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晚清第一外交官李鸿章传
3021200000019

第19章 投身官场——40年荣辱与共(14)

李鸿章奉命使俄,本来颇为“得意”,但表面上却又故作姿态,以年老体弱、路程遥远、“傥陨越于礼仪,殊有伤于国体”为借口,并以在马关被刺为由一再推辞,而清政府则坚决不准。当李鸿章认为确实到了“众望所归”的时候,才表示自己“非敢爱身,唯虞辱命”,只要“一息尚存,万程当赴”。

2月28日,慈禧召见李鸿章,两天后李鸿章请训陛辞,3月3日离京南下,3月14日抵沪。当时,英、法、德诸国纷纷邀请李鸿章首先前往访问,以便渔利。李鸿章也曾有过经由法、德转赴俄国的打算。但是,俄国担心李鸿章首先出访法、德,有损于中俄交涉,便由喀西尼出面,与李鸿章商定路程:乘法船从上海出发,穿越红海和苏伊士运河,在埃及塞得港换乘俄船,由地中海进入黑海,到达俄国港口城市敖德萨,然后乘车前往莫斯科。

1896年3月28日,已是73岁高龄的李鸿章,带领随员李经方、李经述、于式枚、罗丰禄、柯乐德(俄)、德璀琳(德)、穆意索(法)、赫政(英)、杜维德(美)等45人,乘法国邮船“爱纳斯脱西蒙”号,从上海放洋,开始了周游列国之行。李经方负责协理事务,李经述负责照料李鸿章的起居。此外还有兵部主事于式枚及各国洋顾问等,李鸿章还带了一名英国医生。他们从上海出发后,经过东海、南海、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穿过红海和苏伊士运河,到达埃及的塞得港。沙皇派遣乌赫托姆斯基公爵专程前往塞得港迎候,换乘俄国轮船,由地中海前往黑海。

李鸿章在上海临行前,曾对来访的黄遵宪说:“联络西洋,牵制东洋,是此行要策。”这既反映了李鸿章的心声,又道出了清政府的意图。不求自立,而欲“以夷制夷”,其结果必将为“夷”所制。

李鸿章先到达的是俄国。他们于1896年4月27日到达俄国港口城市敖德萨。李鸿章电告总理衙门说:“顷抵敖德萨,俄水陆提督暨地方文武接待甚恭。”

李鸿章此行的一个重要任务,即与俄国结盟。

沙皇让李鸿章先赴彼得堡,而不径往莫斯科,是为了在举行加冕典礼之前着手进行谈判,“因为在加冕礼期间举行谈判就很困难了。到那时,每天都会有各式各样的庆典。”4月30日,李鸿章乘坐专列快车抵达彼得堡,住进巨商巴劳辅的豪华私邸,从饮食到室内陈设,“无一非中国物”,巴劳辅“起居言语,又无一不似中国人”。李鸿章“顾而乐之,几忘身在异乡。”沙皇指派维特同李鸿章谈判。当时有人告诫维特说:“同中国官员谈判首先就是不要着急,因为一着急他们就会以为是风度不好,什么事都要干得从容不迫,一切都要遵从各种中国礼仪。”维特终于把李鸿章推进了预设的陷阱。

在彼得堡,李鸿章开始与俄国人商谈《中俄密约》。

5月3日,维特向李鸿章提出“借地修路”问题,他把“借地修路”同俄国“支持中国的完整性”联系起来,维特企图以俄国“支持中国的完整性”的承诺为钓饵,来诱骗清政府对“借地修路”这种侵害中国主权的要求让步。他说:“本欲借路速成,藉纾倭患,今中国虽认自办,但素习颟顸(mānhān),恐十年无成。”俄国提出可代荐公司承办铁路事宜。对于维特的要求和解释,李鸿章提出了“种种异议”,指出:“代荐公司实俄代办,于华权利有碍,各国必多效尤。”

维特在与李鸿章的初步谈判中虽然碰了钉子,但却从李鸿章的谈话中了解到,如果他看到沙皇想修这条铁路的话,是会同意的。因此,维特建议沙皇接见李鸿章。

5月4日,李鸿章在皇帝行宫拜会沙皇,“面呈国书,宝星,并读颂词”。5月7日,沙皇再次秘密接见李鸿章,“令带经方传话,不使他人闻知。”沙皇把李鸿章引至便殿,赐坐畅谈,说:我国地广人稀,断不侵占人尺寸地。中俄交情,近加亲密。东省接路,实为将来调兵捷速,中国有事亦便帮助,非仅利俄。华自办恐力不足,或令在沪俄华银行承办,妥立章程,由华节制,定无流弊,各国多有此事例,劝请酌办。将来倭、英难保不再生事,俄可出力援助。

