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杜甫文集1
3016500000018

第18章 漂泊西南时期(760—770)(1)

卜居

【导读】

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春。卜居:是择地居住的意思。诗中写自己在友人的帮助下筹划建造草堂,表达了在山野之地居住的乐趣。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称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详解详析】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浣花溪:又名百花潭,在成都西郭外。草堂将建在此处。主人:似指裴冕。裴当时以尚书右仆射封冀国公,拜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使,是杜甫的旧友。诗人在这里似不便明指,因而含糊地以“主人”代之。说主人为我选择了浣花溪西侧幽静的林塘来筹建草屋。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知道出城便少了尘俗之事,何况还有澄江为我这个客居之人销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鸂鶒(xīchì):水鸟名,形大于鸳鸯而色多紫,故又有紫鸳鸯之称。

东行万里堪称兴,须向山阴上小舟——山阴:指今天的浙江绍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杜甫年轻时曾游此地。这里水路方便可乘兴东行万里,如去山阴即可登上小舟。

【经典品评】

杜甫初到成都,见浣花溪这个地方风景宜人,有如世外桃源,又有友人帮忙筹建茅屋,心情爽朗,林塘幽静处,蜻蜓水鸟都无忧无虑,人还有什么尘事牵挂么?故作此诗记兴。诗句轻松明快。幽,是这里的特色,而这“幽”主要体现在水,故此诗以水为线索。所写景物都与水有关。表面上看,杜甫写的是闲居野趣,但在恬静的背后,我们仍可从其飘逸的诗句里读出些许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苦涩和无奈,也就是“更有澄江销客愁”中的“愁”。

堂成

【导读】

写于上元元年(760)暮春,经过数月的营建,草堂落成,诗人有了安居之所,因而喜作此诗,主要写草堂景物和定居草堂的心情。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详解详析】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背郭:背靠城郭。郭:成都的外城。荫:遮盖。路熟:踩成的小道。俯青郊:俯瞰青青郊野。这两句是说用白茅盖顶的草堂,背向城郭,坐落在沿锦江大路的高地,可俯视郊野青葱的景色。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笼竹:又名笼葱竹,南方的一种长节竹。“桤林碍日”和“笼竹和烟”,都是写草堂的清幽,说它隐在桤林的树阴深处,透不进阳光,好像有一层漠漠轻烟笼罩,笼竹的梢尖上还滴着露珠。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乌鸦带着几只小鸦飞来林间小憩,燕子语声频传是商量着想在此地筑个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扬雄:西汉赋家,其宅第在成都西南角。他因作《太玄经》曾遭人嘲笑,写过一篇名为《解嘲》的文章。这里是说旁人错把这草堂比作扬雄的宅第,我也懒得费心思去像他那样作一篇《解嘲》的文章。

【经典品评】

开头两句,勾勒出草堂的环境和方位。中间四句写草堂本身,通过自然景物,衬托自己历尽兵燹后新居初定时的生活和心情,细致而生动。“吟风叶”和“滴露梢”,是“叶吟风”、“梢滴露”的倒文。“吟”、“滴”都是细微的声响,可见此处的幽静。而乌飞燕语,是诗人以自己的欢欣心情来体会禽鸟的动态,也是一种比兴手法。草堂的营建,只是他颠沛流离的旅途中暂息之地,并非终老之乡,因而在宁静喜悦中仍不免有彷徨和忧伤之感。通过“暂止飞乌”的“暂”字隐隐透露了出来。

尾联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杜甫初到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时,高适在给他的诗中说:“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草《玄》今已毕,此后更何言?”(《赠杜二拾遗》)就拿他和扬雄草《太玄经》相比;他答复说:“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酬高使君相赠》)意思是说草堂不可比扬雄宅,自己也未像扬雄那样写《太玄经》之类的鸿篇巨制。第二层,扬雄在《解嘲》里,表面上是阐明圣贤之道,说自己无意于富贵功名,而实际上,却在发泄自己仕途不得意的愤懑。而杜甫只不过把草堂暂且作为避乱偷生之所,和扬雄的心情截然不同,因而也就懒得写那《解嘲》式的牢骚文章了。

