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在人类历史上,斯大林领导本国人民创建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其他经济体制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一提法不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优越性的片面肯定,也不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积极作用的否定,只是根据斯大林模式创造了辉煌成就的事实,分析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如前所述,在现代化进程上,相对于率先进入现代化行列的英、法等先进国家,落后的俄国(苏联)一方面要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迅速实现工业化,一方面又面对着先进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压力,因此,俄国(苏联)的现代化不仅要实现对本身的超越,而且必须实现对先进国家的超越,就是要在现代化进程上实现“后发先进”,否则它就只能在先进国家的后面亦步亦趋。于是,由英国开创的建立和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漫长现代化道路,不可能满足俄国(苏联)现代化的要求,俄国(苏联)要实现“后发先进”,就只有另辟蹊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就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创建下来的,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的计划经济体制。尽管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诸多弊端,但它却成功地促使苏联在十多年的时间内走完先进国家一二百年的现代化历程,为落后国家找到了“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捷径。而且,斯大林开辟的这种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还允许商品的存在,它在一定时期内既能高效组织社会生产又能调节群众的生活。将计划与商品结合起来这是斯大林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从苏联社会取得了非凡经济成就的事实看,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的无以伦比的积极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其二,实行苏联模式后,联共(布)强化中央集权,从农业中积累工业化资金,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现代化战略成功地使落后的苏联迅速发展为世界头等强国,这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奇迹。相对于今日俄罗斯的羸弱,俄罗斯人民对斯大林时期的再认识很好地说明了苏联模式创造了辉煌成就的事实。在斯大林时期,尽管苏联为取得辉煌的业绩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其成就却足以让苏联模式和斯大林时期在整个俄罗斯(苏联)历史上彪炳千古,在人类历史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处于资本主义重重包围之中的苏联,时刻存在着被国内外敌人颠覆的危险,其生存环境是极端恶劣的。但是,斯大林却能领导苏联人民摆脱经济上受制于西欧发达国家的处境,从农业中积累工业化资金,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很快就奠定了国家的工业基础,使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发达的工业国。由此,苏联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不仅摆脱了充满危机的险恶处境,而且一跃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苏联解体十年后,当俄罗斯人民面对国家世界地位大幅下降的悲剧时,他们产生了对斯大林时期的深刻怀念,这种怀念明显反映出了斯大林时期在人们心中的较高的历史地位,也佐证了苏联模式发挥过重大历史作用的结论。近年来,俄罗斯的一些全国性社会调查的结论反映了这一点。1999年底,俄罗斯著名的社会舆论调查机构——“全俄社会舆论调查中心”公布了一项跨度10年之久的社会调查结果,展示了最近10年中俄罗斯人思想意识的变化,其中一些问卷和答案涉及俄罗斯人对20世纪本国历史,特别是历史人物的看法。在该项调查中,1989年,斯大林名列俄罗斯10位杰出历史人物之第10位,1994年名列第4位,1999年名列第4位。俄罗斯科学院社会政治研究所政治分析中心进行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在俄罗斯群众中,认为列宁起到了最好作用的占23%,起到最坏作用的占24%;认为斯大林起到了最好作用的占15%,起到最坏作用的占40%;认为戈尔巴乔夫起到最好作用的占8%,起到最坏作用的占48%;认为叶利钦起到最好作用的占5%,起到最坏作用的占41%。[参阅张树华著:《普京与俄罗斯社会的未来》,《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6期。]这些调查结论反映出:人们对斯大林时期的评价远远高于对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期的评价。斯大林时期苏联崇高的世界地位与目前俄罗斯的羸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难怪弗·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文中会表现出沉重的忧患意识。他说:“俄罗斯正处于其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大概这是俄罗斯近200~300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抑或三流国家的危险……”[弗·普京著:《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俄罗斯《独立报》,1999年12月31日。]
总之,从制度的层面看,苏联模式所具有的上述这两点重大历史作用乃是人类历史所不能磨灭的丰功伟绩。历史研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最终将取决于其是否促进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而不取决于其是否在道德和法律上犯了过错。时间越往后推移,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将越来越不受感情因素的制约,情感上的控诉和道义上的谴责将逐渐远离历史评议者的视线。从这一角度看,后人对苏联模式的评价,还将大书特书它的非凡经济成就。
3.积极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苏联模式的实行,不但有效地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而且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前后,西欧无产阶级革命未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较大进展,反而受到了反革命的镇压。苏联只是世界上仅有的“红色孤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但是,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在苏联红军打败德国***后,凌驾于欧洲许多国家无产阶级头上的资产阶级政权被推翻,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重新进入高潮。在亚洲的朝鲜、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好景象。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苏联模式的实行和推广,二十世纪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互相对抗的局面,世界资本主义一度处于守势。
第一,苏联模式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二战后,欧洲中部和东南部建立起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8个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外,这些国家都模仿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简便起见,下文如无特殊说明,关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受斯大林模式影响的论述,都不包含南斯拉夫在内。]因此,从一定意义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恰恰是苏联模式的又一个历史成就。虽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后来在变革苏联模式时纷纷失败,社会主义制度遭受了重大挫折,但这并不影响本书在此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初期成就的肯定。
