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022200000005

第5章 苏联模式的成因分析(4)

从金帐汗国的奴役下挣脱出来之后,俄罗斯统治者长期实行对外军事征讨和对内专制的政策。整部俄罗斯史几乎就是沙皇对外征讨、对内实施暴政的历史。历代沙皇都沿袭着彼得大帝“用野蛮征服了野蛮的俄罗斯民族”(马克思语)一类的高压专制做法,同时又积极借用东正教的传播来树立和巩固专制统治,并借之为沙皇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作辩护。因而,东正教的引入和传播,使整个俄罗斯民族都把沙皇当成现世的上帝,他们匍匐在沙皇脚下,甘愿做沙皇的奴隶。在这种环境下,经过统治阶级多年的苦心经营,穷兵黩武的军事扩张主义和皇权至上的思想意识逐渐成为俄罗斯独特的民族精神。

俄罗斯历史非常独特,对外征讨的军事扩张主义往往与民族生存危机的意识密切联系。历代沙皇关于发动军事征讨争夺出海口以摆脱外族控制的军事战略,实质上就是在生存危机意识推动下的政治行动。在他们看来,俄国没有出海口,就等于是处于窒息状态,时刻都有可能被外族所控制。在历经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之后,俄罗斯人终于控制了若干出海口,并实现了对黑海和波罗的海以及远东地区的控制。然而,这些胜利却没有阻止沙俄对外扩张的步伐,生存危机的意识成了俄罗斯民族普遍的社会心理,军事扩张和对外征讨成了俄罗斯民族习惯的行为。为了给疯狂的军事征讨制造必要的舆论声势,沙皇和一些俄罗斯人拼命地继续制造俄罗斯的生存危机的舆论,妄图借此掩盖军事扩张的真面目。于是,俄国人一方面是不断地对外侵城略地,开疆扩土,一方面却仍在不停地鼓吹俄罗斯的生存危机等谬论。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后,俄罗斯人这种生存危机意识与对外侵略扩张的****互相纠缠,完全交织在一起。由于受到生存危机意识的支配,俄罗斯人一般都支持沙皇政府的****行动,几乎整个俄罗斯民族都染上了穷兵黩武的军事扩张主义的毒汁。于是,数百年来,构造满足战争要求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几乎是俄国社会生活的核心。可以说,俄罗斯历史上的主要经济、政治行为,都是生存危机意识与军事扩展主义两者互动的结果。

俄罗斯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又一特色是皇权至上的思想。历经彼得大帝的改革之后,国内贵族们的特权受到巨大的削弱,沙皇逐渐成为俄国国家政权的绝对核心,俄国的全部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皆集中在沙皇手上。东正教的传播,使沙皇成了现世的“上帝”,沙皇集皇权和教权于一身。沙皇由此成为万民思想意识的主宰,俄罗斯人普遍产生了对沙皇的无限崇拜。在经过长期延续之后,整个俄罗斯民族都完全接受了沙皇是“现世的主”的观念,整个国家的政治沿革、经济活动、社会变迁,以至宗教活动和文化意识形态的更新,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都无不为至高无上的沙皇所操纵。而且,在沙皇的这种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不但未对这种反动统治产生仇视,却反而树立起“沙皇爷爷”是救世主的宗教式迷信。农奴们所仇恨的是直接奴役他们的地主,却从未追根溯源到政治体制的内在原因。俄罗斯民族的这种皇权崇拜思想隐藏在大多数人的思想意识深处,它总是对俄罗斯人的行动起着无所不在的影响。

文化是相对凝固的,尤其对于一个拥有深厚的、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传统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越深厚,它对后世的影响也就越深远。正如列宁所说的,旧社会灭亡的时候,它的尸体是不能装进棺材、埋入坟墓的。它在我们中间发臭并且毒害我们。毛泽东也提到过,反映旧制度的旧思想的残余,总是长期地留在人们的头脑里,不愿意轻易地退走。俄罗斯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对苏联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影响的事实,恰恰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十月革命虽然彻底粉碎了沙俄的封建体制,粉碎了二月革命中草草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政权,然而却无法同时把旧俄的各种封建思想意识一同清除干净。俄罗斯民族精神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如马克思所说,各种濒临死亡的传统都“噩梦般笼罩在活人头上”,俄罗斯民族精神中的这些糟粕,在苏联人民头脑中长期积淀下来,并形成为巨大的滞后力量。“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这种势力将对社会的进步构成巨大的阻碍。如果说列宁曾经有意识地倡导进行文化革命,以根除旧沙俄落后意识的话,那么,斯大林则在无形中不自觉地接受了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响,大多数干部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更是困于传统文化的藩篱中而不能自知。

首先,斯大林本人受到了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影响。在处理民族事务时,这位格鲁吉亚族出身的领袖经常扮演着俄罗斯民族主义的重要角色。在联盟中,各少数民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冲击。在创办集体农庄时,也存在着旧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村社思想的影子,两者都有政社合一的特点,又都把农民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之上,不给予他们自由进出农庄(村社)的自由。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也存在着封建宗派斗争的迹象。关于战争日益临近的判断,既是符合事实的认识,也是俄罗斯人根深蒂固“生存危机”意识的再现。在创建社会主义的实践模式时,斯大林领导实施的备战战略与旧俄时代创建军民一体的战备体制的思路也颇有相似之处。二战中,斯大林甚至称红军对日作战的胜利,是为1905年旧俄战败雪耻,这是不自觉地把社会主义苏联与沙俄相提并论,将社会主义苏联的卫国战争比作民族战争。二战后,斯大林强烈的大国大党对外扩张意识也带有俄罗斯对外扩张传统的影子。