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跨苍穹①,烈风无时休②。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③。
方知象教力④,足可追冥搜⑤。
仰穿龙蛇窟⑥,始出枝撑幽⑦。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⑧。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⑨。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⑩。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注释】
①高标:指塔。跨:凌跨。苍穹:青天。天形穹窿,其色苍苍。“跨”苍穹,极言其高。②烈风:劲疾之风。③自非:倘若不是。旷士:旷达绝俗之士。兹:指塔。翻:反而。二句意谓倘若不是旷达绝俗的人,登塔不仅不能消愁解闷,反而会生出许多忧愁。言外之意,自己正是这样的人。④象教:亦作像教,即佛教。佛家有正、像、末三法之说:佛虽去世,法仪未改,谓正法时;佛去世久,道化讹替,真正之法仪不行,惟行像似之佛法,谓像法时;道化微末,谓末法时。至于三时之年限,各经所说不一。一般多采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佛教传入中国,为佛灭五百年后之像法时,乃以形象而教人,故称佛教为像教或象教。没有佛教,就不会有此塔,所以说“象教力”。⑤冥搜:犹言探幽。释作想象亦可。极言其建筑之宏伟高耸、巧夺天工,已极人间想象之能事。⑥龙蛇窟:谓塔内登道屈曲而升,犹如穿龙蛇之窟。窟:洞穴。⑦始出:指登临塔上。枝撑:指塔内斜柱。幽:幽暗。⑧“七星”以下八句写登塔所见。七星:指北斗七星。河汉:银河,亦曰天河。声:将抽象的时间流逝形象化,可谓妙笔。七星、河汉:俱非白天可见,二句言塔之高。⑨羲和:传说为日神的御者,故可用“鞭”。少吴,司秋之神,亦称白帝。以上四句集中描绘登塔仰观之壮丽景象。⑩秦山:谓终南诸山。破碎:凭高一望,大小错杂,高低不等,有如破碎。泾渭:二水名。渭水清,泾水浊。不可求:谓清浊难辨。但:只是。一气:一片迷蒙不清。皇州:天子之都曰“皇州”,此指长安。以上四句写登塔俯视所见。“回首”以下八句写登塔所感。以虞舜比喻唐太宗,惋惜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清明政治已难追寻。虞舜:我国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舜为其首领,故称“虞舜”。苍梧:即九嶷山,在今湖南宁远东南。相传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诗以虞舜苍梧,暗比太宗昭陵。因唐太宗受内禅于唐高祖,高祖谥号神尧皇帝,故以受尧禅位的舜比喻受唐高祖禅位的唐太宗。“回首”云云,有追想国初政治休明的“贞观之治”的意思。云正愁:表示追想而不可及的忧思。瑶池:相传为西王母所居之仙境。《列子·周穆王篇》:“升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之,以诒后世。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昆仑丘:即昆仑山。唐玄宗和杨贵妃游宴骊山,与周穆王到昆仑山与西王母在瑶池宴饮,事有相类,故以为比。黄鹄:大鸟名,一名天鹅。此喻贤才。何所投:意谓无处可投。此含自伤意。随阳雁:雁为候鸟,秋由北而南,春由南而北,故曰“随阳雁”。此喻小人,志在随人,但为身谋,不为国计,深可忧也。稻粱谋:为利禄谋算。
【评析】
天宝十一年(752)秋,杜甫与高适、岑参、储光羲、薛据等同登长安慈恩寺塔,各赋诗一首,惟据诗失传。题下原注:“时高适、薛据先有此作。”杜甫奉和在后,故曰“同诸公”。同,即和。慈恩寺,贞观二十二年(648),唐高宗李治为太子时,为其母文德皇后所建,故以“慈恩”为名。塔则为玄奘于高宗永徽三年(652)所建,又名大雁塔,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共七层,高六十四米。诗以象征手法,通过登塔时所见景物之描写,曲折反映出其时危机四伏之社会现实,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深沉感慨。吴瞻泰曰:“登高望远,百忧皆集。三、四两句,为一篇扼要。言天下惟放达者无忧,我非其人,翻生百忧,反言见意。‘虞舜’,忧明皇之游幸;‘瑶池’,忧贵妃之荒宴;‘黄鹤’,忧君子之去位;‘阳雁’,忧小人之贪禄。皆暗以‘忧’字串,而妙在不即接,又以‘俯’、‘仰’二段参错成章,几以为写登塔之景,而实隐其用笔之端。意奇法变,纵横跌宕,非可以寻常规矩求之也。”(《杜诗提要》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