李鸿章在会谈后电告总理衙门,认为沙皇的主张比维特“前议和厚”。所谓“和厚”云云,无非是指沙皇承诺“不侵占人尺寸地”、东省接路“由华节制”、援助中国对抗英、日而言。李鸿章相信了沙皇的承诺。在他的心目中,作为国主,一言九鼎,怎能会骗人呢!从5月8日开始,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和维特一起,继续与李鸿章谈判。李鸿章将谈判情况随时电告总理衙门请代奏,总理衙门内部多由翁同龢、张荫桓经办,会商奕、奕劻等,请旨电示李鸿章。罗拔诺夫和维特秉承沙皇意旨,企图以签订“华有事俄助”的密约来换取“东省接路权”。而李鸿章和清政府则主张“自办接路”和签订互助条约,以期确保路权和争取外援。罗拔诺夫和维特步步进逼,李鸿章节节退让。他们之间的谈判,是从彼得堡开始在莫斯科结束的。

李鸿章于5月18日到达莫斯科,随后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应邀“入宫庆贺”,“居各国专使首班,颇蒙温语”,并被授予宝星“头等第二,大小两枚,皆钻石密嵌”。沙皇对于李鸿章的接待,既优礼有加,极尽笼络之能事,又不事张扬,以免引起外国的猜忌。维特说:在《政府公报》上,关于李鸿章的消息最少,“根本没有提到他在彼得堡受接待的事,也没有提到他在莫斯科受接待以及他在加冕典礼后受到接见的情况。”

5月下旬,李鸿章认为事已至此,无法再争,致电总理衙门,说“时促事烦,求及早请旨,电复遵办。”翁同龢、张荫桓同奕、奕劻、李鸿藻、荣禄等“会商联俄事”,“将所有密电录稿公阅,遂议照办。即定议,乃拟旨一通。”28日请旨允准,29日翁同龢亲至张荫桓处拍发电旨,既批准在条约上“画押”,又要对“约内字句”做些改动。6月3日,李鸿章与罗拔诺夫、维特代表两国政府在《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俗称《中俄密约》上签字。维特在回忆录中叙述了当时发生的一个戏剧性情节:由罗拔诺夫起草的《中俄密约》第一款,本来规定中俄军事同盟要对付“日本国或与日本同盟之国”。维特认为这会使俄国承担不必要的风险,招致许多欧洲国家的反对。他向沙皇建议删去“或与日本同盟之国”这几个字,沙皇表示赞成,并令罗拔诺夫照办。及至签字那一天,当双方代表已经在桌旁就座之后,维特突然发现正式文本上这几个字并没有删去,大吃一惊,于是立刻将主持仪式的罗拔诺夫叫到一旁,小声告诉他这件事。罗拔诺夫猛击一下前额,说:“唉,真糟糕,我忘对秘书讲了,忘记要他们把这款改写成初稿那个样子。”不过,他终究是一位外交老手,具有随机应变的本领。他看了看表,已经十二点一刻了,他拍了几下巴掌,有几个人进来,他便说:“我们现在进餐!”接着他就对李鸿章和在场的其他人说“现在已经过十二点了,让我们先进餐,否则菜就不好吃了,我们吃完后再签字。”当大家去进餐时,他特地留下两位秘书,将条约文本做了必要的改正,这样一来,餐后摆在桌子上的已经不是刚才那两份条约文本,而是有一款已做改动的文本了。可悲的是,李鸿章中了维特和罗拔诺夫串演的江湖骗子式的“掉包计”而丝毫没有察觉,立即在“改动的文本”上签了字。

《中俄密约》共六条,主要内容是:日本如侵犯俄国远东或中国、朝鲜领土时,中俄两国共同出兵并互相接济粮食、军火;战争期间,中国所有口岸均应对俄国军舰开放;中国允许俄国在黑龙江、吉林两省修筑铁路直达海参崴……

这个条约是俄国精心策划的侵略阴谋和清政府推行“联俄制日”政策的产物,它使俄国在中俄共同防敌的幌子下,不仅骗取了在中国东北建筑过境铁路的特权,而且为其海陆军侵入中国领土开了方便之门。

李鸿章在和俄国签订有失中国主权的《中俄密约》后,对外秘而不宣,便回到了中国。李鸿章心满意足地说,《中俄密约》能保证我大清国的边疆20年无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密约居然连一年的时间都没有保住。

1897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访问俄国,向尼古拉二世暗示染胶州湾问题,尼古拉二世表示没有兴趣。是年11月,德国的两个传教士在中国被杀,此后又有德国水手被杀,德国终于找到借口,派兵占领了胶州湾。12月,俄国借口帮助清军抗德,把军舰开进了旅顺和大连。

