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022200000043

第4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苏联模式的继承和超越(I)(3)

第四,关于思想文化建设。首先,邓小平着重指出,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这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有力思想武器。但我们所要坚持的和当作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与教条,而是把马克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次,邓小平剖析了我国在思想文化建设中的历史教训。一是要解放思想,打破僵化。导致思想僵化既因为苏联模式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破坏了民主集中制,使权力过分集中于一两个人,阻碍了广大人民群众思考的积极性;又因为“文革”等“左”的错误思想禁锢了人们的脑筋;此外,还因为封建旧习惯势力等方面的消极影响。长期思想僵化导致了理论僵化、本本主义以及随风倒现象盛行。不打破僵化的思想,中国的发展将没有希望。二是要坚持“双百”方针。文艺上要防止和克服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学术研究上不应压制讨论,互相封锁,设立太多禁区。同时贯彻“双百”方针,不能不利于安定团结的大局。“双百”方针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而决不能反对它。三是要在开展思想斗争的时候以说服教育为主,注意防止重犯过去那种简单化、扩大化以及粗暴过火的“左”的错误。再次,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邓小平对思想文化建设也做了深入分析。“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而最重要的是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思想和坚定的信念。思想文化建设必须与共同理想紧密相连,使其成为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因而邓小平强调,所有思想文化领域的工作者应相互合作,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他还反复强调,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局面下,人民才能安心搞建设,才能实现共同的理想与目标。因而思想文化界工作者应为保障、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局面发挥作用,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自觉积极地同各种破坏安定团结的势力进行有效斗争。既要努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反对思想战线上的精神污染,即反对“散布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散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对共产党领导的不信任情绪”,[《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页。]而且要在实现四化的整个过程中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在思想文化建设领域,邓小平尤为关注必须大力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凯歌行进及其总体特征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国内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形式。经过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积累,党的十三大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纲领。它所确定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则是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同时,这也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它是对发展生产力等一系列理论观点的高度概括;坚持改革开放则涵盖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外部条件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保证理论的必然结论。党的十六大总结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我国改革开放25年的实践证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是一条科学的理论和路线,它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必须毫不动摇地予以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我们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村经济的综合效益,使其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最富活力的一部分。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带动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在改革中我们遵循着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以及渐进性和系统性等原则。在这些原则指导下,我们提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到邓小平南巡讲话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后,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对此给予坚持和肯定。在正确理论指导下,我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总量排在世界第六位,开始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以上证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形式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相吻合,有利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政治以经济为基础,又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作为政治保证。经过25年的改革,我们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形式。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在我国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政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一项根本的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职能的有效形式;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又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在保证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权的前提下,允许民主党派以参政党的身份参政议政;另外,我们还坚持和完善民族政策,贯彻实施“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实践,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的历程来看,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形式。这就是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为人民奉献了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作品。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坚持正确导向,互联网站已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当代中国正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牢牢把握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2年11月8日。]

以上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内容,同时表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越来越成熟,内容越来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