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让你受益一生的自我疗愈心理学
3011200000020

第20章 疗愈猜疑的心病,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3)

实际上,爱干净,讲卫生并没有什么不对,相反还应该得到提倡。但任何事情做得过度了,就会朝反方向发展,如你去餐厅吃饭还要带自己专属的餐具,这就会让其他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因为你带餐具去餐厅吃饭,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想想看,你自己带餐具去餐厅用餐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就是餐厅的餐具不卫生,但饭菜是餐厅提供的,餐具也是餐厅提供的,既然你怀疑餐厅提供的餐具,那你必定也会对餐厅提供的饭菜产生怀疑。然而你狼吞虎咽吃饭的行为却告诉他人餐厅的饭菜真的很不错,这与你内心潜在的意识是相互矛盾的。或许你不来餐厅用餐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既然选择外出就餐,就应该尊重餐厅。尊重对方,实际上也是在尊重你自己。太多的猜疑,只会让自己更困惑,让周围的人徒生不解,感觉不舒服,最后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疑心太重,结果只会是自寻烦恼。

此外,无端猜疑的人,自我牵连倾向往往太重。总觉得别人说的话、做的事与自己有关,他们对他人的言行表现出了过分的敏感与不信任,这份不信任反过来又会驱使他们去剖析他人背后的动机与目的,最终让自己陷入作茧自缚、自寻烦恼的困境中,逐渐失去他人的信任。

有的人在听到别人赞扬他之后,显示出的却是一副忧心忡忡的神情。他怀疑这个人是在挖苦、讽刺他,他认为人家对他的赞美不是发自于内心的,而是“别有用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总会以一种审视的目光看待对方,甚至充满了敌意。当对方感受到他散发出的抵抗性的态度时,心情又如何能够轻松呢?“我明明是在真心赞扬他,真的觉得他很不错,怎么反而会如此怪异呢?”频频摇头之后,对对方善意的友好表示自然也会终止。

小雨在认识我之前,是出了名的敏感、多心之人。她的疑神疑鬼曾经让她身边的朋友在面对她时都小心翼翼,谨言慎行。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直到她面见了心理咨询师,倾心交谈之后,让她一度困惑不已的症结才得以解开。释然之后的小雨,再次回顾她之前发生的事情时,亦能坦率地承认是她自己的自我倾向太重了。

记得有次,小雨穿了一件新买的公主裙去上班。衣服是昂贵,重要的是它非常适合小雨。穿上它,小雨顿觉自己是如此的清丽脱俗。小雨多么希望公司的同事在见着她之后,能够流露惊赞的目光呀!那天早上,小雨踩着轻快的步子踏入了公司的大门。同事在看见她之后,像平常一样与她打了招呼,之后就各忙各的事情了。平常与小雨很交好的两个同事,也没有像平常那样热情高涨,只是互相看了看小雨,淡淡地问候了一下,之后两个人就都出去了。

说实话,这时候的小雨心里非常不舒服。“难道是自己穿的这件衣服不好看?”“他们没有任何反应,也许这件衣服真的很不适合我……”“他们为什么要那样看我呢?”“是我做错什么了吗?”……懊恼不已的小雨,坐在她办公桌边回想那两个同事对她的不寻常态度。她认为,“这两个同事在看到她穿的新裙子之后,产生了强烈的嫉妒心,因为她们是那样的黯然失色。她们现在走出去,肯定是到洗手间说她坏话去了”。

猜疑之心驱使小雨尾随进洗手间,却发现没有人在。之后,她又去了休息室,发现也没有人。最后,她在公司走廊的转角处找到了那两个同事,果然听到她们在窃窃私语。这时的小雨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于是,怒气冲冲的她冲上去就质问同事:“我穿的新衣服有这么碍眼吗?用得着这样计较吗?还跑到外面来指责、攻击我。”小雨的两个同事顿觉莫名其妙:“什么新衣服啊?什么指责啊?”“我们在谈昨天还没完成的工作呢,担心影响大家,所以才来这里的呀……”她们疑惑不解地看着愤怒的小雨,面面相觑。这时,小雨朝自己一看,原来她还没来得及脱掉外面常穿的那件旧风衣呢,新裙子此时还静静地被包在旧风衣里自我陶醉,自我欣赏呢!