诗从草堂落成说起,中间写景和“语燕新巢”作为过渡,后又由物到人,依然回到草堂,点出身世感慨。末尾将自己的“堂”与扬雄的“宅”相比,遥相呼应。关联之妙,不着痕迹。

蜀相

【导读】

此诗为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居成都草堂时所作。蜀相,指诸葛亮。公元221年刘备即帝位后,诸葛亮任丞相。诗中写杜甫拜谒始建于晋代的武侯祠庙,面对年久失修、颓圮破败的祠堂,追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洁品格和赫赫业绩,不由触景生情,热泪满襟,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律《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详解详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自问自答。丞相祠,即今武侯祠,在成都市西南。锦官城:古代成都以产锦著名,朝廷在成都设有锦官,因此成都又称为锦官城。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春色:自呈春色,无人观赏。空好音:白白叫得好听,也是无人欣赏之意。形容这里的幽静冷清。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指“三顾茅庐”的典故,传说诸葛亮隐于襄阳隆中时,刘备曾三次登门请诸葛亮出山。频烦:多次麻烦打扰之意。天下计:诸葛亮曾为刘备制定东联孙权、北抗曹操、西取刘璋的天下大计。两朝指先主刘备与后主刘禅。开济:开创基业,匡济时危。刘备创业为开拓,刘禅守成为济世。“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说当年先主刘备曾三顾茅庐频频来向您商讨咨询天下大计,您为辅佐两朝君主开国与继业献上了一颗老臣的忠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未捷”句:诸葛亮为了伐魏,曾六出祁山。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率兵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与司马懿对抗于渭南,相持百余日,后病死军中。这两句感叹:出师尚未获胜您却先去了,这怎能不使历代英雄们常常涕泪沾满襟裳呢!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而品评历史、抒发情怀。前四句写武侯祠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景观。后四句称颂丞相辅佐两朝的丰功伟业和杰出人品,写他的雄才大略与忠心报国,感慨惋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发千载英雄和事业未竞者的共鸣。

【经典品评】

首联以近乎口语化的诗句自问自答,点明了武侯祠的所在和古柏森森的幽美环境,一个“寻”字体现出诗人对这位虽不同世却心灵相通的智者的景仰,为后面的赞颂和痛惜之辞埋下了伏笔,首尾相衔。

颔联细写周围景物。“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如两个特写镜头,渲染了“春色”之怡目与“好音”之悦耳。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含蓄地表达出了诗人的伤感:春意美好而丞相祠庙中却如此寂寥,难道人们已将武侯遗忘了吗?

“颈联”笔锋一转,直抒胸臆,以凝练、警策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结联”为全诗点睛之笔,可谓全诗的“诗眼”。诗人联想到自己老大不小仍无法实现抱负,于是悲从中来。这首既是颂辞、又是挽歌的《蜀相》,千百年来,引起多少人对赍志而殁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和同情,不愧为感人肺腑的千古名篇。为农

【导读】

此诗当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夏。诗中写田园风光的美好,表达了诗人欲定居乡间为农的愿望。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

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

【详解详析】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锦里:指成都。烟尘:人烟稠密处。成都的闹市之外,小小的江村只有八九户人家。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圆荷在水面浮出小小的叶片,田中的细麦有轻花飘落。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国:指京都长安。赊:远。我愿从此定居乡间直到老去,远远地离开京城终身为农。

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勾漏令:指晋代炼丹家葛洪。他向皇帝请求出任勾漏(故址在越南北部)令,因为这里出产丹砂。这句是说我惭愧自己远不如勾漏县令,不像他那样酷爱着丹砂。

【经典品评】

杜甫初在草堂定居,见这里没有战争硝烟,江村风景如画,便生出了长久定居乡间的想法。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乡间的美丽图画。

宾至

【导读】

此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当时杜甫住在成都草堂。诗中的来宾,大约是个地位较高的人,诗人对来访的贵客表示了感谢之情,言辞较为客气。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竞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详解详析】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幽栖地僻:杜甫居住的成都草堂当时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上,地势幽静偏僻。经过少:过往来访的客人少。再拜:古时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尊重。年老多病之人行动需要人扶,再拜也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漫劳:白白花费力气。江干:江边。

竞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竞日:整天。淹留:长时间停留。这里指挽留。粗粝:粗米饭,粗茶淡饭。腐儒:诗人自谦。这里是说我一个穷文人只能用粗茶淡饭招待你。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野外:指草堂在城郊,与城内相对而言。药栏:种花草和草药的园圃。杜甫当时多病,常自种草药。

【经典品评】

从杜甫诗中的“车马驻江干”句推测,来的人是个有身份的贵客。其姓名已不可考。从诗中可看出诗人为自己没什么好东西招待贵客而感到难为情。透露出诗人生活的困窘。语句畅达,自然清新。

