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的九大方略
3017000000006

第6章 方略培养好心态(5)

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具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而想成大事者就要认清这一点,并且要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青年人精力旺盛,认为没有自己做不完的事。其实,精力再充沛,个人的能力还是有一个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就是人所不能及的,也就是你的短处了。所以合作就更显重要。同时也因为你的能力倾向与其他人不同。每个人有自己的长处,同时也有自己的不足,这就要与人合作,用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缺。养成合作习惯的青年人,才会更好地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人与人的性格与能力是有差别的,这些差别并非一日而成,是长期养成的。不能说哪一种类型就一定好,哪一种就一定坏。正是这些不同,所能从事的工作性质就不一样。要想有所作为,首先得明白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然后选定一个适合于你自己类型的工作目标。在与人合作时,也应注意分析别人的性格特点,尽可能使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工作。也就是他能弥补你的短处,你能补救他的不足。

人们如果想全心全意做好他的工作,最好的就是做与自己个性相契合的工作。世界上最大的悲剧也是最大的浪费就是大多数人从事最不适合其个性的工作。过去的社会体制限制着个人,使得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现在的社会,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好多人却仍然只是选择或从事从金钱观点看来最为有利可图的事业或工作,根本没有去考虑自己的个性和能力。现在,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宽松的发展环境,可以自由择业,这样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才不会在年老的时候回首往事时而感遗憾。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他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己不足的人,是我们今天社会成大事的要素。

13.成大事者要能屈能伸

当面临的问题与你的原则相冲突而又不得不面对怎么办?是硬碰硬,是逃避还是屈服?对于成大事者来说,答案只有一个:人必须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如若不屈,结果只有一种:以生命捍卫自己的原则。两相比较,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世上人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人:孤高清傲,不同流俗,但坚持原则而不能屈伸,志向常常难以实现。屈原,纯洁忠贞而缺乏弹性,最后投江自杀身亡。他是一个天才横溢的诗人,但作为一个政治改革者,他是失败的。陶潜隐居山野,不为“五斗米”折腰终生不仕。看起来洒脱,实则满腹心酸。豪放不羁的李白,不向权贵低头,得罪当权人物,使“壮志终不能酬”。其实他们都是失败者。

第二种人:以“大丈夫能屈能伸”为借口,逢迎拍马,见风转舵,同流合污,为谋得一官半职而沾沾自喜。

第三种人:我们就讲两个小故事来解释吧!这样更有利于你思索。

故事一:管仲,生于世风日下的东周末期,他不得志时,曾参加战役三次都败北而逃,和朋友鲍书牙一同经商,常多取一份利益,他的朋友鲍叔并未因此看轻他,知他家贫,要留下性命做大事。后他见齐桓公,齐桓公问他富国强兵之道,他开口就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其实管仲心中藏有很大的原则、很高的见识。后来他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多用权术。领兵伐楚之时,仅责其未贡包茅给周朝廷,因为他知道,责楚以一个小事,大家才好退兵。否则真正打起来,齐也赢不了楚。更后来,齐桓公生活越来越奢侈,他也跟着越来越奢侈,意思是要为主公“分谤”,不能让老百姓都只责备桓公。

齐桓公亲近易牙、竖刁、开方三个小人,每日沉溺女乐,管仲也不谏阻。他说,人君大权在握,难免要图些享受,势难阻止,只要在施政方面还能照顾人民,也能信任臣下去做,其个人的沉溺不必太去干涉,免得君臣之间闹僵了,反而坏了事情。

直到临死之时,才劝桓公要远离那三个小人。桓公问他为何从前没说。管仲说,我知主公喜欢他们,只要我在,那三个人大概也不会作乱,所以我也不必禁止主公亲近他们。但我快要死了,主公宜自己小心。

故事二:狄仁杰是唐朝有为有守十分著名的能臣。他在女主武则天下面做事,不亢不卑,却能审察形势,提照顾百姓的建议。有一次高宗皇帝尚在位时将到汾阳宫,路上须经过妒女祠前。风俗认为妒女祠前走过会有灾祸,于是另修道路。狄仁杰闻之,说:“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两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下命罢工。高宗听到了也赞他:“真大丈夫也!”