也许,这样的丑事也曾经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周边吧!很多时候,我们带着浓郁的主观观念,围绕着自己的所思所想看待他人的言行,习惯设想假想性的目标,并以此目标为出发点来进行思考,验证我们的设想。这样的思考是非理性的,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戴着“有色眼镜”去观察别人,用他人的举动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因而常常歪曲事实,诬陷他人。

疑心重的人既要以别人的评价作为衡量自己言行的是非标准,又很在乎别人的说长道短,最后转入了困惑自己的死角中无法自拔。尤其是当别人的态度不明朗时,他们总是从不利于自己的方面去怀疑他人,自寻烦恼。

审视自己的出发点

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猜疑的人,容易混乱自己的思维,抓不住自己心的指向,最后也只能围着自己所设想出来的观念打转。尤其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他们禁锢于自己的思维角度上,不去体会他人内心的语言,结果是困住了自己,也迷惑了他人。

一个人丢了斧头,怎么找也找不着,就怀疑是邻居家的小孩偷的。他以自己设想的这个假想目标为出发点,观察邻居家小孩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觉得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错误的出发点导致错误的思考,其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错误的设想目标,他断定贼非邻居儿子莫属了。可是,不久之后,他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这时再看那个邻居家的小孩,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了。

“疑人偷斧”的寓言清楚地告诉我们,面对需要审视的事情时,首先要审视自己的出发点。如果出发点偏了,那结果还会正吗?

一个劳改犯人在外出修路时,捡到了一千块钱,然后毫不犹豫地交给了警察。可是,警察却轻蔑地对他说:“你别来这一套,用自己的钱变着花样贿赂我,想换资本减刑,你们这号人就是不老实!”

面对警察的侮辱与蔑视,犯人万念俱灰,他觉得这个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相信他了。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成功越狱了。逃亡途中,他大肆地抢劫钱财,准备外逃。在抢得足够的钱财后,他乘上开往边境的火车。火车上非常拥挤,他只好站在厕所旁。这时,一位十分漂亮的姑娘走进厕所,关门时却发现门扣坏了。她走出来,轻声对他说:“先生,你能为我把门吗?”他一愣,看着姑娘纯洁无邪的眼神,他点了点头。姑娘红着脸进了厕所,而他却像一位忠诚的卫士一样,严严把守着门。

在这一刹那间,他突然改变了主意。在下一站火车停下时,他下车到该地车站派出所投案自首了。

这是一个关于信任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拯救的故事。来自灵魂深处,胜过金钱和武力,信任洗涤了黑暗的灵魂,唤醒了人性的良善。但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反思:有些人为什么不能够抛开成见,抛开疑虑,抛开世俗给予需要温暖、需要认可的人一个崭新的信任的拥抱呢?姑娘纯洁清澈的眼神恰好与警察吝啬给予他人信任的狭隘心胸形成鲜明对比!如果警察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出发点,就事论事,他拯救的就不只是这个囚犯,而是千万个囚犯了。

祛除猜疑,给自己一份坚守的良善本性,才能相信他人,相信自己,才能创造不平凡的奇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圣诞夜发生的一个故事,让我们相信人性中善良的温情,让我们相信只有相信他人,和谐共处才能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永恒经典。风雪交加的寒冬冷夜,两个迷了路的美国大兵拖着一个受了伤的兄弟敲响了德国西南边境亚尔丁森林中的一栋小木屋的门。小木屋的主人是一个善良的德国女人,她轻轻地拉开了门上的插销。屋子里洋溢的温暖瞬间拥抱了三个又冷又饿的美国大兵。

女主人微笑着邀请他们进来享用她早已准备好的圣诞晚餐,她没有丝毫的慌乱与不安,也没有丝毫的警惕与敌意。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与随意,就好像是认识好久的朋友来拜访她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