是要找到铁矿、煤矿、石油,而要掌握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就得学地质学,于是他进了地质系学习地质,同时还兼学物理系的课程。这期间,他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1948年,李四光接受国际地质学会的邀请来到英国伦敦,在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上作了《新华夏海之起源》的学术报告,博得与会者的一致赞誉。一天清晨,李四光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12月2日沈阳解放,……”新中国就要诞生了!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在剑桥大学中国留学生举行的年会上,他激动地说:“我虽然60岁了,身体一直不好,但我一定要回到祖国去,把自己的余生奉献给新中国!”国民党驻英国大使馆秘书找到李四光,掏出了一张5000美金的支票,说:“你向世界发表个公开声明,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威胁说:“你如果不肯,我们将采取必要措施,将你扣留在国外。”李四光听罢气愤至极,当即严厉斥责:“我归国之心能用金钱收买吗?我要回国,不要美金!”李四光冒着被国民党扣留送往台湾的危险,排除万难,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实现了他为祖国效力的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对我国的能源、地震、矿产资源等方面都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推动了我国地质工作的开展。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考察,李四光认为不论是海相地层还是陆相地层,只要具备了生油的条件和储油的地质构造,就能找到大油田。李四光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打破了“中国贫油论”的错误论断,为中国人民找到了大油田。
以民族大义为重的高剑父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篇》
高剑父是中国近现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名仑,字剑父,后以字行。1879年10月12日生于广东省番禺县,1951年6月22日卒于澳门。
作为著名的国画大师,“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之一的高剑父,早年曾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为中国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革命画家”。
早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高剑父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义正词严地发表《对日本艺术界宣言并告世界》,愤怒地谴责日本军阀暴行,大义凛然地指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多行不义必自毙”,“托尔斯泰有言:‘艺术为一种革命,或征服暴力,创造慈爱世界之工具。’亦曰:‘以艺人之情感感动他人’”,希望日本艺坛泰斗,人类福音“谅不忍坐视万劫不复之战祸复作。因是恳请先生等本美化人生之圭旨,起而联合艺术界及民众团体,一致奋起,大声疾呼,作人道和平之大运动,吁请政府军阀即罢侵华之兵……”。号召全世界有良知的艺术家行动起来与违背人道的***暴行作坚决的斗争。
上海“一·二八”事变后,高剑父画出《淞沪浩劫》——后改为《东战场的烈焰》,把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暴露在世人面前。画面上表现的是被日军野蛮炮火轰击下出现的烈火冲天、浓烟弥漫、楼屋倒塌、设施俱毁的景象。近景是充塞着碎瓦破砖、断垣残壁,折断焚烧着的电线杆杂乱横倒在地;远景那高大的建筑物,可能就是东方图书馆,在罪恶地轰炸下转瞬成了废墟。画面上没有一个人,都在枪炮袭击下成了新鬼……观画者从这荒凉悲惨的景象中,怎能不勾起对人类文化破坏者无比愤恨呢!
抗日战争爆发后,高剑父移居澳门。过去在日本同盟会时,高剑父、陈树人与汪精卫私交甚笃,一旦汪精卫背叛祖国,投降日本,高剑父、陈树人即以民族大义为重,坚决与之决绝。汪精卫曾多次派人或写信企图拉高剑父落水,但剑父始终加以拒绝,并对人说:“此乃大节攸关,虽与汪是故旧深交,至此亦不能不断绝。国难深重,汪精卫已成奸逆,遗臭万年,历史已成定论矣。”高剑父赞陈树人为“时穷节乃见”,并常用陈的话来教育学生,拒绝参加当时落水文人所组织的汉奸团体。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时刻,高剑父始终保持着中国人坚定的民族气节,义无反顾地与投靠侵略者、认贼作父的旧时深交一刀两断,不愧是一条硬铮铮的中国汉子、中国画家!
尽忠报国誓死不降的张自忠
水不明则腐,镜不明则锢,人不明则堕于云雾。
——(明)冯梦龙
张自忠(1891~1940),汉族,字荩忱,山东临清人,抗日将领。1911年在天津法政学堂求学时秘密加入同盟会。1914年投笔从戎。1917年入冯玉祥部,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
1930年中原大战后,冯玉祥军事集团被瓦解,张自忠所部被蒋介石收编。1931年后,张自忠曾任第29军第38师师长、第59军军长、第33集团军总司令兼第5战区右翼兵团司令等职。1937年,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又把兵锋直指徐州,志在夺取这一战略要地。
1938年3月,日军投入七八万兵力,分两路向徐州东北的台儿庄进发。待至临沂、滕县时,同中国军队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当时守卫临沂的是庞炳勋的第3军团。由于实力过于悬殊,伤亡惨重,庞部急待援军。张自忠奉命调率第59军以一昼夜180里的速度及时赶来增援。张自忠与庞炳勋原是宿仇,但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摈弃个人恩怨,率部与庞部协力作战。敌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配合坦克、装甲车向茶叶山阵地发起进攻。张自忠以“拼死杀敌”“报祖国于万一”的决心,与敌激战,反复肉搏。茶叶山下崖头,刘家湖阵地失而复得达三四次,战况极其惨烈。经过数天鏖战,敌军受到重创,节节败退。中国军队相继收复蒙阴、莒县,共歼敌4000余人。不久,日军再派坂本旅团向临沂、三官庙发起攻势,妄图有所突破。张自忠和庞炳勋部两军奋力拼杀,经彻夜激战,沉重打击了日军,完全粉碎了其向台儿庄前线增援的战略企图,保证了台儿庄大战的胜利。
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当时中国军队的第33集团军只有两个团驻守襄河西岸。张自忠作为集团军总司令,本来可以不必亲自率领部队出击作战,但他不顾部下的再三劝阻,坚持由副总司令留守。
5月1日,张自忠亲笔昭告各部队、各将领:“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张自忠率2000多人东渡襄河后,一路奋勇进攻,将日军第13师拦腰斩断。日军随后以优势兵力对张自忠所部实施包围夹攻。张自忠毫不畏缩,指挥部队向人数比他们多出一倍半的敌人冲杀10多次。日军伤亡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