狄仁杰的意思无非要省下另修道路的民工,但必须说出一套“风伯清尘”之类让皇帝高兴的话,才能不另修道路。体恤民力,是他的原则,说些貌似逢迎的话,是他的能屈能伸。

想成大事,能屈能伸助你顺利获得成功。

14.平衡心理

人或多或少都有点“红眼病”,别人的成功勾起了我们内心的欲望,而且别人的成功看起来都特别容易,其实,如果你加倍努力,所有的一切你都能做到。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那些能够趁着改革开放之风发财致富的人受到人们的普遍肯定,而那些没有发家致富的人,则受到了冷落。但是,发家致富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人还是过着平常的日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尤其是男人们的内心世界或多或少地都有一些不平衡心理。某人赚了钱,某人升了官,某人买了车,某人盖了别墅……我本来比他们强,可我却不如他们风光体面!对比产生了心理不平衡,而这种心理不平衡又驱使着人们去追求一种新的平衡。倘若在追求新的平衡中,你能不昧良知、不损害别人,自觉接受道德的约束和限制,通过正当的努力和奋斗去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倒也是值得称道和庆幸的。倘若在追求新的平衡中,不择手段,毫无廉耻,丧失道义,膨胀自私贪欲之心,让身心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中,那么就必然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可怕后果。由此,你的人生必将陷入难以回旋的败局之中。

那些贪官,在开始之初也是比较成功的官员,因政绩突出不断受到提拔。但当他知悉过去的同事、同学通过各种途径生活条件都比他好时,心里总不是滋味。想想自己的能力至少不比他们差,职位也比他们高,可钱却比他们少。而且自己作为一地之长,担子比他们重,责任比他们大,工作也比他们辛苦,经济上却不如他们,深感不平衡,由此也就有了一定要超过他们的想法。于是在他任职期间,大肆收受贿赂,欲望的洪水顿时倾泻而下,一发不可收,最终成了一名“死缓”的囚犯。

有一名年轻的教师,原先在教学上精益求精、兢兢业业,对学生无私奉献,赢得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但在一次朋友聚会的晚宴上看见一些人很富有时,心里不舒服起来。此后他总在想,我怎样才能富有?于是,经常利用上班的时间做发财的梦,开始对教书不负责任。学生和家长意见很大,他得到了学校的黄牌警告,但他不悔改,每天还是想着发财。一次在一个朋友的鼓动下去做走私生意而被抓获。其结果是财没发成,还做了阶下囚。

不平衡心让人处于一种极度不安的焦躁、矛盾、激愤之中。他们牢骚满腹,不思进取,工作中得过且过,心思不专,更有甚者会铤而走险,玩火烧身,走上了危险的境地。我们必须走出不平衡的心理误区。怎样才能从这种不平衡的心理误区中突围出来呢?以下几点就是很好的方法:

第一:进行聪明的比较。常言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比较中,你就会获得心理平衡。

不平衡心理源于比较方式不当,地方官员和教师,他们所选择的比较者自然是那些风流倜傥的有钱人,自认为能力、才华不比他们差,而收获却比他们少,这是多么不公平啊!而其实,只要我们多想一想那些普通劳动者,我们的心理又何尝会有这样多的焦灼、急躁与失落,甚至是愤愤不平呢?面对着众多普通人,我们的心灵必然会多一份平静豁达,甚至多一份愧疚。如果我们这样想,还有什么不平衡的呢?其次,心地无私,才能保持心态平衡。心理不平衡主要是私心做怪,觉得自己吃亏。

第二:心地无私是治愈心理不平衡疾病的良药。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各种物质诱惑,特别是金钱美女,令一些人失去理智,头晕目眩,忘记了做人的基本原则和起码的准则,在追求心理平衡的过程中,倒向了腐败、堕落的深渊。在他们身上缺少的就是圣洁的信念、奋斗的理想。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能够自知、自明、自重、自省、自尊、自爱、自警、自励。心里永远只想着别人,就不会深受不平衡心理的折磨,就能够达到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

想成大事,平衡心理必不可少,用良好的心态消除不平衡心理,让身边的事和人助你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