当时,苏联模式作为创造了巨大成就的社会模式,在全世界都具有很高的影响力,许多落后国家都竞相模仿苏联模式,对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情况更是如此。而且,在东欧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时期,除了苏联模式之外,世界上并没有其他成功的社会主义模式可供借鉴,在构造社会主义模式时它们很难有其他选择。因此,为了尽快恢复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为了尽快建成社会主义必须具备的物质文化基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自然就会走上移植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事实上,在一定时期内,面对正创造着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的苏联模式,除南斯拉夫外的确没有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否认移植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合理性。
在社会制度的选择上,东欧国家基本上都以苏联模式为样板,建立并实行了苏联式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外,其他东欧国家都是在1946年前后建立起来的。[1945年4月4日,匈牙利全境解放,11月4日,宣布建成人民共和国。1945年5月15日,南斯拉夫解放,11月29日,南斯拉夫共和国宣告成立。1944年11月29日,阿尔巴尼亚全国解放,1946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946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举行国民议会选举,以捷克共产党为领导的新的联合政府宣告成立。1946年9月15日,保加利亚共和国正式成立。1945年5月,波兰全境解放,1946年6月成立波兰临时民族统一政府,1947年成立人民政府。1947年12月30日,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
这些国家新成立的政权基本上都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得到了苏联共产党的支持,多数还是在苏联红军的直接扶持下建立起来的。刚解放时,除南斯拉夫外东欧国家的共产党相对都比较弱小,没有在国内掌握全部领导权。为了处理好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的关系,避免激化同西方的关系,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接受了斯大林关于在东欧国家建立人民民主制度的决定,[据匈牙利的赫格居斯·安德拉斯回忆,解放后,共产党在建国初期没有直接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建立了人民民主制度,这是匈牙利的领导人认真执行斯大林关于建立“人民民主”制度的指示的结果。参阅赫格居斯著:《赫格居斯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94~96页。在战后初期,斯大林提出这一建议,没有要求东欧国家立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主要是出于稳定国际政治局势和东欧国家内部政局的考虑,并不说明斯大林反对东欧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恰恰相反,斯大林无非是期望东欧国家先稳步处理好国内外关系,再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以,这里关于斯大林要东欧国家先建立人民民主制度的认识,与前文关于斯大林本人认为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模仿斯大林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并不矛盾。
没有直接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东欧国家的人民民主制度一般都由共产党与其他政党联合执政,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期待用比较温和的形式,在共产党发展壮大后再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是,冷战打断了东欧国家建设人民民主制度的计划。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有名的“铁幕演说”时,冷战的序幕已徐徐拉开。1947年,美国抛出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后,冷战宣告全面开始。面对资本主义的挑战,为了保卫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在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协助下,东欧国家不得不快速地“准备使国家转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加速向社会主义发展”,全面把人民民主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于是,东欧各国开始清除各种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党,共产党最终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获得了绝对领导权,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国家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进行了高度集中的领导,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遂在东欧正式建立了起来。
在经济体制的建构和运行上,东欧国家都全面模仿苏联模式,制订并实施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实施了农业集体化战略。东欧国家刚刚建立时,就采取了一些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措施,如工业、交通运输业和银行的部分国有化等。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展,国有化范围逐渐扩大,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开始占主导地位,但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仍然存在。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1947年之后东欧国家开始普遍学习苏联,建立并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南斯拉夫是第一个率先模仿苏联模式的东欧国家。1946年南斯拉夫颁布的新宪法就规定要实行计划经济,1947年南斯拉夫实施了第一个国民经济计划。但是,资金的匮乏和苏南冲突的发生使南斯拉夫又率先停止了对苏联模式的模仿。其他东欧国家对苏联模式的移植进行得比较顺利。1947年,捷克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亚开始实行两年计划,匈牙利和波兰开始实行三年计划。1949年,阿尔巴尼亚也开始实行两年计划。民主德国则在建国前就开始实行了1949~1950“国民经济两年计划”,建国后又继续制订并实施国民经济计划。1949年和1950年,罗马尼亚连续执行了两个年度计划。以制订和实行国民经济计划为起点,东欧国家迈出了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步伐。除在工业领域实行经济计划外,东欧国家又在1949~1952年间纷纷强调“小生产对社会主义的危险性”,模仿苏联实施了农业集体化战略。1948年11月,匈牙利提出要在3~4年内做到90%的农民和95%的土地实现合作化。1949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拟订了合作社法,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1950年捷克斯洛伐克出现了第一个农业合作化浪潮。波兰、罗马尼亚、东德、阿尔巴尼亚等国家也先后实行了农业合作化。这样,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就在工农业经济体制上都走上了苏联模式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