李鸿章这才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引狼入室”的大错误。最后,清政府只得同意把胶州湾租借给了德国。接着,沙俄更是无耻地提出要租借旅顺、大连。清政府只得同意。随后法国提出要租借广州,这时候的清政府除了同意之外还能如何呢?此后,英国又提出拓展香港。从此,列强开始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有关这些租界的条约,都是李鸿章去签订的。李鸿章晚年的外交生涯,居然除了耻辱就是耻辱。想当初,他曾经成功地对洋人使用所谓“痞子手段”;现在对付洋人已经手段全无,无法招架了。

对西方世界做了一次细致考察

1896年6月11日,李鸿章离俄赴德。于13日乘火车抵达德国柏林,住在恺撒大厦。

在德国,迎接李鸿章的是空前盛大的欢迎仪式。德皇派御车来接李鸿章。

6月14日下午,李鸿章拜见德皇威廉二世,代表中国皇帝向德皇酬谢其干涉还辽之事。德皇表示,希望两国友谊长存,希望大清江山永固。15日,李鸿章拜访了德国外长马歇尔,谈及英国放弃中国,短见自私,中国不能不与俄国友好。

此后数日,应德皇的邀请,李鸿章参观了德国军队。德皇特意为李鸿章准备了一把虎皮椅。看到德国军队的精良装备与高昂士气,李鸿章不禁失声说,我如果有十营这样的军队,我就不怕小日本了。

此外,李鸿章还会见了已退休的前首相俾斯麦,进行了简短会谈。李鸿章在访问德国的20多天中,总想请教德国富强的秘诀,对于有关增订洋货进口税的使命并未完成。

李鸿章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的俾斯麦”,此次在李鸿章下榻的行馆里,墙上就挂着李鸿章和俾斯麦的照片。

俾斯麦,1815年出生于普鲁士,是德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1862年至1890年期间一直担任首相,在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支持下,俾斯麦大力推行他的“铁血政策”,经过发动与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等的一系列战争,1870年,最终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使得德国一跃成为与英国、沙俄并列的世界强国。

在这一过程中,“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名号享誉欧洲大陆。但是到了1890年,因与新德皇威廉二世政见不一致,产生严重意见冲突,俾斯麦被迫辞去了职务,赋闲在汉堡宅第,养花种草,颐养天年。

李鸿章的经历虽比不上俾斯麦那样传奇,但也有相似之处,他早年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后当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出将入相,在职务上应该说与俾斯麦相当了。只不过前两年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折戟沉沙,丢尽了颜面。

李鸿章之所以被称为“东方伸斯麦”,这有一段来历。那是当年他在筹建北洋水师的时候,有一次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到天津拜见李鸿章,告诉他:“中堂大人,我这次乘坐的军舰,是世界一流的军舰,技术装备最为先进,欢迎您有时间过去参观。”李鸿章对武器船舰是最感兴趣的,他满口答应,约好日期前去观看。

不巧的是,正好那一天刮风下雨不利于出海,李鸿章冒着风雨来到大沽口,但是德国军舰离港口还有几十海里,他们的船只在风浪中很难前行,这时柯纳德派了一只小艇前来联络,并带来口信:“今天风雨太大,在海中行船会有危险,您这么大年纪,就不必冒此危险了,可以改日再来参观。”

随行人员也纷纷劝阻,但李鸿章参观心切,加上不想让洋人看不起,毅然带着翻译下了自己的船,登上小艇就去了。柯纳德见到李鸿章的到来很诧异,他很感慨地说道:中堂大人真是守约之人啊,这么大的风雨都如期前来,这样坚毅的性格,真像我们的首相俾斯麦。”从此之后,柯纳德逢人便说李鸿章是东方俾斯麦,“东方俾斯麦”的名号就从中国和德国传播开来。

经一天的旅途,7月5日李鸿章一行到达荷兰首都海牙。当晚他出席了荷兰政府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和晚会,使他感到异常高兴和感激。由于时间紧迫,李鸿章只在这个国家访问了3天,就于7月8日离开荷兰到达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来到比利时的第二天,李鸿章就觐见了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尔德二世,并同比利时国王商谈了卢汉铁路的修筑问题。在比利时期间,李鸿章观看了比利时军队的军事演习,参观了军工厂,看到了“克革烈”枪炮公司的最新产品,这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对比利时的装备感到美不胜收,倍加赞赏。这位厂长看到李鸿章十分喜欢一种新式的大炮,就表示愿意赠送一尊给李鸿章。李鸿章担心一路上行程遥远,自己的船无法负担,就表示希望能送给中国。此后,这位厂长特奏请比利时国王派出专使把这门大炮运往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