狂夫

【导读】

此诗当作于上元元年(760)夏,杜甫居草堂时。狂夫,指放荡不羁的人。这里是诗人自称。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渑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详解详析】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万里桥:成都南门外有座小石桥,相传为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的宴别之处。费祎临行前曾叹息道:“万里之行,始于此矣。”万里桥由此得名。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就建在溪旁。沧浪:古人常称归隐之地为沧浪。杜甫在这里说这里将是自己的归隐地。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渑红蕖冉冉香——翠筱(xiǎo):绿竹。浥(yì):沾湿。红蕖:红色荷花。风中的翠竹洁净美好,沾雨的红荷冉冉飘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享受高官厚禄的故人已断绝了书信来往,常挨饿的孩子面色凄凉。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欲填沟壑:填尸于沟壑,谓死。疏放:放纵,不拘小节。我这快要埋进沟中的人了还这样粗疏放纵,自笑我这狂夫越老越癫狂。

诗先从居住环境写起。“万里桥”与“百花潭”相对,有形式天成之美;首联“即沧浪”三字,暗寓《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句意,逗起下文疏狂之意。“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有此清潭,又何须“沧浪”。为下文的“狂”预作了铺垫。颔联精心结撰,微风细雨,境界见出。“含”“浥”两个动词,运用细腻生动。“渑”,使人联想到“润物细无声”的意味。第三句风中有雨,一个“净”字令人体味出雨后翠竹如洗的“净”;第四句雨中有风,从“香”字想到微风送来细香。几个形容词:翠、娟娟(美好貌)、净;红、冉冉(娇柔貌)、香,安置妥帖,并无堆砌之感;而“冉冉”、“娟娟”的叠用,又平添了音韵之美。颈联句法是“上二下五”,“厚禄”和“恒饥”前置,放在句首的显著地位,有强调之意。从声律上来说是为了黏对。“厚禄故人书断绝”写故人严武曾多方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故人音书断绝,一家人便免不了挨饿,连“稚子”都“色凄凉”了,大人更可想而知。尾联写诗人在生活的磨难面前能采取“疏放”的态度。纵然是将要“填沟壑”之身,诗人还能赞美翠竹、红蕖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所以“自笑”是一个越老越狂的狂夫。

《狂夫》的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它将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东西成功地组合在一起,一面是“风含翠筱”,“雨浥红蕖”的赏心悦目,一面是“凄凉”、“恒饥”和“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竟完整地统一在“狂夫”这一形象中,令人叹为观止。

江村

【导读】

此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诗中画出一幅悠闲的村居生活图景。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详解详析】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清江:指浣花溪。长夏:农历六月。“抱”为诗眼,尤其传神。“事事幽”提挈全篇,引出下文。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梁间燕子,自由来去;江上白鸥,远近相随。一幅恬静美丽的乡居风物图次第铺开。诗人的情感在景中藏而不露。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棋局:棋盘。物事让人快慰,人事更使人惬心。老妻自画棋局的痴情憨态,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件件都是村居乐事。中间四句正是“事事幽”的具体描述。用语浅率而工巧天成。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故人:姓名不详。表面上也是喜幸之语,但骨子里仍隐隐透出悲苦,因“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日“更何求”,正说明有所求而无奈不敢。字面上的愉悦与字后面隐藏的悲酸,使人回味无穷。

【经典品评】

清清江水,幽幽山村,梁上燕子,水中鸥鸟,让人体会到诗人在亲近大自然时物我两忘的清新境界。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将夏日的江村写得极富神韵,情趣盎然。复字的应用也有独到之处。首联中,“江”、“村”出现了两次,但读来并不别扭。照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但“自去自来”和“相亲相近”诗人用的是“拗救”,两“自”两“相”,当句自对;“去”与“来”、“亲”与“近”又上下句为对。拗句专用拗句来救,复字也用复字来补。这种手法反而使人觉得并无枝蔓之累而琅琅上口,别具一格。

野老

【导读】

此诗写于上元元年(760),这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野老:乡野之间的老人,此处为作者自称。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详解详析】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竹篱茅舍旁,就是回环曲折的江岸,既然江流在这里拐了个弯,那就任其自然,迎江安个门吧,因此“柴门不正”也无所谓。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集:坠落。“澄潭”指百花潭,是草堂南面的水域。渔民们正在澄碧的百花潭中下网捕鱼,一艘艘商船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以上四句,是诗人野望之景,出语纯真自然,画出了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